张小娟 胡 丹 巫 蓉
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研究型医院定义为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成为三级医院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防治疾病、贴合分级诊疗对自身功能定位、促进医学进步的有效方式[1]。因此,本研究利用可视化研究软件绘制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趋势,为研究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CiteSpace软件是目前常用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之一,能够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作网络、趋势和演进等通过网络图谱展现出来[2-3]。本研究运用该软件对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进行共现网络分析以及研究热点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以“研究型医院”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948篇,选择来源于“期刊”的文献共848篇;通过文章题目逐篇筛选,剔除期刊征稿、会议纪要等与研究无关的记录,共得到有效文献408篇。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集总时间跨度为20年(2003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其中仅2004年没有相关文献发表,总体上发文量呈上升趋势。首篇与研究型医院有关的文献于2003年发表于《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是姜昌斌发表的关于上海瑞金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策略、措施的介绍,上海瑞金医院也是在文献中最早被提到的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战略目标的医院[4]。
基于发文量,本研究将“研究型医院”有关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2003-2015年,特点是发文量显著上升;从2003年1篇发文量,到2015年59篇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出较快的增长。第2个阶段为2015-2020年,特点是发文量显著下降;从2015年59篇发文量降至2020年10篇发文量。该阶段研究的大幅度下降可能是因为国家医改将重心放到了“强基层”上,与“强基层”有关的研究(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研究)在2015年之后出现大幅度增长[5]。第3阶段为2020年之后,又呈现出第1阶段的增长态势。这可能与国家医改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关[6](图1)。2023年统计不全,未纳入分析。
图1 国内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年度发文量(截至2023年4月30日)
2.2.1 作者共现网络。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在图谱中显示,得到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图2)。图谱中共有407个节点,45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 4,说明相关作者的合作比较局限。图谱中,作者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共现关系。郭渝成、秦银河、李书章等人的字体较大,说明其发文较多。依据连线判断主要合作团体:(1)以郭渝成、任国荃、吴佳佳等组成的合作研究团体。该团体涉及的人员最多,共现起始时间为2007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医院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7-8]。(2)以应向华、陈英耀等组成的合作研究团体。共现起始时间为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医院评价指标等方面[9]。(3)以李书章、刘丽华、周来新等组成的合作研究团体。共现起始时间为2010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10]。
图2 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作者共现网络
根据普赖斯定律[11],本研究的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12篇,因此本研究将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认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该研究领域共有核心作者44位,共发文179篇,占文献总数的43.9%,所有核心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作者秦银河虽然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但其发文量排第2,且为国内最早对研究型医院概念和内涵进行定义的研究者[12]。发文量前10位的核心作者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发文量前10的核心作者基本情况
2.2.2 机构共现网络。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机构在图谱中显示,得到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图3)。该图谱共有310个节点,13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7,说明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局限。图中,机构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共现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的字体较大,说明这些机构的发文量较多。依据连线可以判断,机构之间并未形成密切的合作团体。
图3 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机构共现网络
参考核心作者的认定标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最低发文量为4.8篇,因此本研究将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机构认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该研究领域共有核心机构9个,其中3个为军队医院。核心机构共发文89篇,占本研究文献总数的21.8%,所有机构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发文量为41篇,占核心机构发文量的46.1%;3所军队医院的发文量占核心机构发文量的61.8%(表2)。
表2 核心机构发文情况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梳理关键词,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机构在图谱中显示,得到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4)。该图谱共有293个节点,34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 9。图中,关键词字体大小代表出现频率的大小,连线代表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医院管理”“创新”“转化医学”“军队医院”等关键词的字体较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
图4 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参考核心作者的认定标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出现频率为4.7次,因此本研究将出现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认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该研究领域共有核心关键词23个。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医院管理”,共出现40次(表3)。
表3 出现频次前10的核心关键词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聚类标签,按包含关键词的数量由多到少,分别是“转化医学”“医院管理”“实践”“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医院后勤”“肿瘤医院”。Modularity值为0.773 5,Mean silhouette值为0.851 5,提示该聚类结构显著且合理,可信度较高。
2.3.3 关键词的时间演进。关键词的突现和时间演进图可以直观地反应该研究领域随时间改变的研究热点,对于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13]。从关键词时间演进图谱分析,部分聚类(包括转化医学、实践、人才培养、医院后勤)近几年无关键词再出现(图5)。
图5 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关键词演进
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转化医学”“军队医院”“发展战略”的突现强度最强,均在3.0以上;“教育”“医学”“职能”3个关键词的突现时间最长,达到5年;“研究”“博士后”是目前在突现的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是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提出的国内医院发展战略。相关研究中,出现频次排前10的关键词中,“医院管理”“科研管理”“医院建设”“学科建设”“发展战略”等与医院宏观战略息息相关。研究型医院作为医院发展的方向之一,属于医院中的“领跑者”,并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能力在实践中去建设研究型医院[14]。研究型医院的建设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布局,但目前国家层面并未出台明确与研究型医院建设相关的政策和要求,这可能是目前未形成研究热潮和完整研究体系的原因之一。
从2003年至2023年4月,近20年的时间里研究量仅有408篇,发文量最多的年份也仅有59篇,可见并未形成研究热潮。在这408项研究中,有较大一部分研究将研究型医院等同于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医院的人才培养、档案管理等问题[15-16]。对于研究型医院的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内涵相近的“临床研究中心”的区别,未有研究进行探究,研究体系还不完整。
在9家核心机构中,有3家是军队医院,且发文量占核心机构发文量的61.8%;同时,发文量排名前6核心作者的所属机构均为军队医院;军队医院作为核心关键词出现12次,在23个核心关键词中出现频次排名第9;在关键词突现强度排名中,军队医院排第9名。这说明军队医院是研究型医院建设及相关研究的重要力量。这可能与解放军总医院等军队医院最早对研究型医院进行定义,并将研究型医院作为建设目标有关。
目前,研究型医院相关研究的合作局限在机构内部。作者共现图谱中,虽然形成了若干合作团队,但是以郭渝成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和李书章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都是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而以应向华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也都是来自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作者共现图谱的网络密度也仅有0.005 4。从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和理论体系来说,本研究认为有必要扩大合作研究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实现研究型医院的共建共享。
研究型医院理论和相关实践的发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缺乏国家政策的引导,其发展速度较慢,还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本研究认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符合我国三级医院的发展需求,部分具备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将研究型医院建设作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的研究可以着力于将基础理论进行完善,构建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为研究型医院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