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斌 武丽伟
专业本无所谓冷热,亦无优劣,对考生来讲,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为了读者理解方便,本文仍使用部分考生与家长习惯的“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说法。
历年高考志愿填报,热门专业总是能成为热点话题,考生不断将热门专业分数线推上榜前。对于热门专业,无论考生分高或分低,都会蜂拥而至,有的考生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有的高考咨询机构也会将高分考生与热门专业进行默认匹配,虽然考生短期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但从考生长远职业规划考虑却有很多不利因素。那么,究竟如何看待热门专业,面对错综复杂的专业名称如何筛选?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又如何抉择?这是一个多维考量的系统问题,需要每一个考生做出理性的思考。
所谓的热门专业通常是当前就业市场需求较高的领域,或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社会对该领域需求的增长,以及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多,是推动热门专业形成的主要原因。某些热门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相关专业的需求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热门专业。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兴起,人工智能(AI)与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领域已经表现出绝对优势,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发展还未成熟,在经济中的能效没有完全释放,但应用前景已经很明朗,广大考生普遍认可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冷门专业通常与市场需求较少或者特殊性质相关,例如特定行业的专业需求较小、人才供应过剩、就业机会有限等。这些专业可能因为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知名度较低或者特定能力要求较高等原因,导致较少的学生选择。比如:印刷与包装工程,这个专业培养印刷技术和包装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数字化时代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受众面小、就业难等问题让考生避而远之。再比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仅在一些研究机构和地理信息领域有一定需求,专业性高和用人数量有限也让多数考生将其排除。
考生只看中某些热门专业,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或听从他人的建议,不知道该专业的学科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等信息,或只看中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没有考虑自己与学校的匹配度和适应程度,这些都是盲从热门专业的表现。盲目地根据他人的意见或者表面的热门专业选择填报志愿,可能会带来以下弊端。
一是由于热门专业的吸引力和需求量较大,导致该专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量学生蜂拥而至,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一些就业机会变得有限。由于大量人才涌入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增加,争夺有限的职位会使找工作变得困难,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如果选择的专业与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不匹配,可能会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影响个人的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二是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虽然在一定时间段内较好,但随着技术、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就业前景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行业需求突然下降或新兴行业兴起,可能导致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比如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异常火爆,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大众走势与面临的下一步新经济形态的转型,电子商务专业回到了原有正轨,报考人数也迅速下滑。这说明热门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经济发展的周期或影响专业报考人数的走势,面对3年或4年后的专业就业市场需要理性思考,这其中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并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从长远角度来看,选择一个与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匹配的专业更加重要,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动力和职业发展的潜力,并更好地适应个人的长期发展需求。
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选择自己未来大学专业和学校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性分析: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该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避免盲目选择。
了解专业:考生应该对志愿中的专业进行充分了解,包括该专业的学科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可以通过参观学校、查阅相关资料、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
查阅录取分数线:考生应该认真查阅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确保自己的分数能够达到拟报学校的要求。同时,也要了解往年的录取情况,有助于合理确定自己的志愿。
综合考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热门程度、学校的声誉、地理位置等因素,做出尽可能合适的选择。
安全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安全志愿”,以备在高考分数不足以达到理想学校要求时选择。
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选择专业和学校时要尽可能综合考虑自身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做出与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相契合的决策。
一是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价值观,思考你喜欢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你认为在什么工作中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很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大一新生进入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对自己所选专业不太感兴趣,开始申请换专业,有的学生甚至更换的专业跨度比较大,导致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比如高考填报专业时听从了家人的建议,认为计算机专业就业容易、薪资相对较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计算机相关专业如果想进一步深造的话,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随着学习的深入,想要持之以恒会愈发枯燥,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读研的想法也会随之消失。这就是专业选择与个人兴趣和优势没有很好的结合。
二是调查研究。仔细研究所感兴趣的领域和专业,了解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行业趋势等信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咨询专业人士和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来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为此,考生可以咨询往届已录取的学长,经过一年或两年大学学习的在读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感悟,他们能从专业的具体课程、能力要求、就业前景乃至考研难易程度方面给出更加具体的意见。如果对某高校的相关专业有意向,那么可直接咨询往届被该高校录取的学长,他们给出的建议更具有参考价值。
三是实习和实践。尽可能参加假期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适应能力。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很多考生多是从各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中了解到该专业,看到该专业就业面广、待遇相对较高,很多企业高层是市场营销专业出身。殊不知有的考生因个人性格内向并不适合从事沟通交流的岗位,这就导致了职业适应障碍。有的考生通过假期参加营销活动做一些兼职,认为市场营销很具有挑战性,而且自身愿意从事这些职业,不愿意从事两点一线的固定性职业,就可以坚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选择。对于一个社会上普遍认为高大上的专业而自己又不熟悉,可以通过假期实践,亲身体验一下职业,进而有更清晰的判断。
四是寻求意见。与家人、朋友、老师或专业人士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他们能提供宝贵的观点和帮助,分享各自的职业成长经历,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决策。还可考虑选择弹性较大、交叉学科多样化的专业,在未来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在高校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考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清晰,尤其是选报师范类、医学类专业的考生,多数受家庭影响,对职业性质非常熟悉。比如父母是教师,那么考生对教师职业就比较了解,是否选择师范类专业的意向就更加明确。而对于大多数考生不具备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了解职业对专业的要求或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此时可以咨询某一职业的从业人士,综合判断专业填报对策。再比如,有的考生很早就确定了职业意向是公务员,但高考志愿填报时却选择了材料类、生物类相关专业,在公务员招录时此类专业需求较少,造成很多考生不得不再读第二学位。而有的考生通过提前咨询,了解到公务员对财经类、中文类、法律类相关专业招考人数多,于是就选择了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专业,在考公时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要提前了解职业对专业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