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英译中学者型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
——以《淮南子》两译本中古代天文术语英译为例

2024-03-10 12:30许明武陈嘉昕
外国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淮南子求真天文

许明武 陈嘉昕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道家之大成、采百家之言的经典,全书21 卷,蕴含丰厚的哲学和科学思想。2010 年,两部英译本问世,推动了《淮南子》思想的世界传播,其一由美国学者约翰·马绛(John S.Major)团队六人合作翻译,其二由中国学者翟江月和牟爱鹏合译(以下简称马译本和翟译本)。然西方现有研究对《淮南子》各篇着力不均,对“哲学、政治及军事应用有明显的兴趣偏好”,国内学界也尚未对该译著广泛关注(孟庆波 等,2018:69)。卷三《天文训》是先秦、两汉第一部天书,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28 星宿等内容,展现了西汉天文学的举世成就(陈广忠,2017)。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举足轻重,与农学、医学、数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自然科学,闻名于世,成就斐然。中国古代科技术语作为古代科技文化的基本载体,术语的翻译研究对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走出去’和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刘性峰,2021:78)。现有研究多以中医药术语为研究对象,也有不少学者论及古代农业术语翻译(陆朝霞,2012;黄灿,2017;陆秀英 等,2019 等),但有关天文术语和数学术语的英译研究却乏善可陈。除研究领域具有局限性以外,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评析,研究方法重规定轻描写,从而导致现有研究“隔离了与这些翻译事件相关的语言外因素,较难反映此类术语英译过程的真实情形”(刘性峰,2021:80)。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天文术语英译为例,运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马译本和翟译本的译者行为展开比较、描述和释因分析,探究学者型译者身份下“学者”和“译者”双重角色影响对译者行为的影响,以期拓展古代科技术语的研究领域,创新研究视角,助力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出去。

1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构建了“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衡量译者行为倾向。“求真”和“务实”是该连续统的两个端点,相互制约又渐变统一,“求真”是“务实”的基础,译者努力实现“求真”和“务实”之间的平衡。

周领顺(2014:218)认为,意志体译者具有语言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以“译者身份”支配自身的双重角色,即语言性的“译者角色”和译者其他的“社会性角色(如作者、学者、商人等)”。语言性要求译者对原文内容求真,向作者靠拢;社会性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社会化的务实,服务于读者和社会。因此,“求真”是译者角色使然,属于翻译范畴内,而“务实”分内、外两类:“译内务实”是指译者受到双重角色中“社会性角色”的影响,在译文上表现为“务实兼顾求真”,即在顾及原文意义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译外务实”则表现为译者完全脱离“译者身份”,不受原文约束,其行为完全出于自身的纯“社会性角色”,被视作“超务实”,如为迎合市场需求,对原文内容进行删减、增添、改写等(周领顺,2019:119-120)。周领顺等(2017:24)对此作出阐释,“所谓‘超’,不是说效果更好,而是‘超’出了翻译的范畴”,摆脱了传统“文本—行为”视阈下“求真—务实”评价模式的约束。周领顺(2022:6)倡导从“行为—社会”视阈下考察“译者行为的社会化以及相关意志体对于社会的务实效果”,将“非译者身份”下的社会化举措纳入考量。因此在“文本—行为—社会”视阈下,“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可细化为“译内求真”“译内务实”和“译外超务实”的“三段式”模式,拓展了传统的译内“求真—务实”评价框架。三段式模式也被运用于林宗豪等(2022)对《天工开物》三英译本作者“误见” 的研究之中。周领顺(2023c:11)指出:“从理论上讲,‘X 段式’之说是不存在的,它既不是理论上能规定的,也不合‘连续统’的真谛,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研究和研究方法上。”因此,本研究仅以此为方法指导和统计依据,借助“三段式”评价模式以加深和细化学者型译者身份下译者行为的描写。

学者型译者即指“具有广博的与文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储备、‘主业’通常并非翻译而是其他领域的研究学者”(徐敏慧,2014:69)。由于其学识渊博,学者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呈现“深度翻译”(亦称“厚译”)倾向,即“以评注或附注的方式,力图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Appiah,1993:817)。周领顺等(2016:106)将“厚译”细分为“知识性厚译”和“研究性厚译”两类,“知识性的信息是背景信息,是共有的,着眼于交际有效性和读者阅读便利,直接利人;研究性的信息是译者自己的、独创的,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间接利己”。基于求真—务实“三段式”评价模式,“知识性厚译”属“译内务实”,“研究性厚译”属“译外超务实”,其行为受到双重角色的影响程度不同。“知识性厚译”是译者受到“译者身份”下社会性学者角色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向读者传递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采取的译内务实举措。而“研究性厚译”则出于纯社会性的学者身份,借此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属“非译者身份下”的译外超务实举措。“三段式”评价模式进一步揭示了学者型译者身份下“学者”和“译者”双重角色对于译者厚译行为的影响程度,为译者角色化和翻译社会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这契合周领顺(2023a:22)对译者行为研究与上位研究领域的关系的界定,即“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统领下的译者行为研究为‘译者研究’‘翻译批评’和‘翻译社会学’三个上位领域提供营养,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基于三段式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以马译本和翟译本中古代天文术语的翻译为例,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马译本和翟译本对于古天文术语的翻译方法有何异同? 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译者行为倾向?

(2)不同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有哪些?

(3)学者型译者身份下“译者角色”和“学者角色”分别如何影响马译本和翟译本中的译者行为?

2.2 研究语料

本研究选取《淮南子·天文训》内的天文术语和两译本内对应的翻译作为语料。马译本是由六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合作翻译,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各自选定部分章节独译或合译。该译本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于“亚洲经典译丛”系列。其中,《天文训》卷由约翰·马绛独译。翟译本是中英对照版,今译部分由鲁东大学文学教授翟江月完成,英译部分由翟江月和外语教学部教师牟爱鹏合作完成。该译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于“大中华文库”中。

天文术语的筛选主要依照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定义和徐振韬主编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高诱为《淮南子》天文训一章著题解:“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谴告一人。”(刘安,2022:103)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即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在天空中所呈现之景象”(江晓原 等,2020:1),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变化占知人事吉凶。此外,古人观象授时,“观测并掌握日月星辰的位置运行规律,计量、安排年、月、日、时,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 (蒋南华,2020:4)。因此,本研究将古代天文术语的筛选范围限定为天象、纪时、占星、历法、天文观等五个方面。据此,筛选出230 条天文术语,具体参见表1。

表1 《淮南子》天文术语表示例

2.3 研究步骤

首先,对上述230 条天文词汇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统计,依据“三段式”评价模式厘定译者行为倾向,形成两译本关于翻译方法和译者行为的客观描述。表2 为两译本中天文术语的翻译方法和译者行为归纳的具体示例,其中翻译方法共分为六类,根据具体的翻译方法归入三类译者行为。根据统计结果,比较译者行为的异同,探究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论证学者型译者的双重角色分别对二者译者行为的影响程度和具体方式。

表2 《淮南子》天文术语的翻译方法和译者行为归类示例

3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译者行为比较分析

3.1 翻译方法比较

熊兵(2014:83)认为,翻译方法是“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途径、手段”,因此通过统计分析具体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目的和行为倾向。如图1 所示,翟译本运用最多的翻译方法是音译,添加知识性注释次之;而马译本主要运用直译,音译次之。

3.2 译者行为倾向厘定

以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体现了翟译本追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异质性,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则体现了马译本追求最大程度的可译性。直译和音译都属于异化的翻译策略,均体现出译者希望保留源语文化,求真于原文的形与义,努力向作者靠拢。同时,两译本也适当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又分别用夹注和尾注的方式添加知识性注释,以展现术语完整丰厚的内涵意义,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从语言层面兼顾读者的阅读体验,体现了译者“译内求真+务实”。在翻译外,马译本添加研究性注释,展示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文本内和文本外的“互文”,超出语码转换的翻译范畴,呈现“译外超务实”行为倾向。依据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统计译者行为倾向,结果如表3 所示。马译本和翟译本都将“译内求真”放在首位,译内均呈现“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行为倾向,其中马译本更偏向“求真”,翟译本更偏向“务实”,仅马译本存在“译外超务实”行为。

3.3 译者行为倾向印证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选取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句,通过分析,可以充分印证两个译本的译者行为倾向。

例(1) 五星,八风,二十八宿……(刘安,2022:109)

翟译本:It has Five Stars (referring to the earth’s five planets),twenty-eight constellations…(翟江月 等,2010:133)

马译本:There are five planets,eight winds,and twenty-eight lunar lodges.(Liu,2010:117)

28 宿是古人将星空划分为28 个区域,以记录日月五行的运动轨迹,这与西方文化中星座的区域划分不完全对应。此处翟译“constellations”,将西方的星座与中国古代天文的星宿直接对应,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体现了翟译的“译内务实”。马译将其译为“lunar lodges”,直译出“宿”的意思,保留了中国古代天文的特质性,体现了马译的“译内求真”。针对具体星宿名的翻译,译者行为一以贯之,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如“尾”宿,翟译“Wei(a group of nine stars belonging to Scorpio)”,将尾宿的分区与西方天蝎座对应,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秉承其“务实”思想;马译“Tail”,以“直译+大写”的方法保留原文专有词的特点,秉承其“求真”思想。

例(2) 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刘安,2022:145)

翟译本:When it arrives at Yuan Yu,this period is called Gao Chong (literally it means pounding paddies with the pestle put up high,and this is normally done before dusk).When it arrives at Mount Lianshi,this period is called Xia Chong (literally it means pounding paddies with the pestle put up at low positions).(翟江月 等,2010:169)

马译本:(When the sun) reaches the Angle of the Abyss,this is called the Raised Pestle.(When the sun) reaches Carriage Stone,this is called the Descending Pestle.(Liu,2010:131)

“高舂”“下舂”是汉代15 时纪时法中的两个时间名。古人依据太阳所在的时间和地点,依据当时的天色状态或此时刻常做的事情进行命名,因而有了“晨明”“正中”以及“蚤食”“晏食”等两类。此例中的“高舂”和“下舂”分别指“傍晚时分”和“天将黑,舂米结束之时”(刘安,2022:146)。根据《古代汉语词典》,“舂”的意思是“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马译将其译为“Pestle”,还原了杵棒的意思,做到了对原文内容的求真。翟译则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知识性注释,为目的语读者科普了“舂”的具体内涵,并以“this is normally done before dusk”将这一动作与时间联系起来,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音,更完整地展现了词义的内涵。此时,翟译者的务实举措也出于求原文之真,“‘求真’与‘务实’融为一点之上,呈‘二龙戏珠’之势”(周领顺,2014:217)。

例(3)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刘安,2022:103)

翟译本:Tao derives from Xu Kuo(referring to the state of not-being),Xu Kuo produces the universe,and the universe generates Qi.(翟江月 等,2010:127)

马译本:The Grand Inception produced the Nebulous Void.The Nebulous Void produced space-time1;space-time produced the original qi.(Liu,2010: 114)

Conventionally translated as “cosmos” or “universe,”yuzhou宇宙 more precisely means,as Angus C.Graham put it,“process enduring in time” and “matter extending in space”(“Reflections and Replies: Major,” inChineseTextsandPhilosophicalContexts:Essays DedicatedtoAngusC.Graham,ed.Henry Rosemont [La Salle,Ill.: Open Court Press,1990],279).“Space-time,” a term borrowed from modern physics,captures the idea very well.

原文描述了道家视角下宇宙生成的过程。《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引用汉代《尸子》对“宇宙”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说明“宇”对应空间范畴,“宙”对应时间轴,因而“宇宙”一词在古代天文学视角下兼具时间和空间双重属性。翟译将其简单对译为“universe”,《柯林斯词典》释义为“The universe is the whole of space and all the stars,planets,and other forms of matter and energy in it”,仅体现了现代科学对“宇宙”空间范畴的理解,没有展现汉代天文学背景下的历史内涵。虽求真不足,但“universe”更契合当代目的语读者对于“宇宙”的理解,体现了翟译对于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平衡。马译将其译为物理学术语“space-time”,《柯林斯词典》释义为“the four-dimensional continuum having three spatial coordinates and one time coordinatethat together completely specify the location of a particle or an event ”,展现了马译对“宇宙”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的准确把握。同时马译本添加研究性注释,注释内引用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葛瑞汉(Angus C.Graham)对“宇宙”的阐释,通过文外互文辅以佐证此处自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体现了译者出于“学者”身份下的学术求真,注明参考文献的详细来源更是体现了学者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属“译外超务实”行为。

例(4) 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阙也。(刘安,2022:122)

翟译本:Tai Wei is the court hall of Tai Yi.Zi Gong is the residence of Tai yi.Xuan Yuan is the residence of God,wife and concubines.Xian Chi is the pond used to raise fish.Tian Ais the mansion of various gods.(翟江月 等,2010:145)

马译本:The Grand Enclosure is the hall of the Grand One.The Purple Palaceis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Grand One.Chariot Frameis the residence of the imperial concubine.The Pool of Xian is a park of water and fishes.The Heavenly Slopeis the gate tower of the assembled spirits.(Liu,2010: 122)

此处“太微” “紫宫” “轩辕” “咸池” “天阿”皆属星宿名,其命名充分彰显了异质性文化色彩,在目的语文化中难以找到对等词。对此,翟译本采用音译的方法,完全保留了原文的音,求真于原文。但这些词汇对目的语读者而言本就非常陌生,音译的堆叠更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读者很难了解到这实际是星宿名。正如项东等(2013:104)强调:“音译能更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一些特有概念和词汇(如qi、taichi、kongfu和chowmein等已走进英语),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而滥用音译则会影响读者理解。”反观马译本,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将词汇首字母大写,以专有词的形式展现,具有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同时,译者又在尾注中辅以注释“All the places mentioned here (Grand Enclosure,etc.) are constellations”以补充说明这些陌生化的词汇实指星宿之意,努力做到求原文字意之真,务读者阅读体验之实(Liu,2010:122)。

4 译者行为动因分析

“求真—务实描写的是翻译的社会化过程,其中包含对译者在使翻译进行社会化过程背后的心理及其他一切社会因素的考察。”(周领顺,2014:88)译者行为研究强调“外化性”“人本性”“动态性”,必须以人为本,“关注译者等意志体的主观因素和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互动”(周领顺,2023b:1)。前文已借助“求真—务实”评价模式对译者行为进行描述和厘定,表明“学者型译者”身份下两译本的译者行为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现尝试对译者翻译行为背后的内外动因和其互动关系进行解读。

4.1 译者角色的影响程度

学者型译者身份下“学者”和“译者”角色对于译者行为的影响不同。马绛和翟江月均是学者型译者,从共性而言,译者身份下的“学者”角色使其在翻译过程中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钻研精神,充分尊重原作,求真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马译本在序言《淮南子翻译项目简介》中明确列出了五条原则,其中四条都强调了对原文特色的保留,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尤其是第一条强调“译文尽量做到完整、准确,翻译过程中不增译或转述”;第五条强调“尽量从原文的角度理解原文内容”(Liu,2010:33)。此外,译者身份下的“学者”角色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动添加“知识性注释”补偿原文。“加注等于变相的研究”(周领顺,2014:109),基于自身的学术方向和知识储备,译者运用务实性的补偿手段以实现原文历史文化内涵的求真,呈现“求真性务实”的行为倾向。翟江月是鲁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师从董治安先生学习古代文学与文献学,在硕、博阶段都以先秦、两汉文学为研究方向。约翰·马绛是美国独立学者,专攻中国古代早期思想史,退休前曾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东亚历史学院副教授、亚洲协会中国理事会主任。两位的学术背景和丰厚的知识储备为其理解《淮南子》、主动添加“知识性注释”补充阐释汉代历史文化背景奠定了基础。

从差异而言,马绛完全彰显了纯学者的社会性身份,在天文术语英译过程中添加了少量“研究性注释”,呈现“译外超务实”行为倾向。这与其自身的学术经历紧密相关,马绛对《淮南子》的研究历经博士论文、专著、全译本三个阶段。1973 年,马绛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对《淮南子》第四卷《墬形训》作了翻译和评注。1993 年,马绛出版专著《汉代早期思想中的天与地:〈淮南子〉第三、四、五篇研究》,增补了第三卷《天文训》和第五卷《时则训》的翻译和评注。1995 年,马绛开始组建学者团队合作翻译《淮南子》全译本,历时12年。他近40 年的《淮南子》研究,尤其是专著直接涉及《天文训》的翻译和评注,为其引用相关的论文成果,添加“研究性注释”作出铺垫。在专著中,马绛详细阐述了汉代天文学的思想,在翻译的基础上对文内的天文术语进行解释、评论和佐证,从篇幅上看翻译只是基础,重在主观阐发。书内马绛旁征博引,引用《楚辞》《晋书》等历史典籍中的天文学记载对本章进行补充说明。如例(4)中提到的五个星宿,作者均援引《晋书·天文志》中的记载进行史料互证以及信息补充,并指出“《晋书》中没有‘天阿’的相关记载,因此此处无法断定其是否为星宿”(Major,1993:81)。他认为此节的意图是展现古代中国人对天界的独特理解,并认为天上同样存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天朝都城,有宫殿和花园供皇帝和妃嫔使用,还有建筑供百官使用。由此可知,以学者身份为主导的著书经历对马绛全译本的翻译产生了深厚影响,致使其时而完全摆脱“译者身份”,在副文本中留下“纯学者”的行为痕迹,呈现“译外超务实”行为倾向。

4.2 翻译动机

两个译本的翻译动机不同,马译本是出于学术兴趣和对《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认可而开展的译入实践,翟译本则是肩负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与使命而开展的译出实践。“出于对战国晚期和汉初思想文化史的兴趣”(Liu,2010:32),马绛开始组建团队合作翻译《淮南子》全译本,团队六人均在中国古代早期历史文化及典籍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不少研究性注释。周领顺等(2016:107)将研究性注释分为“发现性注释和质疑性注释”两类:前者“将自身的研究发现与原文的观点相融合,通过注释呈现出来”,形成文外互文;后者展现“译者自己对译文的理解”。研究性注释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突出了社会性的学者身份。据统计,马译本中含“脚注1 855 条”,其中属研究性注释的有548 条(“文外互文274 条,译校说明274 条”),占29.5%,相较而言翟译本仅有1 条译校说明(丁立福,2019:85)。由此可知,出于学术兴趣的马译本更具研究价值,“学者”角色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更大。

翟江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她编撰完成“一带一路话中国丛书”系列的中文版,后译为英语版,由欧洲知名社会科学出版社德国项目出版社(PROJEKT VERLAG)出版。她也一直参与“大中华文库”的翻译出版工作,目前已出书目有《吕氏春秋》《管子》《战国策》《淮南子》《朱子语类选译》等。“大中华文库”作为“中国阐释”和“中国选择”,旨在“形成最具有民族性的中华文化双语读本,向读者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许多 等,2015:14)。因而翟译本大量使用音译和知识性注释,以兼顾文化特质性和译文可读性,在翻译内平衡求真与务实。由此可知,出于文化传播的翟译本必须忠实原文,展示中国典籍的文化特质和丰富内涵,“译者”角色占主导地位。

4.3 文本类型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赖斯(Reiss,2000:30-48)将文本的主要功能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依此标准,《淮南子·天文训》属于信息型文本,旨在客观记录西汉的天文学成果。其中涉及的天文术语信息结构清晰,意义明确,其翻译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因此,文本的功能属性从客观上要求译者在翻译内对原文求真,准确还原词汇内涵,给目的语读者传递准确的中国古代天文知识。周领顺(2020:110)指出,译者行为会受到文本类型的影响,“对于严肃程度高的经典类文本(如考古、宗教、法律、公文、科技、哲学、文化等),译者在本能上不能也不会轻易以‘改写’为幌子而行伪译、译写直至凭空创作之实”。因此,针对《淮南子·天文训》这一科技题材的经典化文本,译者主要服务于原文内容的传真,较少根据读者市场进行通俗化的处理,总体上两译者均呈现“求真为本”的行为倾向。

4.4 出版规范

周领顺(2022: 4-5)强调,在“行为—社会”视阈下,广义的译者行为研究涉及“译者等意志体行为及其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由此才能正确认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出版社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是广义译者行为研究视角下的“意志体”之一,其客观出版规范同样反作用于译者的主观翻译策略。马译本收录于哥伦比亚出版社 “亚洲经典译丛”(Asian Classics)系列。该系列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诗词、典籍的英译本,每一本都独具特色。且马译本是由六位学者同时担任译者和编辑,因此可以保留译者的学者型风格和特色,封面、装帧、注释、附录等副文本都能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翟译本则隶属于“大中华文库”系列,必须遵循该系列的出版规范统一出版,使用统一的封面、装帧、格式。译本必须遵循原文、今译文和英译文中英对照的格式,以文内括号夹注的方式添加注释,译者不能在译本内过多地呈现译者个人风格。因此,限于不同的出版规范,两译本最终呈现形式不同,翟译本遵循了规范化的出版格式,马译本保留了自身的学者风格。

5 结语

《淮南子》是中华典籍之范例,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其译介与传播始于1984 年英国汉学家巴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的节译本《淮南子·原道训》。直至2010 年,两部全英译本——马译本和翟译本问世,为《淮南子》自然哲学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出于学术研究兴趣的马译本受到自身学术经历和独立的出版体制的影响,译本的副文本部分充分保留了“学者”特色,而出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翟译本受到统一的出版规范的影响,译者平衡了“学者”与“译者”双重角色,恪守“译者”本分,求原文内容之真,务读者体验之实。可见,译者行为与其身份角色化和翻译行为社会化过程息息相关,进一步揭示了中华典籍外译实践的生成机理。

“有翻译就必然也必须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在新时期翻译事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刘云虹,2018 : 15)从“文本—行为—社会”视阈出发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力求“克服翻译批评的主观性,解决文本视域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期全面客观描写翻译活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效指导(周领顺,2023c:9)。鉴于此,翻译实践和研究需重视译者角色及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主体,如国家意志、赞助人及出版社利益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助力中国文化 “走出去”。

猜你喜欢
淮南子求真天文
天文动手做/中国古天文系列 三星在天、在隅、在户
天文篇
张锦绣
嫦娥奔月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淮南子》生态伦理中的因循思想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