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成都市新津区安西镇公立卫生院,四川 成都 611430)
脑卒中是导致成人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神经功能损伤及肢体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恢复期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且会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负担[1]。因此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如何更有效改善患者神经、肢体功能,提高康复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中医疗法在脑卒中康复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存在阴阳、气血异常情况,从而引起脑窍闭塞、肢体失用。醒脑开窍针与督脉隔姜灸作为中医外治手段,可针对患者病机特点,起到调和阴阳气血、疏通经络、开窍醒神等功效。本研究将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14例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45-75岁;②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③首次发病;④存在偏瘫表现;⑤发病时间30-180d;⑥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⑦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晕针史;②伴有皮肤疾病或创伤;③过敏体质;④伴有传染性疾病;⑤卒中发病前即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⑥有癫痫发作史;⑦肾、肝、心功能不全者;⑧有出血倾向;⑨智力、精神障碍者。将114例患者以电脑软件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性别:男性31例,女性26例;卒中类型:缺血性42例,出血性15例;基础疾病:高脂血症34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26例;发病时间30-172d,平均(109.26±14.53)d;年龄49-75岁,平均(61.81±5.79)岁;偏瘫侧:右侧25例,左侧32例。试验组57例,性别:男性33例,女性24例;卒中类型:缺血性46例,出血性11例;基础疾病:高脂血症39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24例;发病时间35-180d,平均(113.58±13.79)d;年龄45-73岁,平均(62.47±5.81)岁;偏瘫侧:右侧27例,左侧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康复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如降压、调脂、控糖)、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神经营养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治疗,醒脑开窍针:主穴取内关(双侧)、三阴交(偏瘫侧)、人中穴,辅穴取委中(偏瘫侧)、尺泽(偏瘫侧)、极泉穴(偏瘫侧),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40mm)行针,穴位皮肤消毒,内关穴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行针1min,三阴交穴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人中斜刺0.3-0.5寸,采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委中直刺0.5-1寸,尺泽直刺1寸,极泉直刺1-1.5寸,均采用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除三阴交留针30min,其他腧穴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5日后休息2日。督脉隔姜灸:将艾绒制为高度30mm、直径10mm的圆锥形艾柱,鲜生姜切为厚度5mm、直径15mm的圆片。从大椎穴起,沿督脉放置姜片,直至阳关穴,将艾柱点燃并放置于姜片上,施灸时若患者自诉温度过高,可将艾柱提起数秒。每日治疗1次,每次灸3壮,治疗5日后休息2日。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予以评估。FMA包含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两个分量表,FMA-UE共33个条目(涉及上肢反射、分离运动、伸屈肌运动、手运动、腕稳定性等),单条目采用0-2计分法,量表分值范围0-66分,FMA-LE共17个条目(涉及跟膝胫试验、分离运动、伸屈肌运动、正常反射等),单条目采用0-2计分法,量表分值范围0-34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②神经功能: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予以评估。MESSS共8个条目(涉及动作指令、提问回答、水平凝视等),分值范围0-45分,NIHSS共12个条目(涉及意识、感觉、视野、语言等),分值范围0-42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③总体疗效: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对治疗4周后效果予以评估,基本恢复:经治疗后,患者病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至少81%,或低于6分;显著进步:经治疗后,患者病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至少56%,但未达81%;进步:经治疗后,患者病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至少36%,但未达56%;稍进步:经治疗后,患者病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至少11%,但未达36%;无变化:经治疗后,患者病类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未达11%;恶化:经治疗后,未满足上述任一标准。总有效率=稍进步率+进步率+显著进步率+基本恢复率。病类评分为上肢瘫、神识、指瘫痪、语言、下肢瘫等各项病征得分之和,分值范围0-52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完成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UE、FMA-LE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UE、FMA-LE评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UE、FMA-LE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UE、FMA-LE评分比较(,分)
注:a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MESSS、NIHS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SSS、NIHSS评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ESSS、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ESSS、NIHSS评分比较(,分)
注:a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2.98%,53/5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n(%)]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危险程度高且预后较差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由于大脑血氧供给不足,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及脑组织损伤。脑卒中存活患者往往会出现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6]。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当采取有效康复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神经、肢体功能[7]。传统医学认为脑卒中恢复期当属“大厥”“偏枯”范畴,《灵枢·刺节真邪》有“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记载,《医方类聚》云:“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营卫失度,气血错乱,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中风患者因营卫失度,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窍闭塞,神机失用,是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病机,而气血不荣,脉络痹阻,可致筋肉失养,造成肢体功能障碍。
针刺与隔姜灸是常用中医外治手段,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起效迅速等优点。醒脑开窍针由石学敏教授所创,其主穴内关穴属手阙阴心包经,乃八脉交会之所,具有开窍醒神、通调气血之效;三阴交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不仅能益脑安神,且可调补脾、肝、肾之气血;人中穴属督脉,为十三鬼穴之一,刺之可醒脑开窍,调和阴阳。辅穴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有舒筋活血之效,尺泽穴属手太阴肺经,能舒筋止痛,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可开窍苏厥,舒筋通络。督脉隔姜灸融合了经络、灸法及中药理论,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作为阳脉之海,其调摄一身之阳经,且督脉上行属脑,督脉之海充则能上荣于脑窍,因此刺激督脉能起到提振阳气、健脑益髓之效。艾灸自身具有升阳固脱、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功效,同时能作用于督脉诸穴。生姜性微温,具有散寒止痛、调和营卫功效,其药性可借艾灸之温热作用透过腠理。醒脑开窍针与督脉隔姜灸相结合,能共奏开窍醒神、调畅气血、舒筋通络、升阳举陷之效。
本研究将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治疗中,结果显示,试验组经4周治疗后FMA-UE、FMA-LE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表明该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试验组治疗后MESSS、NIHS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表明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方面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表明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能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分析原因为: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从根本病机着手,通过影响脑窍、气血、阴阳、经络,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醒脑开窍针产生的刺激信号可传导至神经中枢,兴奋大脑皮层,对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分泌产生调节作用,并能加快脑组织内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利于神经功能重建[8]。有报道[9]还发现,醒脑开窍针能触发低级别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机制,增强中枢运动控制能力,从而改善肢体功能。督脉隔姜灸所产生的红外辐射与热力作用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不仅能改善大脑血氧供给,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还能加快炎症介质、氧化应激产物的吸收、代谢。
总之,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醒脑开窍针合督脉隔姜灸治疗能提高康复效果,使其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