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 李水莲 赵小宁 梁海清 程斯珍 刘光明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总体要求和目标,职业教育现代化亟待专业教育改革。2020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其中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传统课堂有着很大的挑战性。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而是双方的教与学的有机相结合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是陪伴学生思考,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再是填鸭式地知识传授。知识不再是仅能从教师身上获取,还能通过信息化工具:手机、电脑、平板等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我校中药专业于2018年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立项建设名单,其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重点课程,但经过调查,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专业术语多难以理解、知识点多而杂难以记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是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在课前课后在网络平台上上传相关的教学资源等,以及在课中进一步讲解重点难点,师生间面对面进行交流答疑的教学方法。线上学习是个体化学习环境、时间和空间,适合于独立思考,适合独立自主学习。线下学习是群体化学习环境、时间和空间,适合于互动交流,适合协作探究学习。本次教学实践基于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下“药用植物学”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先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展开混合式教学,建立符合“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的教学体系。
药用植物学是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器官的形态、显微结构、植物分类等内容,理论知识繁杂,知识点分散,专业性强,难以记忆,传统课堂中课件+讲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王志辉 等,2020)。优化课程结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研教改工作,对青年教师的开拓创新更是给予大力支持,对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布局、课改目标、课改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建立了完善的教改配套制度,并从课改理念、资金、队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鼓励各门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为此课题项目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制度和政策基础。利用每周四下午集体备课时间,探讨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实施要领,拓宽思政知识视野,以期更好地挖掘本学科专业的育人方法。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是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基本要求,如微课、课件、图片、文本等,现在资源库建设要求动态化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要超过50%。教学内容主要涵盖4个模块:模块一药用植物的绪论(3个任务点);模块二药用植物的器官形态(25个任务点);模块三药用植物的显微结构(20个任务点);模块四药用植物的分类(26个任务点)。4个模块共74个任务点,如表1所示。
表1 药用植物学资源库素材建设完成情况
此教学设计需要把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各取其优点进行互补。课前(取线上教学的优点):教师借助学习通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视频、课件、章节测验等,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完成相关的任务点,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平台私聊教师。学习通平台上帮助教师收集学生学习的情况,平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教师进行二次备课,更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课中(取线下教学的优点):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教师在讲解重难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及时反馈心中的疑惑并能得到教师及时解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还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布置小组任务,展示活动流程及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并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并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课后(取线上教学的优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也可以再次通过学习通平台继续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教学平台的反馈、课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再次修改线上的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
药用植物学有54课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中药专业的基础课。以茎的变态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
1.课前预习
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建立班群、分组,上传相关的视频、课件等资源和章节测试。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完成相关的任务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私聊教师。教师根据后台收集的数据,进行二次备课,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课中学习
首先师生问好,然后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考勤、检查仪容仪表、提醒安全事项),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接着复习茎的形态特征与类型,教师利用学习通的随机选人功能进行选人回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展示柴胡正品与伪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根与茎的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接着播放微课“茎的变态”,引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展示项目活动流程及内容,并且简单介绍植物的名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析本次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增强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并能保持有继续深入探究的信心。
教师关注全班学生的状况,巡回指导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自己手中植物的茎,参照课本的标准,辨认植物茎的变态类型,并把辨认依据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先从小组长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到小组长右手边的同学依次进行,最后共同讨论确定最后的结果,小组长把结果记录下来。组内讨论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增进学生的参与感,提高辨认茎变态类型的能力,以此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最后,小组长把结果交给教师进行拍照,上传到学习通的班级空间,能直观、快速对比每组的辨认结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逐一结果进行点评,并记录点评结果,随机提问辨认结果的依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归纳茎的变态类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教师根据辨认正确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应的加分,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把本节课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并上传到学习通,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助力翻转课堂,提升学习效率(吴立明、华原俊,2022),也方便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批改作业,并便于收集形成过程性评价。
3.课后复习
教师通过学习通布置作业或小组任务,学生可借助平台完成相关的作业或任务,并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打开平台上的相关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自主复习或与他人一起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答疑。
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堂的参与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40%)、期中卷面成绩(20%)、期末卷面成绩(40%)所组成。与同专业的前几届只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相比,学生的总评成绩平均分大概提高了5~6分。每次课都需要学生完成任务点,并且课中需要学生参加讨论,完成课中任务,因此课中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吸收知识,而是需要主动参与,并且课后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在学习通平台上私聊教师,这样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期中、期末的卷面成绩。前几届的平时成绩是教师由作业、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的,此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经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学习通平台,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了很好的自我评价,还可以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师生间的评价,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因此每个学生得到的平时成绩都是自己学习付出的劳动成果。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堂的参与率。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学生以及授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我们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能教什么呢?国家现在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恰好符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进。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软知识和硬知识(王竹立,2019),简单来说,软知识就是机器人学不到的知识,而硬知识就是存在于网络、课本中,机器人能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硬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软知识。二是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教师应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教学质量。三是要定期更新资源库,素材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如每年更新 5%~8%),形成资源修改、淘汰、增加的可持续更新机制,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要随时关注本学科新进展,使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四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能体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理念,实现语言知识多重输出,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药用植物学”进行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良、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使学生成长为既掌握基本的中药专业技能,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中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