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克锦
以色列对联合国的指控又增加了一个“证据”:2月10日,以军宣称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UNRWA,下称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加沙地带总部的地下室,发现了哈马斯武装组织的重要通讯和情報设施。以军同时发布了这座通讯中心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对此,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主任专员辩称“不知情”,因为该机构工作人员早已撤离该总部。
此前,面对以色列指控该机构有雇员参与哈马斯对以袭击,近东救济工程处曾于1月26日宣布将进行调查,并立即终止与有关雇员的合同。此举可谓迅速果断,但仍有十几个捐助国纷纷宣布暂时冻结对该机构的捐助。完全依赖捐助的该机构立即陷入“断粮”危机。
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地带有约1.2万雇员,这些捐助国为什么因为其中的十来名雇员参与哈马斯的行动,就要冻结资金?这要从该机构的历史及其与以色列之间的恩怨谈起。
不同于其他联合国机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1948年巴以战争后的巴勒斯坦难民。而其他地区的难民事务,基本上都由稍后成立的联合国难民署负责。
与常规的救济难民的国际机构不同,近东救济工程处除了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服务之外,还提供教育、医疗、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因而深度嵌入了巴勒斯坦地区的社会治理。
近东救济工程处1949年底刚成立时,巴勒斯坦难民约有70万。因为巴以冲突一直没有解决,这些难民一直留在该机构提供的难民营,他们的孩子也多成为难民。目前,近东救济工程处负责的巴勒斯坦难民已经有600万左右,其中很多是难民三代和难民四代。
这些难民除了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还有一些分布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这些难民主要生活在近东救济工程处认可的59所难民营。经过多年建设,难民营基本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低层楼房,而非简易帐篷。其外观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面貌差别不大。
难民数量众多,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规模也很庞大,目前大约有3万雇员,是联合国规模最大的机构。这些雇员中,有99%是巴勒斯坦人,其中有40%在加沙地带工作;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资金,也有大约41%用于加沙地带。其官网的数据显示,该机构所涉及的加沙地带的难民有170万。
这些因素,令近东救济工程处成为加沙地带仅次于哈马斯的“影响力第二大机构”。
对于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存在及其工作,以色列一直很不满。之所以不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长期的政治考虑出发,以色列认为该机构的工作影响以色列的生存。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存在,对巴勒斯坦难民来说,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只要该机构存在,这些巴勒斯坦人领取救济的难民身份就有保障。而且,近东救济工程处也不从事让这些难民融入安置国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这些难民有回到自己故土安置的希望。
而他们的故土,有些是联合国决议规定的以色列领土,有些则是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所以对以色列来说,几百万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故土,是对以色列生存的威胁。以色列认为,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存在也是解决巴以问题的一个障碍。难民安置问题,是巴以之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第二,以色列和西方国家认为,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地带开设的学校,教育中有反犹太、极端化的倾向,对以色列是个威胁。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官方数据称,在这次加沙冲突爆发前,该机构在加沙地带开设有183所中小学,共有教师约一万人,为大约30万加沙一至九年级的孩子提供教育。
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瑞士人拉扎里尼在一个听证会上承认,该机构在加沙学校的一些教材中,含有反犹太、赞扬恐怖行动、煽动暴力等内容。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指责这些学校的教材中,有反犹太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内容。2021年,欧盟、英国、加拿大等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捐助者,开始调查这些学校的教材中反犹和恐怖主义的内容。同一年,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瑞士人菲利普·拉扎里尼在一个听证会上承认,该机构在加沙学校的一些教材中,含有反犹太、赞扬恐怖行动、煽动暴力等内容。不过该机构表示,一直正视和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近东救济工程处和哈马斯之间有“合作”。这些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哈马斯经常利用近东救济工程处修建的学校、医院甚至该机构的办公室作为掩护,或者在这些建筑的附近向以色列发动袭击;哈马斯在一些医院的地下挖建地道,有些医院地下还有哈马斯的弹药库、配电房和弹药库等等。对于这些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反应一般是否认,或者表示“不知情”。
以色列还指责,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的雇员中,有哈马斯组织的成员。以色列媒体甚至称,近东救济工程处实际上已经成为哈马斯的“平民机构”(哈马斯本身有军事机构和政治机构之分)。
对于这些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认为,由于该机构是加沙地带最大的救济和援助机构,哈马斯又是加沙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很多救济工作需要通过哈马斯的管理机构进行,所以对近东救济工程处来说,确实很难保证雇员没有“不当行为”。
为此,近东救济工程处每年都会把自己的雇员名单交给机构办公室所在国(包括以色列)的政府审查,看是否有“问题雇员”。该机构称,以色列也没有对这些名单作过什么评价。
实际上,有曾在近东救济工程处工作的美国官员声称,该机构和哈马斯的合作,在加沙地带是“公开的秘密”,但以色列一直没有公开具体的证据,直到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展开大规模恐袭后,此事才逐渐成为争议焦点。
在以色列展开大规模报复行动三个多月后,2024年1月底,以色列正式向近东救济工程处提供证据,指控该机构有雇员参与了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
以色列方面称,通过信号情报、电话截听、对哈马斯俘虏的审讯等渠道,将所得的信息综合之后,确定有12名近东救济工程处的雇员参与了那次袭击。
美国大报的一篇报道称,根据以色列提供给美国的文件,这些雇员的身份分别是:七人为学校的教师,两人是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一人为文员,一人为社工,一人是仓库经理。
这些参与袭击的雇员,有十人是哈马斯组织的成员,另有一人是杰哈德组织成员。他们参与袭击的具体行动包括:一名教师及其儿子绑架了一名妇女;那名社工则在袭击中为哈马斯分发弹药、协调车辆,并抢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的遗体;还有一名雇员直接参与了屠杀。
以色列方面称,以色列情报部门的电话追踪还显示,其中有六名雇员在袭击中进入以色列境内,另外几名雇员在电话中讨论过参与袭击,还有一名雇员收到的信息命令他把哈马斯藏在他家的火箭弹拿去。
而且,以色列情报部门的文件还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有190名雇员是哈马斯组织的核心成员,“有10%的近东救济工程处雇员和哈马斯组织有联系”。以色列没有就这两项指控向外界公布证据。
除了对参与恐袭的雇员的指控,以色列还在几个月的战事中,逐步“证实”过去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一些指控。比如在几所医院的地下,发现哈马斯修建的地道,地道里有哈马斯的指挥中心、为哈马斯输送电力的设施、关押人质的场所等等。
面对以色列有关其雇员参与哈马斯恐袭的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宣布立即解雇这些雇员,并展开调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震惊”之余,也在第一时间要求就这一“极其严重的指控”展开调查。
实际上,拉扎里尼在1月17日就已经宣布,近东救济工程处将委托专家进行一次独立审查。为回应这一请求,古特雷斯组建了一个独立审查小组。小组由法国前外长科隆纳领衔,并由三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调查分析。这三家机构分别是瑞典拉乌尔·瓦伦贝格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挪威克里斯蒂安·米切尔森发展研究所,以及丹麦人权研究所。
联合国方面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但有雇员参与哈马斯袭击,已经给近东救济工程处造成严重后果:近20个主要捐助国宣布暂停捐助。
近东救济工程处虽然是联合国最大的机构,但其经费却不是从联合国预算中来,而是靠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捐助。
近东救济工程处的预算,每年约有1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雇员的开支以及该机构本身的运营。2022年,该机构获得大约11亿美元的捐助,其中捐助最多的是美国,约3.4亿美元,其次是德国,约2亿美元,第三是欧盟,约1.14亿美元;随后是瑞典、挪威、日本、法国、沙特、瑞士和土耳其。
以色列情报部门还指控,近东救济工程处有190名雇员是哈马斯组织的核心成员,“有10%的近东救济工程处雇员和哈马斯组织有联系”。
近东救济工程处雇员参与哈马斯袭击事件曝光后,美国率先宣布暂停对该机构的捐款,随后德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瑞典、瑞士、英国等也宣布暂停捐款。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暂停捐款其实“留有余地”,比如美国的暂停捐款真正涉及的金额只有33万美元,与其3.4亿美元的总捐款相差甚远,而欧盟决定所涉及的捐款,原本也是计划到2月底才拨给近东救济工程处的。
比利时、意大利、挪威、卡塔尔、沙特、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则表示对联合国雇员参与哈马斯袭击一事感到担忧,但会继续捐款。
由于全靠捐款,近东救济工程处经常面临财政困难和不确定性,但这一波暂停捐助潮还是令该机构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可能在2月份就耗尽资金。
面对加沙难民急需救助的局面,不仅联合国和诸多中东国家强烈呼吁西方主要捐助国改变主意,继续捐助计划,“不能因为极少数人的行为而惩罚加沙地带的难民”,欧美也有很多声音要求各捐助国考虑加沙难民的处境。
而且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国家,也都意识到,如果近东救济工程处无法运营,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其他组织和机构能够替代它,应对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所以,尽管以色列屡屡想要借此削弱乃至废止近东救济工程处,用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取代它,西方捐助大国却更希望近东救济工程处通过这一事件,能够认真对待它与哈马斯的关系,认真解决其内部腐败、与哈马斯“合作”的问题。因此,近东救济工程处对雇员参与哈马斯袭击一事的调查结果非常关键。
科隆纳领衔的审查小组于2月14日開始工作,预计在3月下旬向秘书长提交一份临时报告。最终报告则预计将于今年4月下旬完成,并向外界公开。
尽管以色列称这次联合国雇员参与哈马斯的袭击只是“冰山一角”,但最终报告出来后,外界可望通过对此事的调查,了解联合国旗下最大的机构究竟是不是成了哈马斯的“平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