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时盛岁新,新元肇启。
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映现出一个活力满满的中国。这其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埋头耕耘的忙碌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豪情,正汇聚成新时代的铿锵之音。
临近春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边境管理大队马背警队的民警们比往常更加忙碌,他们把马喂足了草料,等待着出发。
这是2024年春节前马背警队的最后一次巡边。他们所在辖区面积有1150多平方公里,近半区域是湿地、森林等各种保护区,车辆到达不了的地方,就要靠騎马来完成边境踏查、巡逻走访、应急救援等任务。
成立于2019年的马背警队,10名队员的平均年龄30岁。这次出行,两名女警的加入为马背警队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女警之一的吉雅儿时就怀揣骑马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她加入警队后,每日苦练骑马,希望不要“掉链子”。
每一次巡边,路程有80公里,马背警队最少走两天。一路上,马背警队队长阿其图和战友们骑马行走在被白雪覆盖的草原上,踏查、走访牧户、联络护边员。
“冬天我们这里雪比较大,尤其是‘白毛风刮起来以后,旁边的X502公路很容易堵路,因为是风口,风也大,雪也大,过往的群众经常会被困。”阿其图说。
此时的风就像搬运工一样把远方的雪吹来,越积越多,最终把风口的路面堵死。当地人叫它“白毛风”,如果再加上降雪,路面基本无法通行,这个时候也是马背警队最揪心的时候。
阿其图永远忘不了那次紧急救援,有5辆车18人被困,能见度不足10米,瞬时风力超过8级。阿其图和队友们跪在雪地里拿铁锹徒手清理积雪,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当晚9点半,被困群众被成功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
对于当地牧民来说,马背警队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贴心人。由于边境线上牧民居住分散,碰上大雪封路,购买米面等生活物资都是难事,这就需要队员们为牧民运送物资。“白毛风”阻断交通的这几天,马背警队又一次为牧民们解了燃眉之急。
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这份风雪中的情谊分量不轻。这一群年轻人与牧民守望相助的故事还在继续。
时令已过大寒,寒气不出意外地包裹着高原的每一寸肌肤。阳光明媚而不灼人,暖暖地抚摸着大地万物。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安置点,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录正为村子安置区的事情忙碌,安排落实物资发放、组织打扫庭院卫生……院子里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玩乐,欢声笑语穿过安置点的巷道飞向远处。
时钟拨回至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相邻的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又在震后遭遇砂涌。翻涌的泥浆,瞬间将村里的部分民房淹没。
那时,杨德录刚刚睡着,就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地震了!”他拿起衣服跑出房门,边跑边喊,让村民避难。
大地还在晃动,大部分村民都跑出了家门,刚喘口气,砂涌形成的泥流又随之而来。“我听到树木被泥流冲断的声音,啪啪响,像放炮一样。”杨德录说,那时没有害怕,没有犹豫,只是本能地呼喊救人,等他再次跑回村里打算查看其他村民受灾情况时,发现村里一片民居已被淤泥覆盖……
“泥太深太软,根本没办法进去。”杨德录回忆道,救援队伍来得很快,除了救援倒塌房屋内的村民,最大的难点就在那片被淤泥覆盖的民居。
从凌晨到上午,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物资也源源不断集中。来不及休息的杨德录和其他村干部做了一个简单的分工:接收物资、分发物资、数据上报、帐篷分配……救援、灾民安置和物资保障工作紧张有序展开。
如今,一间间板房炉火正旺,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友善的笑脸,让人倍感温暖。
“安置点的工作千头万绪,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杨德录身后,安置点升腾起点点炊烟,是守望相助的向心力,是村民们生生不息的生活热情。
2024年1月19日9时,大秦铁路东出大同100多公里后的栗家湾2号隧道进出口处,铁路护网外,已在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中等候半个小时的42名铁路职工忽然不约而同地动了起来,启动发电机、发动切割机、拉燃内燃螺栓机……一时间,大小机械轰鸣。
大秦铁路西起“煤都”山西大同,是我国重要的“西煤东运”大动脉。为保障高负荷运转的铁路设施设备性能状态,大秦铁路每周两天都会挤出两个小时,停运所有列车,利用这个“天窗”时间,对设施设备进行维修。
“大家带好工具,上道作业。注意安全!”对大伙嘱咐完,大同工务段王家湾线路车间主任王进率先扛起撬棍进入栗家湾2号隧道。此次维修作业,他们要在隧道内更换1根磨损钢轨、清理5处隧道冰柱和整修11处线路病害。
“一,二,起……”王进边拨动撬棍边喊。微弱的灯光下,作业人员一字排开,甩动着臂膀合力将钢轨撬起,旧轨迅速被拨出,新轨入槽。穿过隧道的风裹挟着塞外的寒气,让作业点的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而王进和工友们却干劲十足,整个过程紧张有序。
在隧道更深处,时不时传来“咣当”的打冰声,5名工作人员正抡着尖镐狠狠地砸向拱壁上的冰柱。作业时,碎落的冰屑经常会顺着袖口和衣领灌进体内,把衣裳浸得又硬又湿,工作人员一次维修下来,一身泥一身冰是常态。
两个小时后,“天窗”结束。6分钟后,一列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驶过隧道,这条乌金长河再次奔涌起来。
夜幕降临,灯火映亮嘉陵江畔。
虽然工作足迹遍布城市街头巷尾,但几乎每个夜晚,37岁的网约车司机李政都要“打卡”洪崖洞、解放碑等重庆地标建筑,假期更为频繁。
用车轮丈量这座城市,李政的“年度账单”见证了他一年的辛劳成果:每月的流水达18000元,除去电费、餐费等必要支出,一年能赚15万元。
每日早起洗车、主动向乘客问好、做好装卸行李等配套服务……作为一名网约车司机,优质服务就是李政的“王牌”,虽然从早到晚一直奔波在路上,但他和乘客打招呼时总是笑容满面。他说:“我热爱这份工作,希望能让每一位乘客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各地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共计643万余张。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司机的辛勤付出和尽责坚守。
陈光伟是一名退伍军人,今年已是他入行的第八个年头。去年10月的一个晚上,像往常一样奔忙在路上的陈光伟突然接到一个紧急订单。“打开车门,几名年轻人慌忙上车,直说要赶紧去医院。”
原来,一名大学生突发急症,在同学陪同搀扶下要到医院就诊。情况紧急,陈光伟片刻不敢耽误,立即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报备了相关情况,几分钟就将乘客安全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如今回想起来,陈光伟还有些胆战心惊,但他依然坚定自己当时的选择。
奔跑的路上步履不停,幸福也悄然降临。虽然这份工作并不容易,在驾驶座狭小的空间里,网约车司机往往需要工作长达10个小时,但是对于王东而言,这些辛劳背后是“甜蜜的负担”。
几个月前,王东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幸福账单”——女儿如期出生,一家人欢天喜地。随着幸福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今,他工作更加卖力,也更有劲儿了。“每想到回家的瞬间,都感到很温暖,也更有动力了。”王东的脸上露出质朴而灿烂的笑容,他说,新的一年希望家庭和睦幸福。
(摘编自新华社、《青海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