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政 钱小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姜堰 225500)
莴笋又称莴苣,为菊科莴苣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茎叶可供食用。江苏泰州地区莴笋多以地膜覆盖越冬栽培为主。覆盖地膜具有保墒、防草等作用,有利于植株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但作物采收后田间地膜若不及时回收,会污染土壤。相关试验研究表明,覆盖地膜年限越长,田间地膜残留量越多,对植株及生态环境的危害越大[1-3]。近年来,强化耐候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型地膜逐渐被菜农接受并广泛应用。为探明不同类型地膜在莴笋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我们以全生物降解地膜、强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开展了不同类型地膜对莴笋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试验,同时测试了不同类型地膜的防草效果、使用后回收的难易程度,以期为菜农合理选用地膜提供参考。
供试地膜有全生物降解地膜(江苏中科金龙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强化耐候地膜(南通华盛公司生产)、普通地膜(市售),厚度均为0.01 mm,宽度均为1.0 m。供试莴笋品种为已海天红。
试验设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西陈庄村蔬菜种植基地的钢架大棚内。试验大棚长65 m、宽6 m,南北走向,试验地前茬作物为丝瓜。试验设全生物降解地膜、强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3 个处理,每个棚为1 个处理,不设重复。试验小区中间留走道,东西向起垄,垄长250 cm,垄宽约30 cm。莴笋于2022年9月10日育苗,10月1日移栽,株行距为30 cm × 45 cm,每垄定植8株,垄上铺地膜,膜下铺滴灌。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按常规。
2022年12月27日采收,每个处理随机选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7 m2)统计小区产量,并折算每667 m2产量;每个处理随机选10株莴笋,测定其株高、茎粗、开展度、单株质量等农艺性状。2023年1月13日,莴笋采收结束后,观察各参试地膜的降解情况、各处理田间病虫害和膜下杂草的发生情况,按未变化、已撕裂、开始降解、完全降解划分降解程度,并采用人工拾取的方式查看地膜回收难易程度。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处理对莴笋农艺性状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对莴笋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莴笋的植株最矮(63.6 cm)、开展度最大(27.2 cm)、外皮最薄(0.16 cm)、平均单株质量最小(1.01 kg),强化耐候地膜处理莴笋的植株最高(68.6 cm)、茎最细(5.6 cm)、平均单株质量最大(1.05 kg),普通地膜处理莴笋的茎最粗(5.9 cm)、开展度最小(23.9 cm)、外皮最厚(0.24 cm)、平均单株质量中等(1.02 kg);强化耐候地膜处理莴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 503.5 kg),其次是普通地膜处理(每667 m2产量为3 456.0 kg),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莴笋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产量为3 448.6 kg)。
不同处理田间病虫害和膜下杂草的发生情况及地膜降解程度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田间病虫害和膜下杂草的发生情况及地膜降解程度
由表2 可知,莴笋采收时,各处理田间均未发现病虫害;莴笋采收结束后,各处理膜下均发生杂草,但未顶破地膜,未导致地膜破损;强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未发现有明显的破裂(田间操作导致的破裂不算在内),全生物降解地膜未明显降解;人工拾取田间地膜时发现,全生物降解地膜用力扯后较易撕裂,普通地膜大部分可回收,强化耐候地膜相对普通地膜更易拾取、不易撕裂。
3种不同类型地膜对莴笋的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与覆膜后的保温效果有关,尤其是冬季温度下降时,保温效果好的地膜更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地膜中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莴笋的植株最矮、开展度最大、外皮最薄、产量最低,强化耐候地膜处理莴笋的植株最高、产量最高,普通地膜处理莴笋的茎最粗、外皮最厚、产量表现中等;莴笋采收后,全生物降解地膜未降解但易撕裂,主要原因可能是莴笋在田时间短,未达到地膜完全降解条件,种植下茬作物前需用人工回收;强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未发现有明显破裂,较易回收。莴笋生产中,建议选用厚度为0.01 mm 以上的强化耐候地膜或加厚地膜;若要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应选用降解周期与作物生长周期相近的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