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空间溢出与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24-03-07 05:35潘经强
技术与市场 2024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河南

潘经强

许昌学院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0 引言

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活动中形成的技术联系及比例分配,其演化过程基本遵循“库兹涅茨事实”和“卡尔多事实”,即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和产值的增长会随着产业比重变化而明显改变,且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份额显著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略微增长但不是始终如一上升。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也已参与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服务等环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刺激效果[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并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两者间的逻辑关联、耦合、政策输出等,从区域产业结构时空差异和变迁规律视角切入的研究还不够成熟[2-4]。河南产业结构演化为“三二一”结构趋于稳定并持续优化,但高耗能制造业比重偏大、产业层次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新形势下,河南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进行的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要把握数字赋能机遇,深刻剖析产业结构时间、空间维度的差异及溢出效应,为中部崛起锻造新增长极。本文以2014—2022年河南三大产业增加值为基础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河南产业结构的时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三大改造”出台的背景及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优势和新型城镇化这“四张牌”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基于此,河南扎实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际,GDP总量长期稳定在全国第5,具有鲜明的农业强省、新兴工业大省特征。同时也面临着与广东、浙江等省份GDP总量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困境,为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制造业为突破口,提出了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以下简称“三大改造”)工程。

“三大改造”实施以来,河南聚焦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置和培育,据河南省统计局官网显示,2022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大主导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在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加快数字化融合的纵深发展进程中,“三大改造”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智能制造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重要。智能制造是“三大改造”的主攻方向,实践中坚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培育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并举,对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化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发挥智能制造的示范引领作用。

绿色化改造是利润的可持续保障,是完成“双碳”目标的根本出路。吕新军 等[5]认为对企业施加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标准改变了收益成本结构,对其行为选择和产业结构变化也会有影响。企业不能仅顾当前利益,应主动适应绿色发展理念,监控利润与碳排放强度的敏感相关性,产品生命全周期覆盖能耗、减排标准,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数字赋能技术改造,推陈出新,才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新产品开发、装备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等技术改造过程中,激活数字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围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和高效益迈进。

“三大改造”工程实施至今,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主动对接宏观产业布局调整,抢占价值链高端实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集聚和溢出趋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考虑到“三大改造”项目开展的时间节点,所选取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5—2022)、河南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区域的范围一致性,将省直管县的数据按行政区域隶属划分进行了数据合并,形成最终面板数据。

2.2 研究方法

根据数理统计常规处理方法,选取标准差和离散系数2个指标分别对河南18个地市2014—2022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差异分析;引入莫兰指数(Moran′sI)测量三大产业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2.2.1 标准差与离散系数

(1)

(2)

2.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ing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以空间截面数据为对象,揭示数据空间结构、依赖及关系的技术,识别不同区域的空间集聚与异常现象,本文用莫兰指数判断河南产业结构在空间上是否存在集聚特征[6]。

(3)

3 河南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时空差异

3.1 产业结构演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体来讲,2014—2022年河南产业演化进程中三大产业的绝对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平缓。绝对差异按小大顺序表现为由2014年的“一三二”演化成2022年的“一二三”;“三二一”的相对差异大小顺序一直没有改变(见图1)。

图1 河南省三大产业演化进程中的绝对和相对差异趋势(2014—2022年)

具体分析,2014—2022年第一产业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保持在稳定区间,波动幅度较小。其中,标准差数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6%,离散系数保持在0.63±0.03范围,表明河南在挺起大省脊“粮”上具有担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持续和巨大的贡献。

同期第二产业绝对差异逐年增大,而相对差异呈现波峰不太明显的“M”形变化曲线。2022年第二产业标准差是2014年的1.5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37%,第二产业离散系数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达到小峰值,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三大改造”项目开展后区域不平衡现象加剧,但总体差异向缩小过渡。

2018年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阶段的转变,考虑到滞后效应,2019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绝对差异的数值波动异常,两者间标准差的倍数比由2014年的0.96逐年增长为2019年的1.52且趋于稳定。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区域间竞争激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差异使得集聚态势更为明显,但总体差异也在2019年达峰后逐渐缩小。

3.2 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

利用ArcGIS 10.8软件计算出面板数据的全局莫兰指数,相应的z检验值表明区域存在空间自相关,三大产业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同时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见表1)。由莫兰指数可以发现,2014—2022年河南第一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空间异质性不强,特别是“稳粮担”“精准扶贫”等金融产品、政策在数字化加持下直接关联种植主体,形成了集聚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等豫南种植的热点区域,同时也凸显了豫西北等冷点区域的异质性。第二产业受工业基础、排放标准、技改资金和产品升级设计等要素制约,Moran’sI曲线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波动,2020年为空间集聚最强点,也已形成以郑州、洛阳、许昌为热点的“Y”字形集聚核心圈,但围绕该核心圈也衍生出等距离的冷点区域如三门峡、濮阳等,特别是郑州航空港产业群日趋完善更凸显了二产的空间差异。受二产集聚效应影响,加之河南高校的非均衡化布局,2014—2022年第三产业表现为与第二产业同频的增长曲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向郑州的人口净流入率过高,同时三门峡、南阳、信阳等豫西南区域人才流失、消费外溢现象也比以往严重。

表1 2014—2022年河南分产业全局莫兰指数及其检验值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换道、第二产业的“C”形溢出、第三产业溢出的跨域特征等空间溢出效应也值得关注。“三大改造”项目对区域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集聚的同时也会因配置达到优化程度后自我排斥进而向外扩散。河南粮食总量的稳定更多建立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和集约化基础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近年来直线下降,从业人员的换道既有现实的选择,更多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如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化来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2022年河南制造业的5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45%,围绕郑州核心区的“C”形溢出保证了郑洛新自创区、郑州航空港、郑许一体化等区域集聚和辐射效应持续增强,济源、漯河、平顶山、新乡等外溢区逐渐形成次热点区域。与此同时,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所引发的消费习惯、产品生命周期诸环节等改变,第三产业因消费群体的低龄化、智能化等特征呈现出跨域溢出效应,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等政策的引导下,这种跨域溢出催生了农村与城镇、市域甚至省域间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思考。

4 “三大改造”引领下的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4.1 强化数字技术创新,鼓励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技术进步,河南“三大改造”工程最终落脚点还是创新驱动。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作为核心,与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推手。要进一步廓清河南第二产业Y”形集聚核心圈和“C”形外溢的本质,以创建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中部算力中心为契机,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引擎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自身发展、产业集聚等现实,擦亮特色的同时兼顾优势互补,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在河南先进制造业体系下找准位置,实施内部流程信息化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处理转换,积极推动产品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智能化,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强化数字技术的创新刺激。

4.2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效融合

“三大改造”项目开展至今接近10年,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中部省份,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2014—2022年国内循环驱动促进作用强于国际循环,而国内价值链结构的变化贡献超过国内需求结构变化[7]。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从需求侧持续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从供给侧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效融合。①各市区应围绕产业优势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产业集聚和溢出的引导功能,提高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探索产品在区域内的优惠补贴,推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②应营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生态环境,破除制度障碍,规范市场准入标准、服务标准。河南“服务+制造”是融合的主攻方向,“产品+服务”是有效的补充,通过支持现代物流、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渗透以此来延伸产品供应链。

4.3 探索区域间供给侧要素的新合作范式

科学把握区域间产业结构总量、结构上的差异性,探索劳动力、资本、数据、创新等要素的新合作范式。要围绕产业优势,继续实施人才(项目)对接的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属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改造专业,鼓励人才以项目为载体实现跨地域的流动,同时确保创新驱动成果中试化与产业化。政府层面可通过专项资金或预算夯实基础领域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企业围绕“双碳”目标和市场竞争力保证研发资金的投资力度,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搭建适用于服务与技术创新互通的数据交易场所(平台),共享产业链数据,及时反馈市场需求。

5 结束语

“三大改造”工程实施以来,河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各地市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历史沉淀在转型升级中探索出符合域情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数字赋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第一产业在种植结构上略显单一,集聚区要确保粮食安全重任,次热点区域要积极探索高效益的种养殖生态建设;第二产业的“Y”形集聚更多是产业历史沉淀的放大,后续把握“C”形外溢的扩展才是夯实河南产业增长的关键;第三产业要多元化探索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扩大就业、促进消费上下功夫。河南产业结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时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发挥企业主体功能,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中坚作用。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河南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