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王 冬
近些年,随着我国大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大量商业空间也出现在大学城周边,其中为大学城师生提供各种商业活动聚集地的商业街作为当前大学城空间的一种特有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大学城商业街在市场主导的发展背景下,其空间布局的多样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而在大学城中商业街占比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对大学城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是商业街与相邻学校接驳的第一空间,具有划分城市空间、连接校园、塑造特色校园文化等重要作用,其设计不仅影响着整个大学城的形象,还与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以呈贡区新天地商业街为研究案例,运用 SD 法,在分析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查找,从而为今后打造呈贡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优化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中的“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是指位于校园外部与商业街外围不同空间功能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且具有一定区域范围的过渡空间,是与校园接触的第一带形界面(图1)。它不仅能与校园进行信息传递、物质交换以及能量转换,而且若能通过合理的改进,还可以为周围人群的日常行为活动提供有趣的场所,进而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这也是大学城作为校园与商业街整体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1 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示意图
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能够将其两侧空间联系起来,它是延续商业街外部空间的末端,也是延续校园外部空间的一个过渡。在大学城建设时应充分发挥边界的优势,将邻校商业街的文化环境通过其边界与大学城校园相融合,营造整体融合、独特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因此,对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积极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是空间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类型,是校园与商业街空间格局的必然产物,因此,使用者不能忽视其特性、功能、作用和与空间发生的方式。其类型要素可根据邻校商业街边界的各种功能种类、表现形式、开放程度、物质环境及人文特色等特征,分为实体要素和虚体要素[1]。
①实体要素:如围墙、景观构筑、交通系统、出入口等(表1)。其中,围墙是最为主要的类型,其具体方式能保障校园内部不被外界影响,但也阻碍了校园与商业街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过强的分隔形态也会导致校园与商业街之间形成分离的状态。
表1 商业街边界空间——实体要素
(2)虚体要素:如界面形式、序列排布、组合元素等(表2)。其中较为直观的是界面形式,人群可直接通过封闭或通透的界面感受校园与商业步行街各自内外的环境氛围。
表2 商业街边界空间——虚体要素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街区边界空间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如王禹的《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区域设计研究》[2]、苏国彦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边界空间研究》[3]是较早针对于街区边界空间的研究。2007 年学者杨翼飞[4]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提到“边界”这一词,认为追寻历史街区原有的场所感和清晰的边界,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认知感。此后,有关街区与边界的理论成果陆续出现。笔者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后,发现有关“街区边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5-11],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例如苏国彦(2012)主要对历史街区的边界空间共有的特征及其影响边界空间现状的动因进行探索,提出活化边界空间的设想和对策,唤起人们对街区边界空间设计在未来城市更新设计中的重视[3];石媛(2022)提出了“柔性边界二要素”,整理归纳柔性边界在街道空间中的四种形态表达,提出了城市商业街道柔性边界的具体设计方法,由此展开设计实践[9]。
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住区与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关系整合、环境提升以及少量的外部空间优化研究等方面,大多将视线聚焦于建筑以及街区内部空间的品质改善,其研究主题少有针对大学城与商业街或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关系研究[12-14],忽视了商业街边界空间与大学城校园外部空间的有机关联,也忽视了商业街边界空间对于大学城未来空间格局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D 法分析大学城的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与周边人群行为感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大学城校园外部空间与商业街边界空间的积极融合为根本出发点,尝试总结出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优化策略,为大学城的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设计提供一种参考。
SD 法又称语义差异法,是由奥斯顾德于1957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量方法,以语意学中的“语言”为评价范围,进行心理实验,选取与研究对象有关且词义相反的形容词对,以形容词描述客观对象的心理感知强度,从而科学把握研究对象的各个特征。在建筑学领域,SD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们对空间的感知特征与相应的客观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对象的主观看法与被反映的自然客体特征之间的联系与规律。然而,SD 法也受到调研对象的主观喜好及感情倾向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尽管如此,SD法仍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人对城市空间感知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15-21]。
SD 法对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感知调查,主要从边界空间的实体和虚体两方面进行。通过研究边界空间的感知特征与其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发掘边界空间现有的不足问题。本文基于不同使用人群的视角,从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角度科学,客观地调研空间体验轨迹的时空差异,并对影响不同使用人群主观心理感知的街道空间特征进行探讨,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各项调研成果,解析不同使用人群的边界空间意向感知差异,从而对邻校商业街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深入挖掘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思路。
经实地考察且综合考量研究的可实施性及代表性后,选取新天地商业街作为案例对象(图2)。新天地商业街位于呈贡大学城中心区域,城市道路等级较高,连接附近多所高校,北侧紧邻云南师范大学,南侧紧邻云师大附中,东侧邻近昆明理工大学。该商业街主要由两个商业广场、一条南北带状商业街道以及四条小型步道组成,其业态主要为餐饮、酒店、服饰等,使用对象主要为大学城学生及周边部分居民。尽管新天地商业街内部有丰富的业态结构,但仍然存在休闲配套设施缺乏、景观卫生环境较差等现象,并且日常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经常导致区域道路交通组织混乱,呈现出当前多数大学城内商业街外部空间的典型现状。
图2 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现状情况
首先,本文以呈贡大学城的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D 法分析使用人群对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心理评价情况。其次,根据SD 法得出的数据对目标空间的整体环境氛围进行感知调查,明确影响目标空间感知的主导因子。然后再分析人群的空间感知特征与目标空间客体指标的关系,发掘目标空间的现存问题,探究其中存在的内在原因与相关性,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丰富和完善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积极塑造的优化方法。
2.2.1 制定评价因子
SD 方法是将人的空间感觉转化为量化数据,通过被测者选择的一对相反形容词的范围进行记录分析,从而测量被测者的感觉和偏好。在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相关特征描述词的选择上,参考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研究,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将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感知分为实体边界感知、虚体边界感知,并分别针对这两种感知拟定30 个评价因子,每个评价因子中都包含一组正反形容词对,由此形成本研究的SD 评价因子量表(表3)。
表3 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评价SD 因子量表
2.2.2 设定评价尺度
评定尺度将制定的30 个评定因子按“二级性”原则设置为30 组正反义形容词对。本次调查将评价尺度划分为 7 个等级的语义量表,以 0 为中心点对称,以非常、较、略、既不、也不、略、较、非常意思相反的形容词,依次赋值-3、-2、-1、0、1、2、3,来衡量等级序列的两个端点的各个指标(图3)。
图3 评价尺度等级
2.2.3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的地点选在新天地商业街的边界区域内,对周边大学生进行现场与网络问卷填写。问卷调查共发出200 份,调查对象应随机抽取,但考虑到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结构和对边界空间感知能力的影响,特定对30 名建筑专业生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最终收回182 份问卷,收回175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7.5%)。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级、专业进行分类,①按性别划分:男生114 人(占65.1%),女生61 人(占34.9%);②按学历划分:本科生137 人(占78.2%),研究生38 人(占21.8%);③按专业划分:建筑类30 人(占17.1%),其他145 人(占82.9%)。
该设计问卷 Cronbach“sα 值 0.880,在 0.80~0.90之间,通过 SPSS26.0 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表明研究数据的信度质量较高,可以进行后续分析。再借助因子分析及Bartlett 球形检验来评价整体结构效度,得出KMO 度量值为0.895,Bartlett 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更好,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之后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3.2.1 综合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将30 份样本的感知数据输入Excel软件,经过计算,得出感知平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感知曲线图(图4),该图显示了所有被调查者的心理感受平均值曲线。该图清晰地描绘了所有被调查者的心理感受平均值曲线。从感知曲线图中可以明显地发现,被调查者对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整体认可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持负面意见。在平均值大于0 的因子中,仅有9 个;而平均值小于0 的因子则多达21 个。其中,有五个因子相对较低,分别是开敞性、尺度感、空间感、服务设施、便捷性。以服务设施因子为例(得分为-1.49),其分数明显偏低,表明目标边界空间未能满足人群的基本设施需求,可能存在一些边界空间节点等方面的问题。另外,便捷性因子(得分为-1.18)的得分也较低,这暴露了目标边界空间的交通设计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校园与商业步行街之间的横向联系上。可能的原因包括校园管理导致的交通接触点较少、接触点位置较隐蔽、各接触点距离较远等。除此之外,诸如愉悦度和舒适度等因子的得分均为负值,这表明目标边界空间的层次单调,缺乏活力等特点。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边界空间设计和改进的方向,为提高边界空间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图4 边界空间感知曲线图
3.2.2 具体结果分析
(1)三维形态(表4a):本组因子总平均分值大致处于一个“既不也不”的范畴,即既没有明显高于中间值,也没有明显低于中间值。在各项因子中,界面连续性以最高的分值1.74 脱颖而出,这表明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目标边界空间的连续性令人满意。这个高分值揭示了目标边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连贯性和流畅性,使得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而不需要感到任何突兀或不舒适。然而,开敞性因子得分最低,为-2.05,这表明目标边界空间在校园与商业街之间的过渡、渗透和融合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这可能是因为该边界空间的开放程度不够,未能有效地将两个不同的环境连接起来,或者是因为该边界空间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导致受访者对该边界空间开敞性因子的心理量化数值偏低。这个低分值提醒设计者在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边界空间的开敞性和互动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表4 具体维度的SD 因子评价情况分析
(2)环境设施(表4b):除了拥有良好的绿化配置和遮阳性外,该区域的其它因子得分普遍偏低,平均值甚至小于0。而绿化配置和遮阳性这两者的得分也仅在0~1 之间,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为了提升该区域的整体品质,优化工作的重点必须集中在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服务设施的最低得分-1.49 分,这意味着该边界空间缺乏许多基本的服务设施,如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外卖柜、以及垃圾桶等。这些基础设施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关键,它们的缺失无疑对该区域的整体宜居性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此外,安全度和卫生度的得分属于中等偏低,这表明该边界空间的整体管理质量有待提升。为了保护该边界空间的环境和公共设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维护措施并解决餐饮垃圾堆放滞留等问题。这些措施不仅包括定期的清洁和维护,也包括对公共设施的保护和修缮。同时,针对餐饮垃圾处理问题,可以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处理工作,从而解决垃圾堆积和滞留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该边界空间的整体卫生状况,也能提升其整体管理质量。
(3)品质氛围(表4c):除了方向感,其他各项因子的平均值都小于0,这表明该边界空间的总体设计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空间感得分最低为-1.56,这说明该边界空间的总体设计在刺激使用者的感官方面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导致使用者的体验感较低。空间感的不足可能是因为该边界空间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利用空间结构、色彩、光线等因素来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空间。这使得人们在其中容易感到压抑、不舒适。通透度的得分为-1.29,这表明目标边界空间在围合方式、材料选取等方面较为封闭和厚重,缺乏虚实交织的元素。这可能会让人们感到该空间不够明亮、通风,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而幽静度的得分为-1.22,这可能是由于该边界空间紧邻嘈杂的空间氛围,与其使用功能有关。这使得该边界空间无法提供一个安静、宁谧的环境,从而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
(4)风格艺术(表4d):除了装饰材料和采光度以外,所有因素的平均值均都小于0。其中,装饰材料的得分最高为1.10 分,主要得益于目标边界空间所使用的维护材料与周边建筑和构筑物的材料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个协调的统一体,这种材料的一致性使得整个边界空间更加和谐、美观。然而,美感度和色彩度的得分较低,分别为-1.13分和-1.06 分,这表明目标边界空间缺乏受访者所认同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的缺失,可能是因为目标边界空间并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潜在的艺术价值,或者是因为其设计并未得到广大受访者的足够认同。不过,虽然这些因素的平均值都小于0,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例如,装饰材料的得分较高,而美感度和色彩度的得分较低,这表明在目标边界空间的评价中,材料的使用和选择是相对重要的,而美感度和色彩度的因素可能更加次要一些。这种差异化的评价,也为后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目标边界空间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5)心理活动(表4e):本组因子的得分均小于0,说明被调查者对目标边界空间的整体认同度较低。具体而言,满意度得分最低,为最低分值减去1.61 分,这进一步印证了被调查者对目标边界空间的认同度较低。此外,愉悦度、记忆度和归属感这三个方面的得分也偏低,这可能是因为该边界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联系相对较弱,使用者在此边界空间所能获得的内在情感与寄托也较少。
通过调查者感知与空间现状的比较分析,一方面为具体的商业街边界空间优化设计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在大学城整体层面也为未来统筹规划和引导提供依据。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SD 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呈贡大学城商业街外部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交通流线混乱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唯有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体育组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在小课间时间,安排简单多样的体育活动,为全校学生精心安排跳绳、踢毽、球类、体操等多项锻炼内容,激发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根据上述的综合分析、三维形态分析以及在调研过程中收集的使用人群反馈,新天地商业街在高峰期人流拥挤,车辆易发生剐蹭、踩踏等事故,载客量增加。路面功能划分不明确,停车位少,车辆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秩序和行人通行。街道环境嘈杂,步行体验差,边界空间缺乏统一感。
3.3.2 配套设施缺乏
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呈现“碎片化”特征,公共设施需求向多元化转变。根据上述对“环境设施”SD 分析结果,边界区域内缺乏休憩、遮蔽、服务等设施,导致行人无法充分体验步行街内的特色景观,商业街边界空间无法发挥沿途观光的功能。此外,边界处的盲道配置不够合理,阻碍残障人士正常通行[22]。
3.3.3 自然景观滞后
根据上述对“品质氛围”和“风格艺术”进行的SD分析结果,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的景观绿化和氛围品质有待提升。目前仅有道路隔离的树木,其他区域缺乏完善的绿化体系,这降低了边界空间的品质氛围和整个城市区域的美感度。
3.3.4 交往场所模糊
根据上述对“心理活动”SD 分析结果可知,新天地商业街未充分考虑使用者多样性和多层次心理需求,缺乏室外公共空间和有效利用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如人行道、道路转角)。边界绿地、儿童活动场所与商铺边界模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过渡效率不高。
根据边界空间的性质,结合人的主体因素与活动特征研究发现,人们对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游憩、便捷、引导、过渡等方面。但在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对于边界的重视往往不够,设计通常将建筑作为主体,环境作为次要因素,由此边界空间的设计往往被忽略,这会对大学城学校的外部空间和商业街边界空间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要解决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重视边界空间的设计。
基于前文对边界空间类型要素及特征的深入分析,经过前期的调查和整理,将商业街的访问人群主要分为三类:经常流动的人群、周边的学生人群以及周边的居住人群。每类人群对于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反馈结果都有所不同,再结合之前总结的空间实证问题,可以将这两个方面对应起来:
(2)周边学生人群:主要包括附近大学生、中学生、少部分偶尔来此的学生,他们对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反馈主要集中在配套设施缺乏上。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休息区、卫生间、停车位等,以及设置合适的活动空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周边的居住人群:主要包括附近定居的老年人、儿童、中年,部分租客,他们对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质量、日常交往空间不足上。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措施丰富自然景观层次来提升空间品质,如增加绿化、减少噪音等,并加强治安管理,提高商业街的安全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反馈,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改善商业街的边界空间,以提升商业街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实际现状问题、不同类型访问人群的反馈问题,共同作为两个方面的策略依据,提出了以下四个积极的塑造策略(图5),以期实现呈贡大学城新天地商业街边界空间的活力提升。
图5 商业街边界空间塑造策略
交通在城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的交通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城内众多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商业区的生产生活模式。由于新天地商业街在特定时段会吸引大量人群涌入,因此步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常常变得混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若交通组织得当,将为使用人群的日常出行带来更加便捷和通畅的体验。
例如,在边界空间交通入口处设置隔离装置,如移动隔离带或隔离护栏,以阻止任何车辆非法进入绿地或人行道,这类坚固的设施,就像一道屏障,保护边界区域的秩序和安全。在靠近车行一侧的绿地中,可采用融入精美景观浅池的设计手法,不仅增添了绿地的观赏性,还达到了抬高休憩设施的目的,不仅增加了边界区域内的安全系数,间接阻碍了车辆在绿地和人行道违停的现象,同时还确保了步行街内的行人安全,使得人群在步行街内可以更加自由、安心地活动,也进一步提升了边界空间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图6)。
新天地商业街底层商铺因紧邻道路,存在大量占用公共步行道进行私人经营的现象,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由于商业街边界空间用地有限,拓展其他服务配套设施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为了应对现有边界空间无法承载其功能的情况,建议将其与邻近空间的日常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时间段布置弹性可变的服务配套设施或装置艺术,以此来弥补缺乏的配套设施。
例如,对商业街边界空间的底层商铺进行开放性改造,包括局部或完全架空,将主要功能移至二层,打破原本封闭模糊的街道界面。在白天,可以在架空边界处设置弹性隔断,形成灵活多变的弹性服务空间(如读书阅览、攀岩互动、公共娱乐社交等),满足过往人群的休憩、遮阳等活动需求。考虑到大学城学生的出行自行车或电动车的行为可能,在夜间则可取消维护隔断,设计临时车辆摆放区域。这种弹性布置方式在宏观层面上构成多种空间之间既独立又关联的并列结构,在充分发挥空间功能复合性作用的同时,能够使边界空间与其邻近空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从而使空间具有较大的弹性,也能增添相应的配套设施(图7)。
图7 构建底层弹性设施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大多数使用者对位于新天地商业街边界区域内的景观绿化布局(包括绿化率和植物品种等)的满意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边界景观设计相对薄弱,植物种类较为单调,以及垃圾站点存在严重的臭味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运用造景设计中的借景或对景的手法,在商业街边界空间内巧妙地融入口袋公园、边界水景等元素。同时,结合相关设施,打造出既具有休闲功能又具有观赏效应的商业街边界空间,不仅可以丰富边界空间的功能,还能增强其活力性、游憩性和导向性,从而使得整个商业街看起来更加美观(图8)。在植物配置方面,可选择昆明本地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边界空间内的植物种类更加多元。此外,应在景观容易被破坏的地方增设硬质铺地,将边界区域内的消极空间作为不同垃圾分类的投放点,以此保证垃圾处理过程更加高效便捷,从而提高整个商业街的卫生情况。
图8 丰富街道景观绿化
商业街的活力受到公共交往空间的影响,不同人群在商业街中的活动需求和时间段都有所不同。新天地商业街的边界处,大小空间节点与道路直接相连,没有缓冲地带,被商贩占用或堆放垃圾,导致人群无法在此驻足交流。因此,应该根据人群多样化需求的原则,塑造出全时间段内既能满足各年龄段人群活动需求的公共交往空间,又能有效解决边界空间的高峰人流量与步行街日常运行之间的矛盾。
例如,通过将大型边界节点空间(如入口广场等)与标识系统、地面铺装或可拆卸的家具进行分时段、分区域的结合使用,可以实现不同时间段的功能转换。在日常时间段,该空间可以作为老人晨练场地、儿童游乐空间、社区公共集会场所等,从而形成老幼共享的复合功能结构。在节假日期间,则可以用作艺术展览场所、露天剧场影院等(图9)。这种灵活多变的使用方式能够让使用者对边界空间产生强烈的场所依附感及归属感,同时有助于促进社交行为的发生,提高人们对商业街活动的参与度和整体认知[23]。这种周期性的重复使用方式不仅让商业街充满活力,也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系。
图9 融入多元共享交流空间
随着增量时代的结束和存量时代的到来,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作为商业街与学校之间的重要接触空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空间与时代背景特征、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其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大学城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在营造大学城的整体良好形象、协调商业街与校园外部空间的多元结构关联、推动大学城的良性建设、以及创建友好城市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针对其现状问题,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提高校园外部空间品质、激活邻校商业街空间活力提供参考与借鉴。对于我国不同大学城的邻校商业街,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改善,确保边界空间的改善策略因地制宜。
图、表来源
图1、2、4~9 由作者绘制;
图3:参考文献[16];
表1:作者基于对文献[1]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3:作者基于对文献[16,19,21,24,25]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2、4~8 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