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静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指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宫体宫腔黏膜覆盖外的部位出现。子宫内膜含有许多细胞,若移动到宫腔外,如腹腔或输卵管等部位,且在这些部位生长与存活,则可形成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1],因子宫内膜异位,难以将脱落内膜组织排出形成月经,从而形成局部包块,反复刺激周围组织,包块逐渐增大,最终诱发EMS[2]。EMS并非单纯的内膜组织移动到别的部位种植或生根发芽,还会在异位形成包块等疾病。有研究表明,EMS属于激素依赖性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25~45岁群体[3]。临床常用米非司酮治疗EMS。米非司酮主要成分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与内膜细胞的生长,促进病灶萎缩,从而对子宫内分泌产生调节作用,但停药后抑制作用下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4]。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缓慢释放左炔诺孕酮,从而持续发挥药效。现观察米非司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EMS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MS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曼月乐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曼月乐组患者年龄24~45(33.25±2.17)岁;病程1~10(4.65±1.25)年。联合治疗组患者年龄25~44(33.42±2.31)岁;病程1~10(4.52±1.3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5]中相关诊断标准;(2)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生殖系统疾病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3)过敏体质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合并肝、肾等脏器病变者;(6)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曼月乐组予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分装)治疗,于就诊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3天开始应用:医护人员叮嘱患者排空膀胱,常规消毒,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子宫位置、宫口方向及深度,以宫颈钳夹住宫颈上唇,将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置入宫腔内,完成后再次消毒宫颈口。联合治疗组予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用法同曼月乐组)联合米非司酮片(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天1次,持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症状评分:于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2组患者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2)性激素指标:于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采集患者肘静脉血,离心机处理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检测方法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清采集、离心及测定方法与(2)相同。(4)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恶心呕吐、头痛、痤疮、潮热、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等)等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盆腔包块消失,月经量与周期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盆腔包块减小,月经量与周期及激素水平有所好转;无效:未满足上述标准,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曼月乐组(93.33% vs. 70.00%,χ2=5.454,P=0.019),见表1。
表1 曼月乐组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曼月乐组(P<0.01),见表2。
表2 曼月乐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性激素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E2、FSH、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血清E2、FSH、L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曼月乐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曼月乐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比较
2.4 血清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曼月乐组(P<0.01),见表4。
表4 曼月乐组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头痛1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10.00%。曼月乐组发生不规则阴道出血3例,恶心呕吐2例,头痛1例,痤疮1例,潮热1例,总发生率为26.67%。联合治疗组与曼月乐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3,P=0.096)。
EMS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患病群体为育龄期女性,发病率可达到15%[7],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卵巢功能,从而诱发不孕症等。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与习惯改变以及不良生活与行为习惯增多,导致EMS发病率升高[8]。EMS患者可出现性交痛、痛经、月经异常等表现,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不孕,从而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EMS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发病后异位内膜可能对全身任何部位产生类似恶性肿瘤一样的浸润、远处转移或种植等,特别是侵犯宫底韧带与卵巢,从而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需尽早诊断与治疗[9]。
手术治疗EMS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对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并不适用。为此,育龄期女性发生EMS后,临床治疗上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属于新型长效宫内避孕手段,除了具有高效的避孕效果外,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EMS,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缓释左炔诺孕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缓解EMS引起的疼痛及盆腔炎等症状。在EMS的治疗中,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释放的左炔诺孕酮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从而控制EMS的发展;(2)缓解疼痛: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以缓解EMS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缩小病灶: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以缩小EMS的病灶,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4)降低复发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以降低EMS的复发率,延长疾病的缓解期。需要注意的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并不是所有EM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具体使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同时,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从而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不利于预后,需密切关注并适当调整用药方案[10]。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对EMS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生长:米非司酮可以与子宫内膜细胞的孕激素受体结合,阻断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和发育;(2)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米非司酮可以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从而减少EMS病灶的数量和体积;(3)抑制炎性反应:EMS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米非司酮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从而减轻EMS的症状和体征;(4)调节免疫功能:米非司酮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减轻EMS症状和体征[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曼月乐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评分及血清E2、FSH、LH水平低于曼月乐组,表明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EMS,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显著促进卵巢功能改善,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hs-CRP属于非特异性炎性指标,炎症、组织损伤患者均呈高表达。在EMS各个阶段存在炎性因子的参与,如治疗前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加上病情进展后生成病灶血管,导致hs-CRP分泌随之增多;治疗后,随着病情缓解,hs-CRP水平也随之下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曼月乐组,表明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可有效减轻炎症。本研究联合治疗组与曼月乐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EMS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卵巢功能,减轻炎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