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腾,刘芳
四肢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长骨骨折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和四肢活动受限等症状,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还会造成血管损伤、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恢复期骨不连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针对四肢骨折后骨不连主要以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进行治疗,其具有直接便捷、复位精确的特点,能够减轻创伤应激反应,并减少骨不连周围组织损伤和血供破坏程度,有助于保留原始血肿中有利于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进而促进骨折愈合[1-2]。但该方案难以激发患者骨折处乃至全身气血循环自主调节,同时对于骨质状态提升效果不佳,此外,受限于患者体征影响,术后仍有骨折愈合畸形、血栓血肿、深部组织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本研究提出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手术方案。现观察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福鼎市中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各35例。手术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0(57.70±1.40)岁;体质指数(BMI)20~23(21.90±0.78)kg/m2;骨折部位:上肢21例,下肢14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8.27±0.11)分;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空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6例。联合药物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4~69(57.30±1.35)岁;BMI 21~24(22.50±0.60)kg/m2;骨折部位:上肢22例,下肢13例;VAS评分(8.33±0.12)分;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高空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5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鼎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1)四肢骨折6个月后,伤处仍出现剧烈疼痛、肿胀、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等表现,有时可见皮下淤血;(2)四肢活动时伴有骨擦音及骨擦感,且原四肢骨折6个月后的X线检查下未见骨痂生长,骨折线仍旧透亮。纳入标准:(1)无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无严重脏器病变,可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者;(2)无凝血功能异常、意识及智力障碍或其他先天性疾病者;(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药物过敏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2)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手术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联合药物组在手术组基础上联用接骨续筋胶囊(青海天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6 g口服,每天3次,连续治疗21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7 d VAS评分、术后21 d X线骨痂评分。于术前、术后7 d采用VAS评价患者患肢疼痛程度,VA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强烈;观察术后21 d X线下骨痂恢复情况,以0~3分进行评估,X线骨痂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骨折端恢复程度越差。(2)骨质状态指标:于术前、术后21 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组患者骨密度(BMD),BMD正常为(-1~1)g/cm3,BMD(-2.5~-1)g/cm3为骨量减少[3];于术前、术后21 d抽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血清,测定骨钙素(BGP)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水平越低显示患者骨质状态衰退越严重。(3)创伤应激指标:于术前和术后7 d,针对(2)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和皮质醇(Cor)水平,其中E参考范围为<480 pmol/L,β-EP参考范围为44.5~47.5 ng/L,Cor参考范围为160.0~400.0 nmol/L,超过参考范围越高显示患者疼痛应激反应越严重[4]。(4)并发症:比较2组骨折愈合畸形、血栓血肿、深部组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5]术后1个月,评估2组临床疗效,其中优:骨折疼痛消失,无关节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日常生活状态良好,且BMD提升≥90%;良:存在偶发性骨折疼痛,生活状态改善,且BMD提升60%~<90%;可:关节功能及活动障碍改善,但日常生活状态依旧较低,且BMD提升30%~<60%;差:患者出现持续性患处疼痛和关节功能及活动障碍,经评定仍需进行多次手术,且BMD提升<30%。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药物组优良率高于手术组(94.29% vs. 77.14%,χ2=4.200,P=0.040),见表1。
表1 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住院时间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联合药物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手术组,术后7 d VAS评分及术后21 d X线骨痂评分低于手术组(P<0.01),见表2。
表2 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住院时间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 骨质状态指标比较 术前,2组BMD及血清BGP及B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 d,2组BMD及血清BGP及BALP水平高于术前,且联合药物组高于手术组(P<0.01),见表3。
表3 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手术前后骨质状态指标比较
2.4 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2组血清E、β-EP、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2组血清E、β-EP、Cor水平低于术前,且联合药物组低于手术组(P<0.01),见表4。
表4 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手术前后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2.5 并发症比较 联合药物组骨折愈合畸形、血栓血肿、深部组织感染总发生率低于手术组(11.43% vs. 31.43%,χ2=4.158,P=0.041),见表5。
表5 手术组与联合药物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四肢骨折是因为直接或间接高能量外力冲击所引起的骨结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并且由于患者年龄、骨龄以及骨质疏松影响,加之所遭受的损伤程度也不同,使得四肢骨折恢复周期较长,同时也易引发骨不连等情况。目前,针对四肢骨折后骨不连,国内主要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但因患者体质和骨质状态较差,同时伴有骨质损伤尚未恢复,使得该术式应用效果不够理想,围术期指标改善也难以满足患者及家属治疗需求。因此,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有助于改善其骨结构,促进骨折愈合。
正常情况下,患者四肢骨折后经手术治疗,一般可在3个月内实现骨折断面愈合,而超过9个月仍未出现愈合表现,即为骨不连[6]。冯栋梁[7]研究表明,骨不连的出现多是由于患者术后骨折处稳定性不足,导致局部血液供应缺失和骨折端分离。因此,李国德等[8]研究中提到,对于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应该以纠正骨折端畸形,促使骨折断面骨膜修复为基础,恢复骨干正常血供,减少肌肉组织收缩应力和骨折端双侧压力,并改善骨质状态,减轻骨质组织损伤,缓解肢体功能障碍和创伤应激疼痛,进而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在临床实践中,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通过切开骨折端周围组织和骨膜剥离、骨折端清创等操作,并依靠髓内钉和钢板形成整体,应力分布均匀,髓内钉固定效果良好,周围骨膜和软组织损伤较小,不仅有助于实现骨折断端加压固定,提高骨折处的稳定性,还能够保护骨折血运,稳定骨折断端骨不连处,减小内固定骨块对肢体肌群、骨膜和骨血运功能的影响,防止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和骨折断面愈合畸形,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且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在缓解患者创伤应激的同时也有助于保留原始血肿中有益于骨折愈合的相关生长因子,进而加快骨不连处正常愈合,提升关节和肢体功能,并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9-10]。此外,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能够在保证患者肢体早期活动和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的基础上,防止关节强直性功能障碍。因此,周强等[11]认为,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良好选择。不过该术式也有着些许不足,如单一的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无法有效减轻患者既有骨质状态损伤,骨不连恢复缓慢,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若患者骨结构仍得不到有效改善,钢板内固定作用逐渐减弱,加上后续应力遮挡效应干预极易导致患者再次骨折,或出现骨折愈合畸形、血栓血肿、深部组织感染等并发症。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方案。中医理论认为,四肢骨折后骨不连与气血循环密切相关,认为“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接”,因此,本研究将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经通络作为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手术辅助治疗要点。接骨续筋胶囊作为中成药制剂,将其用于四肢骨折后骨不连以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更能够利用其中药材活性成分续筋复骨,滋养骨质,最终在加快骨折端愈合的同时提高骨密度(BMD),稳定骨质状态,降低骨不连和骨折复发风险[2]。接骨续筋胶囊的药物组成中,蜥蜴可散瘀解毒、软坚散结,骨碎补可补肾强骨、活血止痛,穿山龙可舒筋通络、祛风除痹,多药材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滋养骨质之功,有助于进一步加快骨折愈合[12]。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药物组优良率高于手术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手术组,表明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BMD、BGP及BALP作为观察骨结构和骨代谢是否正常的标志性骨质状态指标,在本研究中,联合药物组术后21 d BMD及血清BGP、BALP水平高于手术组,骨折愈合畸形、血栓血肿、深部组织感染总发生率及X线骨痂评分和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手术组,表明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骨组织损伤,加快骨不连处修复成形,维持骨质状态和骨结构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疼痛、减小对肢体活动及关节功能不良影响。分析其原因发现,接骨续筋胶囊搭配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保护骨膜下血运功能和后续骨折断面对接环境,还能够改善骨质状态,恢复正常骨结构,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此外,E、β-EP和Cor作为临床常见反映人体应激反应的指标,伴随组织创伤的出现,会导致上述指标水平快速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药物组术后7 d血清E、β-EP和Cor水平均低于手术组,进一步证实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创伤应激程度,侧面印证该方案对骨结构和骨质功能及状态的提高效果良好。但受限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的局限性,后续仍需探究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中,接骨续筋胶囊联合加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骨质状态,促进骨折后骨不连断面愈合,减轻术后疼痛和创伤应激反应,提高康复效率,预后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