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毅哲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台风、强降雨导致的洪水、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情频发,2010 年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2019 年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2021 年河南郑州“7·20”严重内涝、2023 年山东涿州“7·31”特大洪灾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改革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始终冲锋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面对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如何建设一支水域救援专业队伍,更好地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池州市2000 年撤地建市,下辖贵池区和东至、石台、青阳3 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面积8399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2%,是皖南山区代表城市之一。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中部为丘陵区,西北部沿长江地带为洲圩区,地势低平,境内河湖交错。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 个5A 级和17 个4A 级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享有“中国鹤湖”之称的升金湖、“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都坐落于此。
池州市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七条河流流域面积在500 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最长的为秋浦河,流域面积为3019 平方千米。全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03.05 亿立方米,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为7506.6 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 倍和2 倍。
水域的类型决定了水域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的环境背景,会直接影响水域救援能力的建设。消防部队负责处置的水域事故是除海事部门管辖以外的内陆水域事故[1]。从近年消防救援队伍出警统计数据来看,池州辖区范围内水域救援事故种类较多,事故发生地分布广泛,较为典型的事故救援类型为落水救援、洪涝救援、孤岛救援、山体滑坡等。
落水人员主要以游泳溺水、意外落水、自杀溺水、船舶落水等为主,在4至6 分钟内心肺复苏成活率较高,一旦超过8 分钟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成活率将大大降低。例如,2020 年4 月13 日,在秋浦河贵池段发生一起皮艇意外侧翻事故,5 人落水,其中3 人遇难。这类事故救援特点是由于山区道路不畅,消防队伍到达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受水流、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落水人员的位置不容易确定,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容易错过黄金救援时间。
每年汛期,辖区全境降雨量猛增,造成江河泛滥引发洪灾,部分城市、村庄由于排水设施陈旧或排水量不足造成内涝,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例如,2016 年7 月,强降水引发池州全境洪涝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05.2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0000 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0000 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 亿元,因灾死亡2 人。这类事故救援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受灾面广、被困人员多,特别是山区道路受到破坏,消防特种车辆、救援设备、生活物资等运输困难。
因大暴雨、上游水库、堤坝泄洪决堤等原因,引起江河或低洼处水位短时间迅速上涨,造成人员、车辆被困,形成四面环水的“孤岛”。例如,2022 年3月17 日,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高坦大桥下,5 名正在搭建拦水坝的施工人员因山洪河水快速上涨,被困在河中间的“孤岛”上,最终被成功救出,所幸无人员伤亡。这类事故救援特点是行动时间紧迫,被困人员情绪不稳定,因为水流湍急、受地理环境影响,目前配备的大部分车辆装备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发挥救援作用,救援难度较大。
山区洪涝灾害往往伴随着地质灾害发生,山体斜坡岩土受到大量雨水的浸润、冲刷,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分散下滑,易造成人员被困,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例如,2022 年3 月,强降雨导致河水暴涨,池州市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中断,大量山区群众被困。这类事故救援特点是山体滑坡极易造成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环境恶劣、救援难度大,易发生二次灾害,为参与救援的消防救援队伍等力量带来极大的风险。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形势任务需要,自2018 年改革转制以来,国家消防救援局先后下发了《综合性消防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方案》《关于推进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北京、大连、青岛、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三亚等8 地组建了国家水域救援专业队,同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组建省、市级水域救援专业队。
就池州市而言,池州市水域救援力量主要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社会公益救援、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力量组成。其中,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水域救援力量为支队级轻型水域救援队1支,人员45 人,其中管理模块5 人、搜救模块30 人、医疗模块2 人、战勤模块8 人,配备救援舟艇8 艘,装备运输车2辆,舟艇拖车2 辆;站级水域救援分队8支,每支队伍10 人,配备救援舟艇1 至2 艘和各类水域救援专业装备。社会公益救援力量包含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队等,每支队伍可参与执行水域救援任务人员20 人左右,配备舟艇5 至10 艘。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水域救援力量配备打桩机、冲锋舟等装备,主要参与抗洪抢险中的固堤排险和人员转移任务。
从任务执行情况看,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专业队和社会公益救援队担负了辖区内绝大多数水域救援任务,在近年来防汛抗洪抢险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参加专业培训方面,消防救援队伍先后有8人参加了全国性水域救援教练员培训,20人参加了地方水域救援培训,20 余人取得舟艇驾驶证,50 余人参加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的水域救援专业技术培训。
山区发生的水域灾害事故与内陆平原常见的城市内涝、静水、缓水救援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内陆平原城市中静水救援,指在无风、无水流动等水域中的救援行动,常见于水库、池塘、游泳池等人造水体;缓流水域救援,指在水流速度0.1 至0.8m/s 之间的水域开展的救援行动,常见于湖泊等开阔性水域。基于山区城镇依山傍水的实际情况,山间激流易发多发,山区消防救援队伍处置水流速度0.8m/s 以上的急流水域救援较多,救援人员在激流中体温散失速率和承受水流冲击压力较静水、缓水水域更快、更大。
内陆城市基层消防站绝大多数的水域救援任务是打捞,配备普通救生衣、抛投器、水面漂浮绳、橡皮艇冲锋舟等通用器材外,还配备用于打捞的锚钩,因人员已死亡,溺亡人员定位耗时较长。而山区消防站面临最多的灾害情形是山洪和泥石流,被困人员多困于山顶、树顶等高处,人员面临危险性大,救援时间紧迫。此外救援结束后,需要实施封堵、清淤、疏导等作业,除通用水域救援装备外,缺少大型的机械设备,很多时候仅靠有限的人力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在山区水域救援中,山洪暴发具有陡涨陡落、水流湍急、历时短促、冲击力强的特点,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较大影响,救援人员可能需要面对急流、瀑布、陡峭的山崖等危险因素,而在城市内涝救援中,救援人员可能需要面对积水、滑坡、电线掉落等风险。基于灾情不同,山区水域的救援可能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和通信协调,而城市内涝救援则更加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性。
水域救援是一项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不仅要求参战消防员水性较好,更要精通各种水域常识及各类装备器材。目前,池州市在水域救援能力建设面临以下难题。
近年来,随着上级的重视,国家消防救援局、总队相继组织开展了水域救援方面的培训,但是,支队级以下单位人才骨干力量还比较薄弱。此外,部分队站承担了多个专业队建设任务,既要承担辖区灭火救援任务,还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任务繁重、无法保障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长和效果。
5.1.1 培训机会有限
国家消防救援局、总队培训每年1至2 次,参训队员要求有培训基础,造成近几年大部分是相同人员参训,想学的人去不了,部分去的人学不精,培训完归队不会组织教学。对参加过培训取得相关专业资质的人员缺乏复训机制,加上日常训练跟不上,往往导致专业技术日渐生疏,素质提升不起来。
5.1.2 骨干人才流失
近年来,消防救援队伍进出机制和人员调整频繁,部分骨干人才退出或因“团圆计划”跨总、支队调出,难以形成以老带新和梯次培养,出现青黄不接、骨干断档断层的现象,基层缺乏高层次、教练级的专业人才。个人综合素质强的队员数量偏少,特别是掌握绳索救援、舟艇驾驶、现场急救、水下救援等专业技能的人员更少。
5.1.3 实战经验匮乏
水域救援较火灾扑救、抢险救援等处警频次不多,一般是水域打捞溺亡人员,救援难度不大,大部分消防员都未参加过大型水域救援事故的处置,应对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较弱。此外,水域救援有一定的“季节性”,多集中在5 至8 月份汛期,消防员日常参加实战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会判断水情、评估风险、科学指挥的消防员严重不足。
水域救援专业能力的提升和队伍战斗力的形成,绝不是靠几次业务培训就能实现,它不仅需要经常性的技能训练强化,还需要班组、队伍定期的联合演练增强协同配合能力。就目前而言,支队、基层队站水域救援专业技能训练力度、频次和成效上都还有很大不足,大部分县区无法组建独立的专业队伍,只能依托多个消防站组建,导致日常无法进行常态化集中训练,应急时也无法快速集结。
5.2.1 缺乏专业设施场地
当前,省、市两级水域救援训练专业训练设施还未建设或投入使用,也没有激流训练基地和江河湖泊等开放水域训练场地,消防队伍日常水域救援训练以营区场地或游泳池为主,在开放水域、激流条件下涉水救援训练不多,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对各类水流急危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弱,当遇到各种较为复杂的水域灾害现场时,消防员的实战效能就会大大降低。
5.2.2 训练科目不够多元
水域救援理论学习没有统一配套的教材,有的是社会救援组织编写的教材,有的是组训人员个人编写的教材,相关专业书籍较为欠缺。受场地设施和器材的限制,实战性水域训练较少、方式方法单一。日常训练以基础体技能和器材装备熟悉为主,模拟灾害现场灾情开展激流救援、孤岛转移等实战融合训练不足,对CPR 心肺复苏等医疗急救技术掌握运用不够,技能实战运用能力还不能胜任当前形势任务的需要。
5.2.3 训战存在脱节现象
近年来,支队舟艇驾驶培训主要依托地方海事局开展,总队组织的培训依托国际搜救联盟等机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但培训形式多是短期、速成式的,培训环境大多也是内河、慢水流域开展,缺乏实战培训环境。在实战中暴露出部分参训消防员舟艇驾驶技术不过硬,不会排除马达故障,对水流特性、危险识别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涉水救援实战技能不娴熟,临机处置能力弱等问题。
水域救援装备在拯救生命和保障自身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因经费、采购环节、维护保养等因素制约,水域救援专业装备建设还存在不足。
5.3.1 装备配备不齐全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支队要建设一支40 人的水域救援专业队,目前支队级救援专业队基本满足人员要求,但装备方面大多只配备了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基层消防站水域救援装备配备主要为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抛投器,气瓶供气式潜水装具、声呐探测器、水上机器人、夜间救援和复杂水情下的精准导航、水下定位、大功率排涝等装备还未配备。
5.3.2 分类存储不规范
现阶段,基层队站承担了多个专业队建设任务,专业队所配的器材装备大多是常规器材,基本投入日常执勤使用,专业队装备不精不专。所配装备没有根据灾害类型进行精细分类、模块化储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装备调集耗时较长,携行能力不足,影响救援效率。
5.3.3 技师队伍不充足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外车辆装备品类繁多、更新换代快,目前基层缺乏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装备技师,局限于日常装备保养和常见故障的处理,大部分技术问题仍需依靠厂家上门提供技术服务。虽然支队每季度开展装备巡查,解决了日常执勤车辆装备技术保障,一旦发生时间跨度长、参战力量多的大型救援,现有装备技师力量有限,难以有效保障现场技术支撑。
处置较大规模的水域救援事故,需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紧密协作,才能共同推进水域救援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存在统筹不到位、协调不一致、保障迟缓或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
5.4.1 预案制定缺乏可操作性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虽然灾害来临前会有预警,但由于消防救援队伍日常工作重心多集中于防火灭火与抢险救援,消防员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中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抗洪抢险预案缺乏,或者制定的抗洪抢险预案不能贴近实际,不利于抗洪抢险行动的开展[2]。
5.4.2 救援部门协同配合不够
从近年来水域救援战例中可以看出,偏远山区发生灾害事故,通常是消防救援队伍率先赶赴现场营救出被困人员,由于缺少医疗、交通等部门的及时支持,影响伤者转移、救治效率。此外,较大灾害发生后,民兵预备役人员、当地干部群众、解放军、消防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均会相继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有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调度指挥,特别是在收集灾情、对外发布灾害信息的问题上亟待规范[3]。
5.4.3 政府统筹联勤联训不足
政府每年很少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部门模拟激流、复杂等真实灾害现场训练和演练,在实际救援过程中救援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顺畅,会商研判机制和渠道不健全,没有做到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无法高效配合协作,油料、车辆等保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灾种、大应急”的目标要求下,为了满足当前对水域救援的巨大需求,国家消防救援局先后在重庆、云南昭通、浙江丽水开展了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使水域救援技术在消防救援队伍内得到快速普及和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援的水平和能力。但是,提升水域救援专业能力光靠普及显然不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加强智能化、专业化装备的配备和应用,还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科学、高效的训练,并要持续地在多力量协同上进行研究、探索和尝试。池州市消防救援队伍应遵循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理念,紧紧“固核心、补短板、强能力、促提升”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山区水域救援能力建设。
6.1.1 拓宽招录渠道
除了从基层、实战中考察选用业务骨干,建议从相关高校直接吸纳专业人才,缩短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加速专业救援能力的提升。针对消防员、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录,可以广泛从海陆空军退役人员中招录具有通信、潜水等专业技能的人员。探索与地方海事、水利部门等特种岗位人员签订用人协议,保证能够关键时候为我所用,应急时参与联合救灾。
6.1.2 丰富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大指挥员培养力度,指挥员作为基层消防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者,承担基层消防救援人员抢险救援时的作战指挥责任[4]。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到专业高校或训练基地进行轮训,学习掌握水域救援系列实战技能。依托救援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等专业机构,开展全员培训,积极探索创新实战应用性训练项目,培养一批有专业资质的专业人才。
6.1.3 健全保障机制
针对专业骨干人才的留任、晋级应相应放宽标准,使得这支队伍有稳定的人员配置,有效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岗位编配、业务培训、职务晋升、职称评任、岗位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待,提请享受政府专项人才奖励津贴,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入托和家属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建议探索制定专业救援岗位补贴制度,根据岗位特殊性和危险性,制定相应的补助标准,提高专业人才经费保障水平。
器材装备是消防救援人员的“第二条生命”,针对洪涝灾害突发性以及季节性特点,在灾害处置中装备越完善,则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开展越顺利[5]。
6.2.1 加强救援装备建设
支、大队要将水域救援专业队的组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中,适时更换更新损坏、过时的器材、装备,对现有水域救援装备开展一次全面评估,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合理制定装备配备计划,分类配足、配精所需装备。在配足水域安全头盔、湿式救援服、干式救援服等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的基础上,按作战单元配齐绳索、冲锋舟、橡皮艇、漂浮式软担架、横渡系统等救援装备[6]。
6.2.2 提升装备携行能力
将装备运输车等特种车辆装备按照“平时分散执勤、战时集中调派、前后科学搭配”的方式,将高精尖装备以作战单元为单位进行分类存储,将通用装备存储在战勤保障基地,实现分类“小集中”和“大集中”的结合。配备模块化运输车,采取模块化的运输方式,便于快速响应,提升水域救援的实战水平。
6.2.3 加强智能装备研发
立足实际需求研发智能设备,例如,研发智能防水漂浮救生衣,既能满足消防消防员救援时的防水漂浮需求,又能精准定位到点,还能实时掌握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为科学决策与正确指挥提供参数与依据,最大限度降低救援人员风险,同时为快速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7]。
水域救援技术复杂且专业,绝不是短期集中、突击培训就能胜任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需要搭建一套科学性、长期性的培训体系。
6.3.1 构建训练体系
针对内河、湖泊等静水、急流水域救援以及台风、暴雨后城市内涝等常见水域救援任务,陈俊华等学者[8]将“岸上、舟艇、水上、绳索”四大类水域救援操法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但该训练内容起点高,默认参训者会游泳。建议水域救援训练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遵循因人、因材施教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学习、实地实装涉水训练、实战环境体验式训练”递进的方式抓训练,将训练内容分为普训和合训,如表1 所示。
表1 普训和合训
6.3.2 完善训练设施
水域救援需要模拟实战救援可能遇到的各种险情,比如滚水坝、各种急流、浑浊污染水域等,训练场地不仅需要一定的水深、流速,还要具备一定的难度,才能练就过硬本领[9]。支、大队要深入辖区充分挖掘训练平台,加大投入配套训练器材、改造训练场地,确保基础训练过程贴近实战。重庆、浙江、云南等总队急流水域训练场投用,为队伍开展水域救援培训起到了示范。建议各级要立足长远,建造能够满足不同水域灾害救援类型的训练场地,实现安全可控下开展各种水文、气象环境复盘救援训练,对队伍提升水域救援能力,增强安全风险应对能力意义重大[10]。
6.3.3 建立考评体系
在形成消防救援队伍内部完整、成熟的等级评定体系前,建议按照国际通用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如急流洪水救援技术可按照IRIA 国际搜救教练联盟规定的等级进行评定[11]。由国家消防救援局或总队组织实施对各基层单位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开展等级达标评定,开展专项验收,检验专业队建设成效,验收合格的正式挂牌,以考为据,层层考级,发放消防员相应资质证书,未通过考核验收的,定期组织复考。
近年来多种自然灾害的交织叠加出现,往往向着复杂化、大型化态势发展,在水域救援中,各种救援力量不断投入,建议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消防水域专业队伍作用。
6.4.1 完善指挥调度体系
要采取“1+N”的模式,按照“特勤主建、属地分建”的思路来谋划定位,依托特勤消防站建强水域救援专业队辐射全市,在辖区洪涝灾害重点区域,组建以攻坚班为载体的专业分队,各作战单元在人员、装备、训练上相互独立,可以做到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对蓝天、曙光等社会救援力量开展调研摸底,建立社会救援力量目录,将其纳入指挥调度力量体系。根据辖区常见灾害类别和事故规模,完善应急响应和力量调派方案,以作战单元为基本模块,一旦发生较大灾情,真正做到一键式调度、模块化编组、编队化行进、专业化处置。
6.4.2 整合地方优势资源
完整、准确、实时的灾情信息,对防灾减灾救灾意义重大。要建立气象、交通、水利、医疗等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建立动态灾情研判平台,实时共享和预警灾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与气象部门信息沟通协商,近年来,因台风、强对流等多尺度天气综合影响作用下的洪涝灾害往往“出人意料”。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案例为例,该起暴雨过程是多尺度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结果,中、低纬度多尺度系统(包括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低涡、台风、低空急流)构建了水汽远距离持续输送的环流条件,在郑州附近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12],通俗地讲“台风在沿海登陆,暴雨却下在了内陆”。这一情况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上也得到了印证。“杜苏芮”在福建登陆“一扫而过”,而其残余环流携丰沛水汽北上,受到华北北部副热带高压拦截,加上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卡努”等共同影响作用下,造成了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河北涿州特大内涝。所以,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对群众灾前转移、救援力量部署尤为重要。
6.4.3 拓宽力量投送渠道
建议探索建立“陆海空”三种力量投送方式,与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部门以及大型物流运输公司,签订人员、车辆、装备应急运输合作协定,综合利用飞机、铁路运输快速高效以及水路、公路运输灵活机动的特点,采用“直达投送、接力投送、综合投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消防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全方位投送能力。
近年来“巨灾大难”多发、频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加速推进科学、高效的水域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是当前及今后消防救援队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相信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消防救援部门的不懈努力,池州市水域救援装备建设和队伍整体救援能力会不断提升,在今后的各类“急难险重”水域救援任务中能更好地发挥“尖兵”作用,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