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卓玛,才旦拉毛,嘎登尼玛,贡保东知,嘎务*
(1 西藏藏医药大学, 拉萨 850000;2 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0;3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拉萨 850004;4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融合过程,藏医学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藏医泻治疗法是藏医十八大疗法中极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图1),以人体七精华、三种糟粕循环规律、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药三因理论,服用特定的泻治方,使体内的致病因素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各毛细血管等途径,以三种糟粕形式排出体外的独特疗法,与中医的攻下法比较相似,但具体的治疗方法及组方药物等方面各有其时,互不相同.藏医泻治疗法里面包含催泻、催吐、鼻泻、灌肠、脉泻疗法等,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黄疸型肝炎、糖尿病、紫癜、腹水、脉管炎等众多疑难杂病具有特殊的临床显效;目前,关于藏医泻治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性文献整理、传承历史、临床观察等方面, 关于藏医泻治方的配伍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其藏医泻治方的用药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挖掘众多藏医泻治方,探索其配伍规律及用药特色,对藏医药方剂的挖掘和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图1 藏医曼唐中记载的泻治疗法Fig.1 Purging therapy recorded in Tibetan medicine Mantang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藏医经典文献集成》中的《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十万拳、秘诀黑卷》《十八支精要》《藏多医学札记》等92本有关藏医泻治方的经典巨著.
1.2.1 纳入标准
(1) 功效中含有下泻作用的方剂;
(2) 方剂内容齐全,包括方名、方源、组成、剂量以及用法和主治病症;
(3)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取有明确藏医炮制工艺方法的方剂.
1.2.2 排除标准
(1) 组成、用法中不含泻治药物的方剂,而加减、备考中含有泻治药物的方剂;
(2) 功效针对下泻以外疾病的方剂;
(3) 方剂内容不齐全者,包括方名、方源、组成、剂量以及用法和主治病症等;
(4) 没有明确的藏医炮制工艺方法的方剂.
依据上述选方标准,共收集到356首泻治方剂.
1.2.3 药物的统一规范
(1) 药物名称的统一规范.
依据《部颁标准·藏药》[1]《中国药典》[2]《藏药晶镜本草》[3]对藏药一药多名的情况进行规范,如诃子肉规范为诃子;狼毒大戟规范为白狼毒;疣果大戟规范为甘青大戟等.
(2) 方剂功效的统一规范.
依据《部颁标准·藏药》《中国药典》《藏医泄疗药方大全》[4]《藏药晶镜本草》《晶珠本草》等对方剂所述功效进行规范;为规避分类细化而致不能获得较为集中的统计数据,尽量按照同化原则,对表述相近、相似的功效进行合并统计.
1.2.4 整理过程
搜集历代含有泻治功效的方剂,为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严格筛选和采用“双录入”数据提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过程如下:经文本整理和查阅,搜集藏医泻治方剂,共搜集到401例方剂、1145味药物,依据《部颁标准·藏药》《中国药典》等经系统筛选后获得356例组方及267 味不同药物,其次统计方剂名、出方渊源、出方年代、作者、方剂功效等内容,构建藏医泻治方数据库.
基于上述选方标准,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6 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藏医泻治方剂基本信息数据库,其次,依据基本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分析藏医泻治方剂的药物频次、组方关联、用药关联等内在关系.
经统计,在356首藏医泻治方剂中所包含的267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其中使用频次≥10 次的药物共有68 味,是藏医泻治方剂中所包含的主要药物.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药物依次为白狼毒(213)、长蝝诃子(164)、巴豆(133)、大果大戟(112)、硇砂(105)、大黄(82)、漆树脂(80)、荜拔(75)、斑蝥(64)、甘青大戟(62)见表1.
表1 藏医泻治方剂中的药物频次(计≥30)Tab 1 The frequency of drugs in Tibetan medicine purging prescription (count ≥30)
用Apriori 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法发现,药对频次≥2 的共有2399 条,设置支持度为5%,置信度为15%条件下,发现94 条藏医泻治常用药物组合.见表2.
表2 藏医泻治方剂用药关联规则表(计≥45)Tab. 2 Association rule table of Tibetan Medicine Xiezhi prescription(count ≥45)
将356 首方剂组方药物导入Gephi 0.9.2 软件,通过软件的“统计”模块,计算网络中节点的“平均度”“网络直径”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拓扑特征参考.结果发现,共有267个节点,其中白狼毒、长蝝诃子、大果大戟、斑蝥、硇砂等的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较高,见图2.
图2 藏医泻治方剂配伍规律关联网络展示图Fig.2 Association network display diagram of Tibetan medicine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本研究搜集藏医泻治方356 首,所包含的267味药物,应用SPPS Modeler 18 软件的频次分析法,进行频次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药物依次为白狼毒、长蝝诃子、巴豆、大果大戟、硇砂.其中白狼毒的频数高达213次,占总方剂的60%;《晶珠本草》记载:“生于平摊多汁,形状如大果大戟,根细,功效强.”分布于西藏波密、洛隆、定日等干燥地带.因为药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毒性,采集及洗药时需要做好防护工作,入药部位为根部,9~10 月采根,除去泥沙,枯枝残叶及须根,洗净,晾干;经过专业的藏药炮制工艺才能入药.藏医认为白狼毒“味性化味”为味苦涩,性温而糙、锐,具有下泻方式治疗皮肤病、杀虫、止痛、生肌等功效,称之为“泻药之君”.近年来白狼毒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尤其是其中萜类和苯乙酮类的特有成分,表现出了显著的抗结核、抗癌、细胞毒等生物活性[5].此外,在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方面,白狼毒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用白狼毒的碱性提取液临床上治疗癫痫、惊厥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6].其次长蝝诃子的频数为164 次,占总方剂的46%;藏医认为诃子具备六味、八性、十七效,称之为“藏药之王”,其包含文化因素及药物因素等多种因素.《晶珠本草》记载,长蝝诃子的蝝部偏盛于土水,根部偏盛于火风,因药物五源的区别,长蝝诃子的蝝部具有催泻作用,而它的根部具有催吐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解毒、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微生物、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多种药理活性[7-8].其次,巴豆的频数为133 次,占总方剂的37%.《度母本草》记载:“巴豆根粗而长,茎中空具节,叶大尔粗糙”.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中国南部也广有栽培.9~11 月期间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去掉果皮,收集种子,此药具有较强的毒性,需要经过专业的藏医炮制工艺,才能入药使用,入药部位为种子.巴豆的“味性化味”及功效方面,《晶珠本草》记载,巴豆味甘、苦,化味甘、性重而凉、锐.功效为润肠通便,催吐泻,主治中毒症,以下泻和催吐的方式排除隆、赤巴、培根引起的各类疾病.大丹增主编的《中国藏药材大全》中记载,巴豆本身无刺激性,但内服后在小肠内可被胰脂肪酶水解生成蓖麻酸和甘油,前者对小肠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增强肠蠕动,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服药2~6 h后,排除1~2 次半固体粪便[9].现代研究表明,二萜类化合物是巴豆属植物最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巴豆属二萜类化学成分不仅结构型多样,其药理作用也很广泛,多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结核等药理活性[10];其中硇砂的频数为105次,占总方剂的29%;始见于《四部医典》,书中记载,硇砂解毒和杀虫,并且清泻血脉病.此药物为卤化物类矿物,多产于火山熔岩的岩穴内,有时与煤或高碳质页岩石盐伴生,当石灰燃烧也可产生,或呈现出壳皮状附着于岩石表面;产于青海柴达木、青海湖、西藏阿里、新疆等地区.可全年采集,采后洗去泥沙,生用;具有一定毒性,通过藏医炮制工艺后的原矿石才能入药.此药的“味性化味”为味咸、苦而辛,化味酸,性温而重.现代研究方面,《中国藏药材》记载,硇砂主要含氯化铵,其中含铵33.3%,氯66.1%,并含少量二氯化铁、氯化镁等化学成分,提取液具有肿瘤抑制作用,外用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妇科盆腔炎及盆腔包块;还指出硇砂具有清泻脉病、止伤疮溃腐、引出黄水、消积、祛痰、利小便等作用.其次大黄的频数为82次,占总方剂的23%;生于海拔3400~4300 m 的林缘、灌丛林地、河洼阶地、肥沃谷地.多年生宿根草本,植株高大粗壮.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10~11 月采集,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粗皮,切片晾干,备用.本药物始见于《月王药诊》,《妙音本草》记载,大黄茎如漆树干,叶如玉翅伸展开,其味酸而化味甘,治疗寒性培根病,自身功效能下泻,根叶配合外涂敷,四肢疮伤一扫光.现代研究方面,庞兴学等[11]发现,大黄导泻治疗策略对于伴发利尿剂抵抗的Ⅰ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优于增加利尿剂;在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出现利尿剂抵抗时,采用大黄导泻治疗策略具有实现清除容量过负荷、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用来处理利尿剂抵抗效果显著.因此大黄不仅具有下泻作用,并有利胆、抗菌、抗病毒、消炎、止血等作用.其中荜拔的频数为75次,占总方剂的21%;在我国分布于广西、广东、西双版纳等海拔1100 m 以下的疏林、林缘草地、竹林.9~10 月果穗由绿色变黑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此药物的“味性化味”为味辛、甘,化味苦、甘,性温、糙而尖;温中散寒,下气消失,主治寒性隆病、培根病、胃寒、肾寒、阳痿等各种寒症.荜拔的化学成分荜拔精油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荜拔里面的化学成分芝麻素(sesamine)对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荜拔的果实和种子含不同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缺氧、抗心律失常、抗菌、抗病毒、抗溃疡、降血脂等作用.斑蝥的频数为64 次,占总方剂的18%;是脉泻方主药,称之为“脉泻之君”.始见于《月王药诊》,斑蝥为芫菁科昆虫,生于3350 m 以下的温暖地带,主要生在农田、森林,此外草丛中也有生长.分布于全国大部分温暖地带,此药的主要毒性在于鞘翅下面一对褐色透明的膜质翅,入药时不仅需要去除膜质翅,并经过严格的藏医炮制工艺才能入药,且达到脉泻作用.斑蝥的“味性化味”为味苦、辛,化味温,具有脉泻及利尿通道作用;《晶珠本草》记载,斑蝥清泻诸脉病,斑蝥分为红斑、黄斑、黑色、青黑等4种,脉泻方的主药及舒泻脉病以红斑蝥为佳,消炎症,治疗“念病”(藏医中指热病引起的感染等)以黑斑蝥为好.红斑蝥功效为锐而缓;黑斑蝥锐、糙;黄斑蝥功效缓,无力;青黑斑蝥功效劣而糙,有毒;因此,藏医脉泻方需要的斑蝥以红斑为主.斑蝥中含有的斑蝥素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12-13].斑蝥素可抑制人骨肉瘤U2OS细胞生长,并诱导其死亡,说明斑蝥素可抑制骨肉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抗骨肉瘤功效[14];另外,田艳等研究发现,去甲斑蝥素可抑制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提高血清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降低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sVCAM-1)水平;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的功效[15].
应用Apriori 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法,将支持度设置为5%,置信度15%条件下发现94 条藏医泻治方常用药对.其中白狼毒-长蝝诃子、白狼毒-巴豆、长蝝诃子-巴豆、白狼毒-大果大戟、白狼毒-漆树脂、巴豆-大果大戟等是藏医泻治方2399 条药对中最为常用的药物组合.其中白狼毒、长蝝诃子、巴豆、漆树脂等前四位常用药对是藏医泻治方中最常用的方剂“四味舵手丸”的组方,《四部医典》记载,舵手长蝝诃子与巴豆,白狼毒与漆树脂四种,诃子热灰之内可炮制,巴豆制宜去舌制粉末,等分为末揉制为丸剂,锐利猛烈实症诸病除.“四味舵手丸”中白狼毒、巴豆、漆树脂等三种药物起到了强烈下泻的作用,长蝝诃子不仅起到了下泻作用,并具备平衡三因之功效,缓解其他三个组方下泻过猛引起的其他疾病,体现了藏医药治疗主症的同时,坚固隆、赤巴、培根等三因平衡的临床理念;该方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陈旧病,疑难杂病等.上述4味常用药对以主方,增加大果大戟、大黄、杂毛蓝钟花、甘青大戟、腊肠豆、蓖麻等6 味药物组成藏医泻治方中最常用的“十味舵手丸”,《四部医典》记载,白狼毒与诃子腊肠豆,大果大戟大黄漆树脂,巴豆甘青大戟蓖麻和杂毛蓝钟花等牛尿煎,莫使焦糊制膏锐而软,不吐不聚痞于不生隆,结合病症强弱桶为泻,冬季孕妇老年与体耗,途中旅客投之则无妨.其中杂毛蓝钟、甘青大戟、腊肠豆等具有缓泻黄水病,肝胆热病等作用,另外,甘青大戟在藏医中称之为“泻治佐药之君”,具有一定的缓泻作用;因此,“十味舵手丸”相对于“四味舵手丸”具有锐而软,缓泻而不生隆,对治病症广泛等特点.其中白狼毒-腊肠豆的药对频数高达50次,这对药物正是四部医典中记载的二味白狼毒的组方,具有下泻“囧切萨邪病”的作用.其次,白狼毒与长蝝诃子,荜拔与光明盐等高频次药对是四味白狼毒的组方,《四部医典》记载,白狼毒,诃子,荜拔,光明盐等制成灌肠药,用灌肠疗法给药具有缓泻痛风病的作用,是医治痛风病的良方.《四部医典》记载,长蝝诃子、大黄组成的二味大黄汤方剂具有下泻妇科肠炎症的作用,同时,长蝝诃子-大黄是现代藏医临床上妇科病常用的泻治组方.《四部医典》记载,主要方加辅药病转机,以长蝝诃子、巴豆、漆树脂、白狼毒等4 味药为主要组方,以红花、鸭嘴花、渣驯等加减药组成的方剂具有糙泻肝炎症的功效,已成为藏医临床上治疗肝炎的常用方剂.除了以上常用高频次组方之外,四部医典还记载了三十种加减配方及七种秘诀配方,且对治病症数高达68种.另外,分析藏医脉泻方剂所包含的高频次药对发现,斑蝥、硇砂,红花、朱砂等是核心药对,这也恰恰吻合了藏医常用脉泻方“七味斑蝥丸”的组方.《四部医典》记载,斑蝥可引脉络黄水病,硇砂螃蟹使之开脉道,红花软脉朱砂分清槽,硼砂聚病滑石引深部.根据上述常用药对关联规则发现,其中前20 位高频次药对不但记载于经典文献,并广泛于藏医临床上,是常用泻治方剂的主要组方,体现了藏医理论与临床用药规律相吻合的科学迹象和临床理念.
本研究对藏医泻治方的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进行研究,明确该疗法中的高频用药,并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到潜在的药物组合,以“现代药物成分-传统藏药药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及讨论,以其为临床规范使用藏医泻治方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后期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为藏医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方面提供更权威的实践成果.
附录 部分藏医经典泻治名方的关键信息表
表1 四味舵手丸的关键信息表Tab. 1 Key information of Siwei Helmsman pill
表2 七味斑蝥丸的关键信息表Tab. 2 Key information of Qiwei Cantharidin pill
表3 十味舵手丸的关键信息表Tab. 3 Key information of Shiwei Helmsman p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