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
1921年,时年25岁的郁达夫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包含《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青春之忧郁与苦闷,情欲之煎熬与变异,理想之迷茫与堕落,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主题。在这些带有自叙传特点的个体书写中,郁达夫笔下的个体与时代现实紧密相关——在《沉沦》的末尾,主人公长叹道:“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很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在这里,个体命运与家国处境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56年,时年22岁的王蒙发表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小学教师林震调入组织部后的见闻与遭遇揭露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展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干预生活的特征。在这里,作家对社会与现实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扑面而来。1985年,时年32岁的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提出“文学寻根”的口号,并发表《爸爸爸》,展现出作家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关注。
相比较而言,当代青年作家对时代、现实与历史的关注度并不显得突出。在当下的青年写作中,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是不少青年作家对于个体书写的偏爱。他们关注现代生活中的个体境遇,热衷于对某种情绪与状态进行剖析与挖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个体书写,并不如前辈作家那般,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对现代个体本身的浓烈兴趣——他们的写作初衷,大多起于“自我表达”,而非“使命召唤”;他们既无对宏大叙事的兴趣,也无记录时代变迁的强烈欲望;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类”;他们更偏爱个体经验,而与公共经验保持一定距离,有一种“向内转”的趋向。这样一种嬗变,显现出新一代作家创作面貌的一种,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在观察力与思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个体书写往往容易“自我禁锢”,走向“私人呓语”甚至“个体呻吟”,进而导致作品张力与厚度的缺失,这是需要警惕的。
之所以有以上这么一段感受,是因为鬼鱼的小说《送你一朵筋斗云》也是一篇着重于对个体内心挣扎进行刻画的作品。坦白说,在最初阅读的过程中,我始终带有一丝担忧——如何将人物内心深处潜藏的涌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如何在精神的深度刻画过程中保证小说适当的连贯性与可读性,如何在个体经历的书写中展现人的某些共性,凡此种种,都是摆在作家面前不得不面对的关键问题。
小说中明面的人物并不多,不过是一个离异的中年男子李覃和一个刚入职的年轻姑娘小艾;小说的故事情节看起来也并不复杂,不过是同单位的两人之间的多次散步与对话。只是,这些都只是表象。在我看来,鬼鱼的这篇小说更像是一个中长篇的体量,只是,他不断地压缩,不断地隐藏,并试图借助一些“隐秘的风景”,通过冰山一角来呈现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头,涉及现实与过往,涉及俗世生活与内心生活、真实与谎言、身体与精神、直面与救赎,涉及因与果、善与恶、真与假……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故事,压缩在一次次看似平淡的散步與漫谈中,并不容易。原因在于,一是需要“舍弃”的勇气,二是需要“呈现”的技艺。
那些被“舍弃”的关键情节造就了一段又一段空白,《送你一朵筋斗云》因而具备了一种悬疑色彩。阅读者需要在他们看似平常的对话中,挖掘出明面叙事背后隐藏的故事。明面上的情节相对简单:作为单位里大家都不爱接触的另类怪人,李覃在离婚之后常在后花园与山野的漫步和独居中消遣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新入职的小艾产生了交集,两人从网络聊天到并肩散步、同桌吃饭、相约远行,相谈甚欢,关系愈发亲近,最后甚至产生了暧昧情愫。在现时的故事中,漫步与对话——而非是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给人以相对平缓、清淡的感受。
复杂的是在现时故事背后的历史往事:小艾的主动接触,并非是偶然,而是精心策划、准备已久的一场试探与寻找,在这过程中,众多往事逐渐浮出水面。这些历史往事,既是促成现时故事发生的“因”,也是持续影响着现时故事发展与走向的“果”。这些历史往事,生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好奇的谜团,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谜团之一是:李覃与棠宁究竟为何离婚?是因为他发现妻子与单位前领导有染并冷战十余年最终离婚,还是不久前偶然发现妻子与邻居私通而离婚?谜团之二是:李覃的古怪、高冷与执念,以至于成为单位“公敌”,是源于妻子的背叛,还是出于因他举报前领导进而导致单位其余人员“房钱两空”的重大财产损失(三十三层高的楼房却因领导被查而烂尾)而产生的愧疚感?谜团之三是:小艾究竟是谁的女儿?过继与亲生,哪一个才是真相?谜团之四是:溺亡的兄妹究竟是谁?小艾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她是否是冒名顶替“小艾”的身份活着?谜团之五是:小艾的仇恨与杀心因何而起?是否真实?谜团之六是:小艾试图接近李覃,究竟是出于感恩还是寻求真相?谜团之七是:前领导的发妻为何要在后园废弃的龙王阁替他守护与赎罪?谜团之八是:李覃依靠在案底打坐与山间游荡的方式纾解烦忧,是否有效?他是否真的与自我、过往和解?谜团之九是:小艾是否能够在袒露心扉之后,真正地再次轻盈出发?
偷情、冷战、贪腐、迷信、财产之争、亲子伦理、死亡、罪恶、顶替、救赎、真相、命运,这些元素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坦白说,这里头任何一个谜团,完全地展示出来,都足以让这篇小说的篇幅翻个数倍不止——全部展开的话,则足以拍成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电视剧。但是,鬼鱼把这些常规意义上最吸引人的所在,通通“舍弃”了,只让他们成为小说的背景之一。这并不容易,这需要勇气。
光有“舍弃”的勇气也不行,鬼鱼还必须面对这样一种艰难处境:把这些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抛开之后,故事如何“呈现”?这些碎片化、模糊化的片段如何保证小说文本饱满有力?显然,这是对叙事技艺的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外在风景与内心风景的相互映照、寓言与意象的象征意味、真假难辨的叙事留白,这是鬼鱼在这篇小说中给出的答案。
首先是外在风景与内心风景的相互映照。在传统小说叙事转向现代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差异是风景描写的逐渐消失。托尔斯泰、福楼拜、屠格涅夫等作家笔下那种准确、精细、优美的还原式的风物描写,在当代小说叙事中已然少见;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独具一格的风景描写与闲笔特征,在不少当代作家笔下也不再常见。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图像与视频时代的降临、快节奏时代读者阅读耐心的减退等客观因素是其中之一,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也发生了变化。不少作家在叙事中为了吸引阅读者的目光,过于追求叙事的速度与密度,从而使得小说在虚与实、快与慢、轻与重等方面产生了失衡与偏离。事实上,风景本身就是创作者主观意味的一种投射。风景在自然界中当然是客观的,可它一旦进入叙事文本,就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创作者或隐或显的主观情绪。换而言之,作家笔下的风景,本身就是叙事与抒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小说《边城》对于茶峒美好风物的优美描写,与其塑造的人性之美是浑然一体的;鲁迅《秋夜》的开篇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与其当时心境也是相互照应的。在《送你一朵筋斗云》的开篇,鬼鱼也给我们带来了一段风景描写:“出单位食堂,北行约两百米,是从黄河分出的一条人工景观河道,因在南岸,叫作南河道。南河道贯穿整个后园,居中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小型拱桥,石裂木焦,歪歪斜斜,看上去陈旧极了。桥原本没有名字,因建在南河道上,李覃便叫它南河桥。通常,他会在桥上静静地待会儿,凭栏观察河道中的水貌。如果水流大且浑,水声会高亢清越,像俊逸的音乐,他闭上眼睛,想象坐在山涧听风,将自己从俗世中剥离;水势孱弱,他就捏碎从食堂带出的面点,投进河道喂鱼。”这一段文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调,也带出了小说的几个重要关键词:陈旧、无名与命名、俗世剥离。河道、花园、山野,作为这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场地,其景观与气象与主人公李覃的状态、心境有着隐秘的联系。也就是说,外在风景与内心风景是相互映照的。比如,对桥和花园命名的随意,彰显着李覃在经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对外在世界的冷淡、随性与疏离;闭目想象,则意味着李覃不断尝试从俗世中超越、与自己和解的努力。这种相互映照的手法,多次在这篇小说中出现:“他渐渐喜欢上这种瑟瑟之境,越发觉得孤独才是人生常态,闲暇之时也多在空寂的山间游荡,漫无目的。他最爱在下班后的黄昏出门。那时,天色杳然,山岚流动,清冷蔓延,万物渐失光泽,半明半暗间,偶尔听到一两声鸟鸣,如迷路时的啼哭,他的胸中涌起一种悲戚。往往行至中途,孤独感便从心底升腾,越走越丰茂,但他并不觉得伤心,反而欢喜,认为那是不可语人的独家体验”;“约在一个咖啡屋,门头极小,曲径通幽,灯光昏暗,进去是一座两层的院子,日式风格,干冰制造出云雾缭绕的阴森气氛,小艾站在一个红色的纸皮灯笼下,露出半边模糊的脸。”前者是李覃在遇见小艾之前的生活状态,萧瑟、孤独、悲戚、自我封闭,构成其心境的主体部分;后者是小艾试探李覃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昏暗”与“模糊”不仅指两人相会的环境,也指向二者内心之间的碰撞与探寻。
其次是寓言与意象的象征意味。《送你一朵筋斗云》依靠大量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这亦是叙事的难度所在。对话难写,这几乎是所有小说创作者的共识:它既要紧贴生活与人物,又不能原封不动地将生活日常对话直接挪移到小说文本之中。如何从常态交谈之中进行筛选与提升,并在这艺术转化的过程中赋予话语以更大更集中的力量,这是小说创作者的必修课之一。鬼鱼在这篇小说中有意地将对话进行了浓缩,并借助多个寓言故事和多种独特意象传递复杂指向。李覃救下一只幼鹊,结果是这只幼鹊在家中被老鼠咬死;他又将一直幼鸠带回家中,结果它又被白猫叼走。鸠占鹊巢的故事与小艾顶替妹妹身份这一历史应当对照着来理解;李覃的行为改变了鹊与鸠的命运,他当年举报前领导,间接地改变了小艾的人生——二者也是相关观照的。好心之举是否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一个偶然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出一连串的后续变化?因果与命运,偶然与必然,这些难以言说清楚的意味,在这些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若隐若现,任由读者去品味、思索。除此之外,水中怪物与鳄雀鳝、龙王庙与龙王、淡水湖与海豹、身体中相互搏杀的善狼与恶狼、善龙与恶龙……凡此种种寓言与意象,都具有强大的象征意味,它能將读者从日常生活感受引入到一种哲学思索中去,有效地提升了小说的深度与厚度。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那枚鸡蛋大小的鹅卵石,“上面有一小片白色凸起,像一个不规则椭圆,拖着一条蝌蚪尾巴”。李覃将这块带着“筋斗云”的石头送给小艾,意在表明他对小艾的劝慰与希冀:放下往事包袱,放下那些仇恨、罪感与愧疚,完成与自我的和解,轻装上阵,重新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最后是真假难辨的叙事留白。如前文说所,鬼鱼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了数量不少的谜团,使得小说叙事线条出现多次断裂并生成了小说情节碎片化的特征。这些叙事留白,进一步拓展了小说文本的想象空间。在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小说中出现大量真假难辨的叙事。甚至,不少叙事是互相矛盾的,这就引发了读者对于真相究竟是何的更多思索。比如,小艾关于自己身世的讲述,说法不一,由此产生了多种可能,然而真相只有一个。水中的怪物,究竟是鳄雀鳝,还是龙,亦或是海豹,我们不得而知。又比如,关于李覃的婚姻,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真相,直到故事结束,依旧是一个谜。众多不确切的、没有答案的谜团,依旧笼罩在读者心头,进而促成了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可以任由读者追问与想象。除了真与假,小说中还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俗世生活与心灵世界、善龙与恶龙、有形与无形、必然与偶然、海水与淡水、身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现在与过往、伤害与救赎、铭记与遗忘、直面与伪装、爱与恨、因与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二元对立之中,鬼鱼试图传递的并不是某一种清晰而确切的选择,而是游离在其中多次试探、始终无果的复杂与无奈。复杂本身就是生活与人性的底色,从这个角度出发,《送你一朵筋斗云》展现出了鬼鱼敢于挑战、能够迎难而上的叙事抱负与勇气。
如何面对过往?如何面对内心?如何完成自我与过往、内心、信仰、伦理等之间的和解,从而继续前行?我想,这是这篇小说的意旨所在。李覃与小艾相互安慰,相互纾解、相互拯救,他们以宽厚、良知、理性和智慧,共同度过心灵的难关。通过对那些“内心隐秘风景”的刻画,鬼鱼试图展现一种“前行的可能”——这种可能,也是他对生活与人性复杂性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未必绝对正确,但却必然是深思之后的产物。送你一朵筋斗云,让你前行十万八千里。小说的结尾有一种积极的希望与温暖的感动,那些萧瑟、孤独、凄凉、愧疚、煎熬与迷惘,在李覃和小艾的共同努力下,也终于迎来了明亮的光芒。
责任编辑 郭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