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推进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基于2021 年浙江省高新区聚类分析研究

2024-03-04 09:40黄亮张泽晖
今日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新区高新技术宁波

黄亮 张泽晖

(宁波市科技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院,宁波,31500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既是科学技术的集聚地,也是创新发展的孵化器,浙江省积极推动高新区建设,形成国家高新区 8 家、省级高新区 34 家、省级创建高新区29 家的发展梯队。截至目前,宁波市已有1 家国家高新区和6 家省级创建高新区,然而宁波市省级高新区在数量上还未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在质量上也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宁波省级高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1 全省省级高新区聚类分析

1.1 指标选取

影响省级高新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需要科学选取聚类指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家高新区权威评价指标为指引,与浙江省省级高新区特色相结合,兼顾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综合选取以下指标并将其分为三类(见表1)。

表1 高新区聚类分析指标表

1.2 PCA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成分矩阵提取4 个公因子,可以判断16 个指标在主成分上的载荷分布:主成分F1 在工业总产值(X1)、规上工业增加值(X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3)、营业收入(X4)等规模类指标上载荷较大,将F1 命名为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F2 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X1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X14)、新产品产值增速(X16)等增速类指标上载荷较大,将F2 命名为成长速度因子;主成分F3 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X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X9)、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X11)、亩均税收(X12)等结构类指标上载荷较大,将F3 命名为结构先进因子;主成分F4 在研发投入增速(X15)、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X11)等研发投入类指标上载荷较大,将F4 命名为科技投入因子。

1.3 聚类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因子分析得到的4 个公因子得分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特征,采用了K 均值法对50 个浙江省高新区进行聚类分析,在迭代分析后,选择将K 值设置为4 类。分类结果(见表2)。

表2 高新区聚类情况表

表3 最终聚类中心

四个聚类的中心点如下:

第一类聚类中,中心点在F1 轴上正向距离较大,因此第一类聚类为经济规模较大的高新区。其余三个因子的绝对值相对较小,其中,F2 值为-0.94,处于负轴,表明该类高新区成长速度已经放缓,总体增长率不如一些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园区;F3、F4 因子为正但绝对值不大,表明该类园区在结构先进度和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方面总体上没有明显优势。

第二类聚类中,中心点在F3 轴上正向距离较大,但在F1 轴上为负,因此第二类聚类为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但总体规模尚未扩大的园区。此类园区可能聚焦自身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例如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乌镇大数据高新区、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区等,这类高新区按照省级创建高新区“成熟一块、创建一块、滚动开发、逐步扩区”的原则,在未来可以逐步发展壮大,存在较强的特色化发展潜力。

第三类聚类中,中心点在F2 轴上正向距离较大,但在其他三个轴上均为负数,且F1 轴上负向距离较大,因此第三类聚类为成长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较小且产业结构还未优化的高新区,此类高新区以省级创建高新区为主,可以判断近年来在规模上增速较快,发展势头较强,但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及培育长远的发展动能,宁波梅山先进制造高新区在此分类中。

第四类聚类中,中心点在F1 轴负向距离很大,且其他3 个轴也没有优势,属于规模小、增速慢、亮点少的高新区,此类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需要加大关注,针对其发展特点做好主攻方向、集中重点高端产业的发展规划,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此类高新区以省级创建高新区为主,但也包含一些省级高新区,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新区在此类中。

2 宁波市省级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在发展质量上,宁波省级高新区整体发展质量不够靠前

从聚类分析的情况来看,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新区处于第四类,总体亮点较少;宁波梅山先进制造高新区处于第三类,增长速度较快,但其他亮点不突出。在规模指标上,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新区和宁波梅山先进制造高新区均靠后,分别处于第34 位和第38 位;在成长速度类指标上,分别处于第32 位和第9 位;在产业结构上,分别处于第11 位和第19 位;在科技投入方面,分别处于第40位和第50 位。宁波省级创建高新区工业产值平均值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却仅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研发投入等指标也低于全省同级别高新区的平均水平。

2.2 在发展形势上,宁波面临省内城市激烈竞争,省级高新区发展“逆水行舟”

2021 年,全省各城市以高新区为平台持续发力,如杭州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区8 家,嘉兴拥有8 家,绍兴拥有6 家,宁波的数量仅高于舟山和丽水。各大城市纷纷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如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瑞安智能成套装备高新区等8 家高新区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4%,均有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招商引资举措。相比而言,宁波省级高新区的发展与自身战略定位不匹配、资源配置强度不够、产业发展体系不高,还不能有力支撑高新区在发展全局中发挥好创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2.3 在创新资源配置上,与本区域行政区和其他开发区同质化竞争发展

除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其他高新区缺乏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未充分凸显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导致同质化竞争与资源稀释,区域内要素汇聚不足、发展合力不强,没有依托高新区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内核。规划布局的要素体系支撑不足,还未充分从政策、科技、人才、土地、基础设施等全要素体系去统筹考虑规划布局,较难持续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规划与体系建设,缺乏驱动创新发展的“增量”贡献。

3 宁波推进省级高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把突出产业“高”和“新”作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的根本方向。以主业聚集化为策略,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未来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江北光电新材料、慈溪智能家电、宁海光伏储能等主导产业、主力企业和主流产品的做精做强,发展与主导产业有高关联度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或高端环节,实现主导产业价值最大化。同时,推广“工业上楼”等适合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设备、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的新模式。

坚持把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作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的关键支撑。高新区聚集了全市主要的创新平台,但仍存在部分机制不灵活、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应精准引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平台在高新区布局,聚焦重大改革,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企业创新组织,形成多元联动的协同体系。此外,要注重对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应用,如强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级评价,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拨改投”试点,建立绩效与财政支持挂钩机制,推动研究院逐步实现“自身造血”。

坚持把护航企业创新发展作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的重要抓手。面对当前宁波省级高新区研发投入水平不够高的问题,各大高新区均应将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队培育体系。同时,要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一方面推动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企业出题、全社会解题、企业评判、市场化应用”的协同攻关机制,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渠道促进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研发机构扩面提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

坚持把汇聚高端人才作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高度决定平台高度、产业高度、城市高度。高新区应在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着重试点,通过领军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前1 至2 年招聘企业急需的产业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探索科产教融合、创新要素融汇等新机制,推进科教人“三位一体”发展。同时,要以优势产业促进人才集聚,以激智科技、聚嘉新材料等公司“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催生产业”的模式为借鉴,各高新区可以瞄准自身核心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着眼抢占人才引进“制高点”。

猜你喜欢
高新区高新技术宁波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