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根军
2024 年,嘉兴市科技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的“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求,聚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线,强力推进创新深化,迭代升级“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系统实施“五大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统筹协调。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市委科技创新委的人员调整并按实运作。统筹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一体实施、政策体系一体集成、战略科技力量一体统筹、创新资源要素一体配置。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强创新深化专题组及“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专班统筹抓总作用。围绕教科人深度贯通、产学研全链协同,加快推进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高质量完成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
锻造科技干部队伍。大力开展改革重塑、大抓落实、能力提升“三个年”活动,深化“党建统领·科技先锋在行动”品牌。市县联动深化“科技学堂”,组织开展全市科技系统建功竞赛、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创新意识和履职能力。
强化科技企业“雁阵”梯队。全面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0 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 家,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0 家。
提升企业研发平台效能。巩固提升华友钴业、卫星化学等行业龙头企业全球研发中心建设,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5 家以上。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升级版,力争全市3 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5 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150 家、省级研发中心50 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0 家。
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点产业科技攻关行动,重点推进实施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研发计划30项以上、科技专项50 项以上,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制定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南湖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支持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打造一流创新载体。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 家以上。
推进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突出亩均R&D 经费支出、亩均税收“双亩均”指标,加快推进全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优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季度监测指标体系,将规上工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等重点指标纳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深化跨区域科技交流合作。发挥G60 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作用,以亚太路科创带建设为重点,构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体系。扩大科技创新券互认领域和使用范围,推动科技创新服务跨区域合作与共享。加快推动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长三角分中心落地运营。
打造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实施国家、省、市重点人才工程,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做好省海外工程师“引育留用”工作。新引育省级及以上人才支持计划15 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 个。选派第十批科技特派员500 人次以上,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向全产业领域拓展。
构筑一流人才平台。完善科创人才平台分层分类评价体系,组织开展新一轮平台评价工作。加快布局、建设域外孵化器,引进高层次科创项目300 个以上。稳步推进各类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引进落地青年人才创业项目100 个以上。
推进人才体制改革。争创科技部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省级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深化人才科创专员定点联系新型研发机构机制,选派第三批人才科创专员开展驻点服务。实施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自主权。
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创建为主抓手,全面实施市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满天星计划”。制定出台成果转化支持政策,提能升级嘉兴科技大市场。依托创新载体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南湖实验室、清华柔电院中试平台建设。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推进2023 年度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全面创新改革两项揭榜任务清单。围绕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政策性科技保险试点,支持科技孵化器、科研院所发起设立科创基金。启动建设嘉兴科技引擎,绘制创新资源图谱、科技人才图谱,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以宣传和贯彻《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月”系列活动。组织举办G60 科创走廊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常态化开展院企银企对接会8 场以上,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