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祖康,熊俊龙,金昕,向莉,郑如伊,杜红根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浙江省名中医沈景允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心得承古拓新,提出冻结肩为病,治疗应当系统化。沈景允创新融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疗理念,聚合三因治宜辨证施治,在临床治疗中先分阴阳,再辨经络,筋骨并治,最终达到“柔筋而利关节”的目的。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收集等方式总结沈景允名老中医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冻结肩,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因其好发于40~60 岁的女性[1],故又称五十肩。其发病机制是关节囊的炎症和纤维化诱发局部挛缩、增厚[2],进而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及主、被动运动受限等系列临床表现。目前多将其按照自然病程分急性期(持续2~9 月,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冻结期(持续4~12 个月,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和缓解期(持续5~24 个月,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3]。过去认为冻结肩是在2~3 年内可自愈的自限性疾病,最近研究表明,20%~50%的患者病程中存在疗效不佳、疼痛及功能受限改善不理想[4],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及巨大身心负担[5],因此,如何缩短冻结肩的治疗疗程、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是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难题。
沈景允认为冻结肩总的病因是阳气不足,累及筋骨,筋在脏属肝,骨在脏属肾,中年以后,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挛缩,至筋骨失衡,肩不能动。
1.1 阳气不足是其主要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人体生理、病理机能的描述可知,女性六七(42 岁)时手足三阳脉气血衰弱,七七(49 岁)时任脉和冲脉气血虚弱;男性五八(40 岁)时肾气衰退,六八(48 岁)时阳气逐渐减弱,七八(56 岁)时肝气衰弱,筋骨不能活动自如。由此人体在五十岁左右,阳气开始衰退,卫气不足,若感受风、寒、湿等外邪,易出现肩关节恶风、畏寒、怕冷、屈伸不利等症状,根据其发病年龄及临床特征,临床又称之为五十肩、漏肩风。
同时,根据阳气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阳气升降出入规律正常,就能够让筋有所养而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即“柔则养筋”,而到了晚上的时候,阳气收敛,形体则容易感受外邪出现疾病,对于冻结肩患者而言,则表现为“夜间痛甚”的临床症状。
沈景允认为,冻结肩发病与阳气的盛衰密不可分,当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会经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充足,运行流畅;当阳气温煦失常,在内则寒从中生,恶风畏寒;在外则筋脉失养,挛急疼痛。因此,在临床应诊中,当从整体出发,重视顾护阳气,维持脏腑平衡,虽有邪气来犯,也不能为害。
1.2 经络循行不畅、筋骨失衡是其主要病机《灵枢·逆顺肥瘦》指出“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沈景允认为,手三阳经阳气旺盛,其循行经过肩部,具有温煦肩部的作用,使其气血充足、筋脉柔和,若阳气不足或外感风、寒、湿邪痹阻阳气可导致肩痹,临床表现为肩部恶风畏寒、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两经经气相同,若手阳明大肠经气血不足,久之阳损及阴,故可见手太阴肺经气血不足,表现为肩前疼痛,故认为冻结肩与手三阳、手太阴经联系最为密切,临床常将冻结肩辨经分型为手太阴经型、手阳明经型、手少阳经型、手太阳经型及混合型,与名老中医殷克敬的观点一致[6]。吴微等[7]采用经络检测仪对102 例冻结肩患者和102 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经络检测,证实冻结肩患者手三阳经、手太阴经、足太阴经和足太阳经存在失衡现象,其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一方面筋可以维持关节的动、静态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完成关节的功能活动,即所谓“筋骨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盂肱关节活动的产生依赖静态稳定器(骨)和动态稳定器(筋)之间的平衡[8]。生物力学研究表明,盂肱关节活动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动、静态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其静态稳定器包括骨骼、纤维软骨和关节囊;动态稳定器包括肩袖、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9]。当肩关节发生疾病时,这种平衡被打破,肩袖肌群和三角肌的生物-机械协同作用显著改变[10],除此以外,背阔肌、前锯肌、胸大肌等大肌肉也会产生较大的力矩,造成代偿运动[11]。而冻结肩患者不仅出现盂肱下韧带、喙肱韧带“筋”的挛缩、增厚,还出现异常的肩肱节律、肩胛骨过度前倾和外旋等“骨”的代偿,即“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沈景允认为,“诸筋者皆属于节”,在生理功能上“骨”对“筋”起到支撑作用,即“骨张筋”,同时“筋”对“骨”起到约束作用,即“筋束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若这种平衡状态被内(阴阳失衡)、外界(风、寒、湿)某因素打破,就会导致局部“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即“结构异常”,出现“痛则筋急”“痹在于筋则屈伸不利”等症状,即“功能异常”。
2.1 整体出发,阴阳为纲,内外并治沈景允根据冻结肩的发病特征,认为急性期以无菌性炎症为主,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属中医痛痹范畴,此阶段以寒为主因;冻结期以关节囊粘连为主,主要表现为肩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属中医着痹范畴,此阶段以湿为主因。沈景允自拟肩痹汤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处方:当归、熟地黄、海风藤、豨莶草、千年健、桑枝、阿胶珠各15 g,炒白芍30 g,川芎、制附子、蕲蛇、炙僵蚕、宣木瓜各12 g,露蜂房24 g,全蝎6 g。可以作为冻结肩的基础方。此外,沈景允熟读吴师机《理瀹骈文》,深谙“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肩痹汤煎煮后,将药材用纱布包裹,热敷于患肩,温度以不烫皮肤为主,每次30 min。研究表明,中药热敷能降低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情况[12],加速患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13]。诸药合用,内外并治,达到寒祛则症自除、湿化则筋脉通、关节利的目的。
缓解期属中医久痹范畴,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逐渐改善为主,此阶段因久痹而正虚,当以扶正为主,沈景允对此首推中医导引功法八段锦,认为八段锦不仅可以调畅情志,扶正御邪,在其锻炼过程中,还能够使肩关节不同程度的参与各个方向的运动,促进疾病康复。田思玮等[14]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证实八段锦具有协调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同时能增加冻结肩患者的关节活动度[15]。
2.2 重视局部,经络为目,缓急有别沈景允强调冻结肩的治疗与经络循行密不可分,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原理,以 、推、拿、按四法为主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松筋骨肉[16]。临床辨证,对于手太阴经型,以肩前部疼痛,前屈、内旋后伸受限为主;手阳明经型,以肩前外侧疼痛,前屈、外展受限为主;手少阳经型,以肩外侧疼痛,外展受限为主;手太阳经型,以肩后侧疼痛,后伸受限为主。
沈景允通过辨经取穴,采用 、推、拿、按等手法治疗,对急性期患者,强调以活血化瘀为主,手法宜轻柔,逐步渗透,促进溢于脉外之瘀血吸收消散;对冻结期患者,以弹筋拨络为要,以重手法刺激,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通过手法治疗不仅能够舒经通络,还能起到改善肩袖肌群、三角肌及局部大肌肉代偿作用,恢复盂肱关节动、静态生物力学平衡。现代研究也证实推拿不仅能够从“多水平-多通路-多物质”发挥镇痛作用[17],还能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均衡肌张力、减少代偿[18]。因此,根据经络辨证治疗冻结肩,能有效改善患者恶风畏寒、疼痛等症状,增加肩关节活动度[15]。
2.3 筋骨为轴,辨构论治,衷中参西沈景允推拿疗疾之时,秉承中医推拿传统特色,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构论治”,达到“筋骨平衡”的目的。首先,“望、闻、问、切”是基础,望诊包括望患者肩关节动、静态活动及医学影像资料;问诊包括起病原因、病程长短、疼痛程度等,以确定疾病分期;切诊包括触诊其相关筋膜、肌肉、关节,进而对四诊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其次,根据肩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机制,找到损伤结构、失衡结构、损伤根源[19]。最后,通过“分粘、纠位、滑节、通络”对病、对因、对症辨证治疗。
对于处于冻结期的冻结肩患者,由于关节囊挛缩、增厚,关节腔容积缩小,患者疼痛广泛,关节功能障碍,在各个功能位活动都会带来极大疼痛,此时做弹、拨手法或其他关节分离粘连手法会增加患者痛苦,并本能的产生抵抗,沈景允适时地引用了现代医学的超声引导技术及麻醉方法,在安全、无痛的条件下,根据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同病异治,采用二位分粘法(见图1),即在仰卧位和侧卧位两种体位下对患者肩关节囊进行各个方向松解,从而解除关节囊粘连,恢复肩关节动、静态平衡。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仰卧位,助手于患者健侧以双手固定患肩肩峰处,术者一手握患肢肘关节,另一手握患肢腕关节,缓慢地作前屈上举动作至180°,此时可连续出现粘连处的肌筋膜和纤维“嚓嚓”的撕裂声和关节钝响声,提示挛缩的关节囊松弛和周围组织广泛粘连的分离,使肱骨头向前上方的轻度移位得到纠正。②患者仰卧位,助手于患者健侧以双手固定患肩肩峰处,术者一手握患肢肘部,另一手按上臂中段,将患肢外展高举90°,此时术者一手仍握肘部,另一手牵拉腕部使上肢过头顶,手指触到健侧耳为度,此法重复1 次。③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固定患肩肩峰,一手握住肘部作屈肘内收直至手掌碰到健侧肩部为度。④患者侧卧位,助手立于患者腹侧固定患者骼腰部,术者立于患者背侧,一手握住肩部,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作后伸动作,然后在后伸屈肘时内旋,此时可闻及肩部前方有撕裂声。⑤患者侧卧位,术者双手固定患肩前臂远端,作旋前、旋后运动,1~2 次。术后配合推拿治疗及八段锦导引锻炼,防止松解后的肩关节再次粘连,加速疾病恢复。
图1 二位分粘法示意图
2.4 防治养结合,内外兼顾对于疾病的防治,中医主张“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沈景允认为,冻结肩的治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整个冻结肩发生、发展、治疗的过程来看,要将“防、治、养”三者紧密结合,贯穿治疗冻结肩的始终。首先要顾护阳气,不可贪凉,避免“风、寒、湿”等邪气入侵,即所谓的“防”;其次,把药物、手法视为“治”,通过中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手法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松解局部粘连,达到标本兼治、内外兼顾;最后,把导引、功能锻炼视为“养”,通过导引、功能锻炼等巩固“治”的效果,保持经络、气血通畅,维持肩关节活动度。
查某,男,50 岁,2019 年2 月23 日初诊。主诉:右肩部疼痛伴活动不利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受凉后出现右肩部疼痛,畏寒恶风、夜间痛甚,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上举、后伸为主,无上肢麻木感,胃纳尚可,二便无殊,夜寐欠安。专科查体:右肩部外形正常,局部无肿胀,云门、肩贞、肩髃、肩髎、臑俞、天髎压痛(+),外展60°,前屈90°,后伸30°,搭肩试验(±),前臂、手指感觉、活动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Ⅴ级,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紧。辅助检查:右肩关节MR 示:右侧肩锁关节损伤考虑;冈上肌肌腱变性。西医诊断为冻结肩。中医诊断为肩痹,治以舒筋通络,松解粘连,采用推拿结合二位分粘法治疗。中药用肩痹汤口服及热敷,处方:当归、熟地黄、海风藤、千年健、桑枝、阿胶珠、豨莶草各15 g,炒白芍30 g,川芎、制附子、蕲蛇、炙僵蚕、木瓜各12 g,露蜂房24 g,全蝎6 g。7 剂,每天1 剂,水煎服。推拿手法以 法、推法、拿法、按法、揉法、肩关节摇法为主,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证后,予臂丛神经麻醉后行二位分粘法。
术后第二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肩关节外形可,双上肢肌力Ⅴ级,腱反射(++)。专科查体:右肩关节外形正常,局部无红肿,云门、肩贞、肩髃、肩髎、臑俞、天髎压痛(±),前屈140°,外展110°,后伸40°,搭肩试验(-),右上肢无压痛及麻木。术后予推拿及八段锦功能锻炼。14 天后复诊,肩关节活动可,症状明显好转,嘱保暖并坚持功能锻炼。半年后复诊,患者右肩关节活动正常,专科查体:右肩关节外形正常,局部无红肿,前屈180°,外展150°,后伸50°,搭肩试验(-),双上肢肌力V 级,腱反射(++)。
按:患者年近五旬,外感风寒后出现肩部疼痛,夜间为甚,遇冷则剧、得热则舒,辨证当以阴阳为纲,此患者乃阳气衰弱、肝肾不足为本,风寒痹阻为标,阳气衰弱,气血运行不畅,筋失濡养,不荣则痛;风寒痹阻,寒凝筋脉致筋脉拘挛、骨节屈伸不利。患者云门、肩贞、肩髃、肩髎、臑俞、天髎处压痛(+),经络辨证属于混合型(手三阳经、手太阴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于手三阳经、手太阴经循行处以推拿手法治疗,手法以㨰法、推法、拿法、按法、揉法、肩关节摇法为主,起到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前屈、外展、后伸为主,加之病程半年余,结合MRI 检查,乃筋骨失衡,治以分粘、纠位、滑节、通络,根据患者活动受限情况,确定损伤结构、失衡结构,施以二位分粘法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术后嘱患者避风寒,坚持功能锻炼,避免再次粘连。系统治疗之后,诸症缓解,骨正筋柔,筋骨平衡,疾病可愈。
沈景允根据冻结肩的临床特点,以辨证为主,从整体出发,先分阴阳,确定主证主病;再辨经络,着眼局部;最后鉴骨辨筋,辨构论治,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以外治之长补内治之短,内外兼顾,防、治、养相结合,系统治疗,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