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二梅 孙硕
作者简介:许二梅(1981—),女,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及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孙硕(1998—),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摘 要:文化治理在基层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农民的行为和行事准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有效地通过基层文化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广东省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通过探索团结进步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治理道路。对该地区的文化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从“党建引领深治理、文化服务助发展、品牌传承促振兴”3个方面分析其文化治理的具体做法及成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基层治理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文化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而乡村文化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而坚韧的动力和坚实保障。
长期以来,各地区因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表达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诸多差异,文化治理呈现出语言难统一、差异难调和、矛盾难调停的工作痛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到既尊重各地风俗文化,正视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并在此前提下开展工作,是检验各地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以下简称“下帅乡”)为例,对其文化治理的具体做法和成效进行研究,探究党建引领下,下帅乡基层文化治理工作的具体做法及路径。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屯文化服务站、学校复兴少年宫三大文化阵地的打造方面,分析下帅乡如何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结合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探究下帅乡文化传承、文化品牌升级、文化振兴方面的实现路径。
一、广东省怀集县下帅乡概况
基层治理是指在地方层面进行的基础性治理活动,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多民族共存地区,基层治理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下帅乡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西北部57公里,共有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2016年,下帅乡总人口11 738人,是壮、瑶、汉3个民族的集结地。其中壮族人口6 702人,占总人口的57.09%;瑶族人口1 332人,占总人口的11.35%。壮族、瑶族共占全乡总人口的68.44%。
2010年,下帅乡被评为广东省卫生镇;2016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中首个荣获此称号的民族乡;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乡镇,并于2020年通过复批;2019年11月被广东省林业厅评为广东省森林小镇;2019年12月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2021年9月,下帅乡入选第三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
近年来,下帅乡在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中遇到两大难题:一是由于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而导致民族文化问题被忽视;二是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差异大而导致民族工作难展开。为此,下帅乡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文化包容、文化服务、文化传承三条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下帅特色的基层文化治理道路。
二、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治理
在基层文化治理中,党组织承担着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当地资源的联结者、公共受众的教育者等多重身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下帅乡立足地方实际,建立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机制,以党建引领工作为核心,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地区治理工作有序持续开展。
(一)党委发挥“头雁”效应
2022年7月—2023年9月,下帅乡召开党委会议60多场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6场次,党委成员深入机关、农村、学校等地累计讲党课30多场次,全乡党员干部依托初心堂、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员教育培训20多场次、在“初心论坛”开展讲党课活动50多场次,并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活动,设置“总书记金句”标语、宣传海报50多幅,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政府搭台,群众参与
過去,下帅乡的民族节庆活动大多是同宗同族聚集进行。壮族群众庆祝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王诞”;瑶族群众杀鸡宰鸭,穿盛装欢度“盘王节”;汉族群众则注重“元宵节”“春节”。
基于此,下帅乡党委政府以多民族文化互相包容为出发点,结合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以“政府搭台、群众参与”的方式,创新和丰富了民族节庆活动。例如,在强化“元宵节”活动的影响力方面,以乡党委、政府主导,邀请来自四面八方的友人与下帅乡群众欢度佳节,共同欣赏醒狮舞、壮狮舞、春牛舞、采茶舞以及对年歌等表演节目,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铸牢共同体意识
2019年以来,下帅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培训、党员宣讲的工作内容中。由乡领导班子成员、老党员等组成宣讲队伍,面向党员、农民、学生等不同群体,开展“大榕树下的宣讲”“老党员讲革命史”等不同形式的宣讲活动,受众共计2 800余人。同时,下帅乡党委积极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校园,举办“永远跟党走”的主题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在各民族青少年心田播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
三、文化服务助力基层发展
政府部门在文化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帅乡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法规,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加强对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的组织,提供经济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各民族的文化表达和创作,由民间团体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过去,由于统筹不足、重建轻管,文化建设未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下帅乡立足群众文化需求,紧抓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主题鲜明、定位清晰、群众广泛参与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屯文化服务站、学校复兴少年宫三大文化阵地。截至2022年年底,下帅乡建立了1个乡级文明实践所、5个村级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覆盖率达100%。在文化站设施建设、财政保障、功能发挥等方面,投入经费逐年递增,使得基本服务项目得以保障。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
下帅乡投入60多万元建设了集党员教育、创业孵化、便民助农、社团服务、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文化站,为群众提供惠民公共文化服务;重组优化现有的各类阵地资源,如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书画室等;利用乡党校、乡文化站、乡综治办、乡民族学校、文体广场等阵地资源,按照功能分区搭建“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理论宣讲、体育健身服务、科技科普服务”五大平台;配备专职文化干部2名,采用乡音介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群众查询、学习文化信息,实现基层群众听得懂、听得进。
(二)村屯文化服务站
下帅乡在文化站建设覆盖面扩大的基础上,将县域公共文化资源向镇村两级延伸,设立村级文化服务分馆,联通总馆和服务点,配合总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协调服务点的文化资源配送等,增效提质;建设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文化资源服务,使群众既有了学习知识的场所,又优化了学习资源的配置。2023年2月至今,下帅乡文化站联通总馆结合生产需要,组织开展益农培训班2期、生物防治知识培训班3期;结合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组织开展健康知识培训班3期、安全知识培训班3期、消防知识培训班2期、消防安全宣传活动2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3场、文明交通宣传活动4场。
(三)学校复兴少年宫
为防止文化下乡出现“填鸭式”灌输,陷入一刀切、齐步走的文化建设困境,下帅乡根据现有的学校场地、教室和设施,在周末、假期及课余时间策划开展了普及性的课外活动,面向乡镇学生免费开放,并欢迎周边乡镇的学生一起参加。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业方向,自愿选择参加学校少年宫的各种活动。并鼓励以社团、组织的形式,让孩子们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乡镇基层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素质教育成果。复兴少年宫,实现了文化代际传递,改变了政府过去“送文化”的方式,向着“种文化”的新方式迈进,成功解决了打通文化下乡“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品牌传承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要在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下帅乡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该地区立足乡土民情、地区特色,开展“民俗运动竞赛”,把民俗文化“搬”进校园,创新民俗节庆,唤醒村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一)民俗运动设竞赛,让文化“动”起来
在下帅乡的传统文化中,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制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脚踩网兜、手扶竹竿,踩着高高的竹马急速飞奔,这就是‘高脚竞速’。在下帅乡学校的体育课上,教师会让学生尝试这种运动,使学生们充分感受传统民俗运动的魅力。民俗运动竞赛项目按照运动员共同参赛的原则,集体项目由各族运动员共同组队参赛,突出各民族更广泛的交流交融。通过参与民俗运动竞赛项目,引导村民走出家门,参与民俗运动的传承,增强多民族团结协作的参与感。
(二)民间艺术进校园,让文化“传”下去
下帅乡购置和更新民族文化器材,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导师,实施地区文化传承培训项目。于每周三在民族学校或文化站面向青年学生、社会人员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培训活动,内容包括手工艺、山歌对唱、春牛舞、壮狮舞、采茶舞、竹竿舞、马舞等下帅乡特色文化。截至2023年9月,累计培训5 500多人次。民俗文化進校园活动的开展,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凝聚了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激发了民族文化新时代的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下帅特色品牌,让文化“走”出去
近两年,下帅乡围绕特有地区文化,出版了涵盖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民俗节日多方面内容的《和美下帅》一书,该书由7个章节组成,共收录了84篇文章。同时,下帅乡还建成了占地39亩的民族文化广场,民族风情小展馆,15个村级农家书屋,以及具有壮族牛角图腾、瑶族腰鼓形状元素的路向标志和山门牌坊;打造了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村寨——壮乡六桥;实施了圩镇核心区美化亮化工程、乡域公路沿线的建筑工程、地区特色的穿衣戴帽工程。建设特色建筑营造民族风情氛围,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升级,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参与,还引来不少外地游客,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文化治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广东省怀集县下帅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进行研究。针对下帅乡文化资源整合难、文化服务提升难、文化载体传承难的难题,从“党建引领深治理、文化服务助发展、品牌传承促振兴”3个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径。一是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工作,立足地方实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二是文化服务助力基层发展,打造乡、村、校三大文化阵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是品牌特色文化传承促进地区振兴,增强文化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些措施,下帅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乡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田阳梦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闻仕琦.国家进寨:从地方规范到规则治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3]王彤晖.当代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岳怡静.民族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7.
[5]马银,潘善斌.民族地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3,33(11):95-99.
[6]徐晓磊.借助基层党建力量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2):158-161.
[7]刘少宝,田起香.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时代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52-58.
[8]陈世鹏,陈昱衡,王嘉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文化的治理进路分析[J].甘肃农业,2023(7):115-119.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