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群体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析

2024-03-03 15:34娄阁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

作者简介:娄阁(1993—),女,河南叶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基层党建、基层治理。

摘 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短板问题,而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在于人才。新时代背景下,乡贤群体队伍逐渐壮大,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河南省J村为案例,具体展示乡贤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实操性方案,诠释乡贤群体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以期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乡贤群体;乡村治理;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色,为新时代新阶段的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农村的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国家基础治理单元的村“两委”承担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但是,面对乡村空心化、农村精英型人才流失的客观现实,传统的乡村能人治理与乡镇权威治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实现农村与城市人才资源良性循环,挖掘乡村本土人力资源存量,形成高效率的人才资源配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贤群体作为乡村精英的代表性群体,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多元化作用,在助力乡村振兴、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自治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全面提升,激发社会内驱力,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以河南省J村为案例,探寻乡贤群体的产生土壤,挖掘乡贤治理的积极意义,以期为乡贤群体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实例方案。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形成。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社会发生巨变,但乡村空心化、原子化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我国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无形中打了折扣。

(一)人力资源流失导致乡村空心化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乡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乡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和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乡村文化、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

(二)传统的治理方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治理方式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大量的乡村人才外流致使乡村治理群体老龄化与治理能力不足现象日渐呈现,部分村“两委”难以按照现代化管理方式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工作:一是乡村管理者因个人治理能力欠缺难以处理好日渐复杂的村民治理需求和矛盾冲突;二是经济能人外流致使村“两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略显不足。

(三)鄉村文化日渐式微

乡村文化作为一个乡村独特的底色,对乡村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乡村知识分子大量流入城市,乡村逐渐失去了创造新文化的土壤。村“两委”作为乡村文化中心,承担着向乡村输送优秀文化和建设先进民俗文化的双重职能,担当着乡村文化“造血干细胞”的重要角色。但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让基层治理组织在优秀乡村文化的塑造过程中有所缺位,难以塑造村民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形式。

二、J村基本情况及乡贤群体发展条件

(一)J村基本情况

以河南省J村作为具体案例分析乡贤群体的生存土壤。J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142户553口人,耕地2 2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为粮食和烟叶种植。2011年以前,J村缺乏基础的道路与供水设施,是比较典型的山区贫困村。2012年,当地党委、政府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为工作中心,启动了J村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新建硬化水泥路面11公里,硬化河道,并在河道周边建设休闲设施,升级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及灌溉系统,新建村卫生室1所。相关部门同期出台了补贴政策,鼓励当地村民扩大烟叶种植规模,在山地种植核桃林,并为种植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的三重支持使J村建立了经济作物富村的基础平台,打通了村民盈利增收的渠道。

(二)J村乡贤群体发展条件

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搭建乡贤引入机制。乡村干部经过认真调研,挖掘出一批与J村联系较为紧密的外出乡村精英,他们采用上门拜访的方式,耐心说服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对返乡干事创业有热情、愿意为本村公益事业作贡献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返乡。当地党委、政府还积极为返乡精英构建参与村级自治的渠道,任命从城镇返乡且在当地具有较高威望的退休干部为村支书,鼓励在村能人及返乡精英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激活了村内中坚群众自治热情,为乡贤群体的壮大创造了政治环境。

三、J村乡贤群体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有效措施吸引了大量外流本土精英回流,也提高了在村能人的积极性,J村初步形成了以退休干部、教师、回乡企业家、大学生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为主要成员的乡贤群体。依靠个人威望、能力以及公益心,新生的乡贤群体逐渐加入到村“两委”和村民组长的队伍中来,增强了J村的治理力量。

(一)助力乡村经济科学发展

在入村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民知道村内面临的困境,却难以总结出症结所在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乡贤群体则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作为乡村建设的优秀回归人才,他们拥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更广泛的人脉资源,在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带来更为现实的利益。在遍地开花式的经济开发过后,J村乡贤群体发觉现有的依靠烟叶、畜牧短期致富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难以形成本村长期的拳头产业,如何使村域经济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他们认为具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讲理堂”和村后的高密度红叶林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开发出以人文景观、旅游步道、红叶景观为核心的3~4个小时旅游线路,若能建成集度假、休闲、摄影为一体的旅游体系,将大大提升村民收入。乡贤群体的设想与政府项目在进行乡村振兴资源输送过程中实现了有效对接。利用政府拨付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J村在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村内环境和交通状况,形成了“一村绕水、栈道秀美”的现有格局。同时,经过积极争取,J村乡贤群体已成功将“讲理堂”升级改造和红叶林旅游栈道修筑项目立项,为构建系统性旅游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助力扶持政策顺利落地

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潮中,相关部门给予乡村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但很多村干部在分配之前积极争取,在分配之后却因无法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而头疼不已。J村在项目推进出现纠纷时,由有威望的乡贤群体出面主持,活用政策法规和民俗民约两套知识体系对纠纷双方进行调解。事实证明,经过村庄乡贤的调解和说服,能够做通多数村民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愿意牺牲眼前小利推进项目建设,为本村和个人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乡贤们的影响下,村里进行道路升级和水电铺设的过程中,涉及占用土地和搬迁的村民既没有要求金钱补偿,也没有要求土地回报。村民普遍认同这些有能力、有想法,能帮大家争取利益、公正解决村民纠纷的乡贤群体。

(三)助力乡村文化自然再造

乡贤群体对当地的民情、民俗和民约有着深层次的了解,熟悉本村群众的思维方式,面对村内文化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地找到突破口。并且,他们在本村具有地缘、亲缘、人缘等多方面优势,可以依靠亲情、友情等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帮助J村涵养文明风气、构建良好乡风,在协调村民关系、稳定乡村社会、推动乡村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J村曾是软弱涣散村,在面对复杂的村级事务和邻里矛盾时,常常束手无策,难以发挥较好的协调作用,导致村民事事必争、纠纷不断,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提高。为缓解邻里矛盾,退休教师X通过研究本村的历史沿革提出了重建J村每年祭祖时由村内权威群体集中调解纠纷的传统。该意见受到了本村乡贤群体的广泛响应,通过集中捐款和村集体经济投入的方式,J村修葺了本村最具历史气息的院落作为调解纠纷的“讲理堂”。在“讲理堂”,村民们通过闲话家常的形式把矛盾纠纷摆在明面上,在乡贤群体的参与下,采用协商的形式把道理讲清楚,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消解邻里矛盾。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产生的文化辐射作用越来越强,甚至吸引了周边村的村民到该村调解纠纷,推动了区域的和谐稳定。

乡贤群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熟悉本村村民的现实状况,面对村民的文化知识需求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对接。“讲理堂”建成后,J村的乡贤群体积极拓展其功能,使其成为聚民智的重要载体。例如,针对本村扩展烟叶种植的需求,种植烟叶能人Z举办烟叶种植培训课堂,帮助村民提升种植水平;针对村里出现的有些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情况,退休学者G邀请高校教授在“讲理堂”讲授孝道文化,帮助解决村里的养老问题。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各种措施,为乡村优秀文化的自我再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四)助力乡村经营风险可控

相关部门提供乡村开发资源和平台后,资源承接方能否成功运营并获利存在未知风险。当前乡村开发过程中,存在因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开发力度不够的情况,也有一些部门和企业因对政绩和效益期望过高,盲目扩大规模,忽视市场风险。J村的乡村开发,并未引进大型企业进行快速产业扩张,而是让熟悉本地情况又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本地精英农户承接开发资源,形成了多种小规模特色农业项目。种植大户J在学习油品牡丹种植技术后,先试种10余亩以适应本地的土壤和气候,在了解本地土地分布、雇工人数、可流转土地数量的情况后稳妥增加种植面积,根据种植和市场情况谨慎调整投入力度。该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精英型村民在带领大家致富的过程中,对风险的感知相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更敏感,有利于开发项目在市场利益和风险控制之间达到一个村民可以接受的平衡点,保证村民的进退空间。

四、结语

乡贤群体参与乡村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增强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贤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乡贤群体期望参与民主自治、实现个人抱负的主观诉求。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就如何更好发挥乡贤群体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从乡贤群体产生的经濟土壤、社会氛围、政治体制架构和催化培养机制入手,为乡贤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制度、物质、舆论环境的三重保障,进而推动乡村治理水平的综合提升,助推早日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羊中太.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模式的发展趋势[J].邢台学院学报,2023,38(2):15-20.

[3]吴家虎.内生权威融入式治理:体制型乡贤治村的时代价值与完善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4):57-63.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