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碧海, 吴世芳, 邓颖秀, 邓美杰, 陆兰岚, 袁昌杰, 黄艳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 广西 河池, 547000)
吞咽障碍是指多种原因引起食物或饮品不能有效、安全的经口吞咽进入胃内的过程,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发病率52%~77.4%,易引发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1-2]。饮食营养是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首要问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饮食指导是临床各学科医护人员的共同责任[3-5]。市场营销4C 理论是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教授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Lauterborn)教授于1990年在其《4P 退休4C 登场》专文中提出的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 个基本要素的营销理论[6]。市场营销4C 理论以“人”为核心,其理念与医院对患者的护理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该理论在脑卒中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市场营销4C 理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河池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卒中2018年诊治指南标准[7];②经CT 或磁共振证实脑梗死或脑出血;③神志清楚,意识清晰,认知功能正常,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医护人员指令;④CT证实无肺感染;⑤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Ⅱ级;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有精神性疾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②有口咽部疾患;③气管切开;④突发病情变化转科或出院。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 例,男36 例,女14 例;年龄56~77岁,平均(63.74±4.52)岁;病程7~20 d,平均(10.85±0.64)d;卒中类型:脑梗死38 例,脑出血12 例。观察组50 例,男34 例,女16 例;年龄57~76 岁,平均(63.68±4.60)岁;病程8~19 d,平均(10.96±0.59)d;卒中类型:脑梗死39 例,脑出血1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号2020015)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入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采用常规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饮食护理,实施为期6 个月的护理,内容包括食物选择、饮食配置、进食方式面对面宣教,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出院后常规电话随访等。
观察组构建基于市场营销4C 理论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指导方案,实施为期6 个月的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主任1名(主任医师)、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医师1 名(主治医师)、护士4 名(主管护师)。
1.2.2 构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指导方案
本研究以市场营销4C 理论的“人”为核心理念及需求、成本、便利、沟通4要素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质量评价,对1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形成饮食指导方案。经过2 轮专家函询(共函询15 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脑病科医疗及护理专家,对饮食指导方案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意见,并对15 例患者进行预实验,验证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经研究小组进一步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饮食指导需求评估和饮食指导。
1.2.3 实施
1.2.3.1 饮食指导需求评估:参照《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3]中吞咽障碍食品分级标准和营养管理等内容,结合吞咽-摄食训练、吞咽障碍常规护理方法等,自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饮食指导需求调查问卷表,内容包含疾病与营养知识、食品分级、食品种类和数量、食品的选择和配置、进食姿势、进食量和种类、进食症状、并发症预防等的需求,饮食指导形式的需求,医生、护士、营养师共同参与饮食指导的需求等共30 个条目。同时请神经内科医生3 名(主治及以上职称的)、神经内科护士3 名(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对问卷进行评估和修订,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4。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入组时发放,详细讲解调查评估的目的、填写方法后,由患者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者由家属代填。研究小组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后,进行个体化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1.2.3.2 饮食指导:①食品分级:根据《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的食物分级,将食物从液体到固体分为低稠型、中稠型、高稠型、细泥型、细馅型、软食型6 种,采用图片+文字描述、实物展示等方式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识别6 种等级食物、测试方法和工具。例:低稠型食物为水样可快速流动,能使用细吸管吸食,汤匙倾斜有轻微落下延迟,但易以线条状流出,如正常饮用的饮料和水。②食物的选择与调配:由营养师根据患者病情、个人喜好、饮食指导需求评估结果,以能量25~35 kcal/(kg·d)、蛋白质1.0~2.0 g/(kg·d)、液体30~35 mL/(kg·d)的膳食营养摄入目标,按照患者个体目标食物等级指导其选择适宜食物,并教会家属掌握食物配比和制作方法。如细馅型食物的制作:水煮肉150 g、胡萝卜100 g、大米50 g、小米80 g、水200 mL,使用破壁机搅碎后加入适宜山药粉(或增稠剂)配制形成细泥状食物。③进食指导:内容包括容积-粘度测试、进食体位的选择、进食环境和餐具、进食一口量、进食速度、吞咽姿势、进食后体位、进食后口腔护理、进食注意事项、进食症状观察等。鼓励患者尽可能自行进食,进食时保持环境安静,患者需集中注意力,专注进食;选择半坐卧位或坐卧位,首次进食由责任护士喂食,严格选择适宜的餐具及掌握一口量,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状态选择最佳吞咽姿势,每次进食时间30~40 min,进食后及时清理口腔内残留食物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半坐卧位或坐卧位20~30 min方可进行翻身、咳痰、扣背等操作。④出院日:出院前1 d或出院日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建立微信群,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扫码入群,告知出院后指导、答疑、信息反馈等内容均通过微信群实施,请患者及家属关注微信群信息,欢迎患者及家属通过微信群提问。⑤院外指导:督导患者家属每日早餐前个体目标食物等级评估、吞咽一口量状况,每餐患者进食种类和量、配置食物、容积-粘度测试结果等情况,指导患者家属以语音或文字、图片发到微信群中,供责任护士查阅、整理,指导并解答患者的问题,营养师对患者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的指导和调控。
1.3.1 吞咽功能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8]于干预前和干预6 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嘱患者取坐位,一次性吞服30 mL 温开水,根据吞服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进行评价。吞咽功能分5 级,一次性顺利喝完为1级;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为2级;能1次喝完但有呛咳为3 级;需2 次喝完且有呛咳为4 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喝完为5级。
1.3.2 吞咽障碍疗效
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9-10]于干预6 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1~2 分为无效,3~8 分为好转,≥9 分为痊愈。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患者总例数×100.00%。
1.3.3 并发症
由专人负责统计干预期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4 生活质量
采用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于干预前和干预6 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SWAL-QOL 于2000年由Mc Horney 等[11]专门为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编制,谭嘉升等[12]于2016年将其翻译成中文版并进行信效度检验,量表包含心理负担(2)、社会交往(5)、心理健康(5)、进食时间(2)、食物选择(2)、进食恐惧(4)、食欲(3)、语言交流(2)、疲劳(3)、睡眠(2)和吞咽症状(14)11个维度,共44个条目,采用1~5分Likert 5级评分,总分44~220 分,总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95[12]。
干预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n(%)]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疗效比较 [n(%)]
观察期间,观察组发生2 例SAP、1 例营养不良和1 例其他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8.00%(4/50);对照组发生5 例SAP、5 例营养不良和2 例其他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24.00%(12/5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5)。
干预前两组SWAL-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SW⁃AL-QOL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SWA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比较( ± s) 分
表3 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比较( ± s)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 n 50 50干预前97.12±17.98 97.92±16.92 0.229 0.819干预6个月177.90±25.39a 143.40±22.16a 7.238<0.001 t 18.361 11.532 P<0.001<0.00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膳食营养是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需要及首要解决的问题,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吞咽功能,使患者实现经口进食,食之有味,享受美食,减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是脑病科医护工作者的重任[13-16]。目前,《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虽然规范了吞咽障碍食物分级标准、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等内容,但仅脑病科等专科医护人员知晓,在社会层面中未得到广泛普及宣教,患者及其家属知之甚少。常规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饮食护理虽然包含食物选择、饮食配置、进食方式等方面内容,但仅限于简单的饮食指导,且未从患者需求角度考虑,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吞咽障碍与营养知识、食品分级、食品种类和数量、食品的选择和配置、进食姿势、进食量和种类、进食症状、并发症预防等饮食相关知识认知不足,需要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市场营销4C 理论是以“人”为核心,包含顾客、成本、方便、沟通4个基本要素,顾客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主要对象,企业需以顾客为导向,把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放在首位才能从中获益[17-19]。医院对患者的护理与市场营销4C 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人”为核心,将患者当成顾客,从患者需求、患者成本、患者便利出发,利用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双向沟通,向患者传递疾病相关信息,促进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欲望,从而达到疾病知识传播和促进康复的目的[20]。本研究观察组基于市场营销4C 理论构建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指导方案,以患者饮食指导需求为导向,为满足患者对吞咽障碍饮食知识的求知需要、享受患者权利的需求,利用面对面、现场指导、微信互动等医院便利条件为患者提供疾病与营养知识、食品分级、食品种类和数量、食品的选择和配置、进食姿势、进食量和种类、进食症状、并发症预防等全方位优质饮食指导服务,确保患者获得吞咽障碍饮食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参与性、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互性。结果显示,干预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WA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朱毓萍等[21]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基于市场营销4C理论构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饮食指导方案,能满足患者及家属对饮食指导需求,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