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药-量”探讨《中华医典》含丹参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2024-03-02 08:08梁绿圆曹佳蕾刘宜杭马涵悦张尔昱万和伽韩乐群余淑敏张煜欣魏炳琦谭祥汉马丙祥
中草药 2024年4期
关键词:脚气牛膝防风

梁绿圆 ,曹佳蕾 ,刘宜杭 ,马涵悦,张尔昱,万和伽,韩乐群,余淑敏,张煜欣,魏炳琦,谭祥汉 , ,马丙祥 *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99

2.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3. 河南梁济时中医药科技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4. 郑州世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5.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6.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7. 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美国 纽约 10065

丹参是唇形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用药历史悠久,至今仍是临床常用中药材之一。丹参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云:“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被列为上品。后世在此基础上对其主治功效进行拓展。南北朝《名医别录》首次提出丹参具有养血的功能,得到后世李时珍、倪朱谟、张介宾等医家的支持。清代汪昂总结为“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女科要药”。然亦有医家认为丹参虽有养血之效,但长于行血,如《医宗必读》《本经逢原》《本草便读》等都曾提及此观点。丹参功善活血化瘀,《本草正义》指出其“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可“破宿血”“疗风痹”等。此外,《日华子本草》和《滇南本草》等提及丹参具有“安神定志”之功。《中国药典》2020 年版(简称药典)总结丹参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疮疡肿痛等症。现代研究发现丹参主要含有萜类、酚酸类、内酯类、含氯类、多糖类、黄酮类、甾体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心血管保护、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1]。目前含丹参的多种中成药已成功上市,如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胶囊、复方丹参颗粒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多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即西医所称的冠心病心绞痛[2],亦可用于治疗小儿癫痫[3]、老年痴呆[4]、脂肪肝[5]、糖尿病肾病[6]等多系统疾病。丹参药用价值较高,开发前景光明,潜在经济价值高达数十亿[7]。尽管丹参一直为学界研究热点,然而仍缺少对丹参针对相关疾病的治则治法、用药配伍等的系统总结。《中华医典》电子丛书全面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 156 部,囊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成就,内容涉及中医学所有学科,是现今古籍挖掘工作的主要数据来源[8]。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中华医典》中含丹参方剂的有关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关键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其主治疾病、组方规律及用量特点进行探索分析,为未来丹参的应用拓展及开发转化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通过《中华医典》(第5 版)数据库(http://www.tcmbook. cn),以“丹参”为关键词,检索含有“丹参”的中药复方。纳入标准:(1)组方中必须含有丹参(不含临证加减);(2)古籍中处方内容、药物名称必须完整详细。排除标准:(1)组方中含有药典、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及《中华本草》中均不收录的药物;(2)方名不同而组成相同的方剂则剔除古籍出处为后期者。

1.2 数据提取

从筛选出的方剂中提取古籍名称、方剂名称、治疗病症、证型、方剂配伍、方剂剂型、用量、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数据,通过Excel 2019 建立《中华医典》中含丹参方剂数据库。所有数据经双人双重检查,以确保提取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1.3 数据规范化

以药典[9]为标准,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10]及《中药大辞典》[11]对方剂中涉及中药的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天门冬”统一为“天冬”,“桂心”统一为“肉桂”,“芎䓖”统一为“川芎”等。性味功效差异较大者,仍按不同药物记录,如“白芍”与“赤芍”。同时对中药性味归经进行统一,如古籍记载中出现“微温”“微寒”“大热”“大寒”等,则将其统归于“温”“寒”“热”等。对方剂中所涉及的疾病名称、功效名称、证候名称等进行统一规范,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为标准,并参考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与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平台进行补充完善,如“阴虚风动”“虚风内动”等统一为“阴虚动风”等。

1.4 剂量折算

历代古籍中的丹参及高频病症核心药物的剂量需换算成现代剂量单位进行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12]、《历代中药度量衡演变考论》[13]及《从中国古代大小衡制透视中医古方药物衡值的演变》[14]等文献资料为标准,唐代度量衡在医药方面一般用小制承袭汉制,换算规则为1 两=10 钱,1 钱=10 分;汉代1 两=13.8 g;晋代1 两=21.7 g;宋代1 两=41.31 g;元代1 两=41.31 g;明代至清代1 两=37.3 g;民国1 两=31.25 g。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已规范处理后的含丹参方剂数据库进行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以及用量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Apriori 算法设置前项支持度阈值≥0.1、置信度阈值≥0.8、最大前项数为3 等条件挖掘高频病症的组方配伍关系[15];运用 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对高频药物以欧式距离作为距离类型,以最长距离法作为聚类方法进行分析[16]。所有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

2 结果

2.1 含丹参方剂治疗疾病分布情况

1 196 首含有丹参的方剂主治病症共计511 种,其中频次较高的有17 种(频次≥9),其中前5 种病症依次是“中风”49 次(4.4%)、“脚气”29 次(2.6%)、“虚劳”28 次(2.5%)、“痹病”26 次(2.3%)、“腰痛”26 次(2.3%),累计频率为14.1%。对高频病症有明确记载的证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风、脚气、虚劳、弊病、腰痛所对应的主要证型分别为阴虚风动、湿热蕴结、肾阳虚、风寒湿痹、寒湿腰痛,见表1。

表1 含丹参方剂的主治病症及证型分布 (频次≥9)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ndications and syndromes of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frequency ≥ 9)

2.2 高频用药分析

1 196 首含有丹参的方剂中涵盖143 味中药。其中高频药物(频次≥150)共16 味,累计使用频次5 064 次。在16 味高频药物中,与丹参配伍最多的为当归405 次(3.75%),其次是人参356 次(3.30%)、茯苓317 次(2.94%)、甘草291 次(2.70%),见表2。

表2 含丹参方剂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次 (频次≥150)Table 2 Frequency of use of commonly used medicines in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frequency ≥ 150)

2.3 中药功效分类频次分析

《中华医典》中含丹参方剂功效分类总频次为10 786 次,使用频次最多的5 类依次是活血调经药1 501 次(13.92%)、补气药1 165 次(10.80%)、发散风寒药1 001 次(9.28%)、补血药873 次(8.09%)、利水消肿药628 次(5.82%),累计使用频率47.91%,见表3。

表3 含丹参方剂的中药功效分类使用频率Table 3 Frequency of efficacy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2.4 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

分析143 味药的性味归经。四气总频次为10 776 次,分布前3 的依次为温4 370 次(40.55%)、寒3 893 次(36.13%)、平1 995 次(18.51%);五味总频次为17 123 次,分布前3 的依次为苦5 705次(33.32%)、甘5 537 次(32.34%)、辛3 669 次(21.43%);归经总频次为10 786 次,分布前5 的依次为肝经 4 914 次(45.56%)、肺经 4 271 次(39.60%)、肾经4 131 次(38.30%)、心经4 070 次(37.73%)、脾经3 916 次(36.31%)。

2.5 高频病症的用药配伍规律分析

2.5.1 “中风”用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采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1.0,以提升支持度的方式对所得药组进行简化,网络图显示当支持度≥4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丹参-防风”,见图1。选取“中风”病症药物使用频次≥10 的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成3 类(图2),分别是C1:温里祛寒活血类(肉桂、附子、独活、牛膝、川芎、丹参、防风、当归、萆薢、五加皮、麻黄、白术、羌活、细辛);C2:补气养心安神类(远志、菖蒲、甘草、人参、茯神);C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

图1 中风病症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 1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ine association rules of stroke syndrome

图2 中风病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 2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medicines for stroke syndrome

2.5.2 “脚气”用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采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1.0,以提升支持度的方式对所得药组进行简化,网络图显示当支持度≥6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丹参-防风-桂枝-牛膝”,见图3。选取脚气病症药物使用频次≥10 的1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成3类(图4),分别是C1:散寒除湿利水类(桂枝、牛膝、独活、丹参、防风、薏苡仁、五加皮、茯苓、川芎、当归、侧子、白术、细辛);C2:补气散寒类(石斛、秦艽);C3:(附子)。

图3 脚气病症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 3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ine association rules of beriberi syndrome

图4 脚气病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 4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medicines for beriberi syndrome

2.5.3 “虚劳”用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采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1.0,以提升支持度的方式对所得药组进行简化,网络图显示当支持度≥5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丹参-甘草-熟地黄-人参”,见图5。选取虚劳病症药物使用频次≥5的10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成3 类(图6),分别是C1:散寒活血调经类(肉桂、防风、牛膝);C2:活血补气补阴类(丹参、甘草、人参、麦冬);C3:补血活血止痛类(熟地黄、川芎、当归)。

图5 虚劳病症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 5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ine association rules of consumptive diseases

图6 虚劳病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 6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drugs for consumptive diseases

2.5.4 “痹病”用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采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1.0,以提升支持度的方式对所得药组进行简化,网络图显示当支持度≥6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丹参-牛膝-肉桂”,见图7。选取痹病病症药物使用频次≥5 的7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成3 类(图8),分别是C1:散寒活血调经类(丹参、肉桂、防风、牛膝);C2:活血补血止痛类(当归、川芎);C3:温里类(附子)。

图7 痹病病症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 7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ine association rules of bi-diseases

图8 痹病病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 8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medicines for bidiseases

2.5.5 “腰痛”用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 采用Apriori 算法,设置最低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3,提升度≥1.0,以提升支持度的方式对所得药组进行简化,网络图显示当支持度≥60%时,展现出核心药物组合“丹参-牛膝-肉桂”,见图9。选取腰痛病症药物使用频次≥5 的7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成3 类(图10),分别是C1:活血调经、发散风寒类(丹参、牛膝、肉桂、当归、防风);C2:活血止痛类(川芎);C3:补阳类(杜仲)。

图9 腰痛病症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Fig. 9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ine association rules of lower back pain

图10 腰痛病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Fig. 10 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medicines for lower back pain

2.5.6 高频病症剂型分析 49 首中风病症中药方剂中均记载剂型,其中汤剂15 首(30.61%)、散剂15 首(30.61%)、丸剂11 首(22.45%)、酒剂5 首(10.20%)、膏剂1 首(2.04%)、粉剂2 首(4.08%);29 首脚气病症中药方剂中均记载剂型,其中汤剂13首(41.94%)、散剂2 首(6.45%)、丸剂2 首(6.45%)、酒剂10 首(32.26%)、膏剂2 首(6.45%);26 首腰痛病症中药方剂中有26 首记录了剂型,其中汤剂7首(26.92%)、散剂4 首(15.38%)、丸剂6 首(23.08%)、酒剂8 首(30.77%)、饮剂1 首(3.85%);26 首痹病病症中药方剂中均记载剂型,其中汤剂4首(15.38%)、散剂6 首(23.80%)、丸剂7 首(26.92%)、酒剂9 首(34.62%);28 首虚劳病症中药方剂中均记载剂型,其中汤剂3 首(10.71%)、散剂12 首(42.86%)、丸剂9 首(32.14%)、酒剂4 首(14.29%)。

2.6 丹参与核心药物剂量分析

2.6.1 丹参总体用量分析 1 196首方剂中共有263首详细记录组方中丹参的用量,将263 首方剂中的丹参剂量统一换算为现代剂量单位,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按照朝代进行分类,得出丹参在不同朝代的用量数据,见表4。数据显示,历代古籍中丹参的最小剂量为0.37 g,最大剂量为596.8 g。根据四分位间距计算,丹参总体的剂量范围为1.14~111.9 g。根据历代丹参剂量均值计算,平均剂量范围为5.36~66.94 g,相差61.58 g;丹参常用剂量范围为1.14~41.31 g。结果显示,宋代、明代使用丹参用药频率较高,其次为清代,而晋代和元代以丹参用药较少。历代丹参使用剂量相差较大,极大值(596.8 g)与极小值(0.37 g)相差596.43 g,均出现在明代。综合以上分析,丹参的常用剂量集中在37.3~41.31g。

表4 历代丹参方剂剂量的统计Table 4 Statistics on dosage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 prescriptions in past dynasties

2.6.2 高频病症核心药物剂量分析 1 196 首含丹参的方剂中共有191 首方剂记录了高频病症中丹参的剂量。利用Excel 的统计分析功能,整理归纳所收集到的处方中丹参的用量。将丹参剂量从小到大排序后,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发现个别数据过大或过小,此时“平均数”无法代表整体数据情况,而“众数”或“中位数”受极值影响较小。所以,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择众数或中位数作为丹参的“平均剂量”。对5 种高频病症中丹参剂量分析显示,治疗痹病的常用剂量为37.30 g,治疗中风、虚劳、腰痛常用剂量为41.31 g,治疗脚气的常用剂量为123.93 g。历代治疗脚气病症方剂中的丹参剂量偏大,因此平均数和众数均明显高于其他高频病症,见表5。由高频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可知,防风在中风、脚气病症的高频药物组合中,熟地黄在虚劳病症的高频药物组合中,肉桂在痹病病症的高频药物组合中,牛膝在腰痛病症的高频药物组合中。将防风、熟地黄、肉桂、牛膝在含丹参的方剂中的剂量进行统计整理:中风病症防风的平均剂量为42.54 g,脚气病症防风的平均剂量为83.66 g,虚劳病症熟地黄的平均剂量为61.12 g,痹病病症肉桂的平均剂量为42.72 g,腰痛病症牛膝的平均剂量为52.39 g。

表5 高频病症中丹参剂量统计Table 5 Statistics on dosage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 prescriptions for high frequency syndrome

表6 高频病症核心药物剂量统计Table 6 Statistics of dosage of core drugs for high frequency syndrome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丹参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活血祛瘀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等脑系病证,“虚劳”等气血津液病证,“脚气、痹病、腰痛”等肢体经络病证,“咳嗽、咯血”等肺系病证,“水肿、遗精”等肾系病证。在药物配伍上,丹参常与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配伍,药性以温、寒、平等为主,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经、肺经、肾经、心经、脾经为主。经统计,中风、脚气、虚劳、痹病、腰痛为丹参高频病症。关于丹参的剂量,现代临床丹参剂量与历代古籍中所记载的剂量存在较大差异。药典建议丹参用量为10~15 g,然而经统计发现古代医家丹参用量达0.37~596.8 g,常用剂量为37.3~41.31 g。治疗“中风”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防风”,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常用剂型为汤剂与散剂;治疗“脚气”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防风-桂枝-牛膝”,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常用剂型多为汤剂;治疗“虚劳”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甘草-熟地黄-人参”,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常用剂型多为酒剂;治疗“痹病”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牛膝-肉桂”,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常用剂型多为散剂;治疗“腰痛”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牛膝-肉桂”,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常用剂型多为酒剂。

根据不同疾病的证型特点,丹参在不同疾病中具有不同的使用特点。“中风”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半身不遂候》云:“中风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肝肾阴亏,肝阳上扰,阳亢化风,阳盛则热,痰瘀互结,气血逆乱,风中经络,扰乱心神,则形成阴虚风动型“中风”,治法以潜阳熄风、滋阴活血[17]。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化通中经络之血瘀,本草学考证发现丹参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潜在功效[18],在中风病症的治疗中使用频率较高[19]。现代中成药丹参多酚酸、复方丹参片等对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疗效明显[20-22]。中风病症中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但丹参味苦、微寒,在中风病症治疗中剂量不宜过多。在治疗中风时,丹参常与防风配伍。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为“治风去湿之仙药”。《日华子本草》载防风“治三十六般风”。防风善散外风、平内风[23],既能外散风邪、祛除外风,又能载药上行,直达脑府,以祛内风。与丹参相配伍,既能活血化瘀以祛内风,又能解表散邪以散外风[24]。治疗中风时,防风常用剂量为42.54 g。

《圣济总录》载:“或髀腿顽痹;或缓纵不遂;或肿或不肿;或百节挛急,凡是之类,皆脚气候也”。脚气是以两胫无力、麻木、肿胀、疼痛为典型表现的内科疾病,亦称脚弱,治宜祛风解毒、利水除湿、疏导通利、补益气血[25-27]。《普济方》数据库中大量含丹参复方常用于治疗湿邪所致脚气,揭示丹参具有潜在祛风除湿的作用[18]。丹参活血补血,与脚气培养气血的治则相符[25],以治脚气。丹参兼凉血清热之效,因而可治疗湿热蕴结脚气。经统计治疗脚气常用剂量达123.93 g,最高剂量可高达330.5 g。《备急千金要方》(唐)所载“野葛膏”、《外台秘要》(唐)所载“侧子酒方”、《太平圣惠方》(宋)所载“松节酒方”等均可治疗脚气,其中丹参用量均为3两,换算后分别为127.5 g 或123.93 g,与统计数据相符。在“侧子酒方”(《奇效良方》)、“石斛酒方”(《千金翼方》)等治疗脚气的方剂中丹参用量甚至高达6 两。治疗脚气,剂型多为汤剂、酒剂,部分会采用膏剂。汤剂、酒剂与膏剂为中医传统的大方,整体组方药量偏大,因而在这些方剂中丹参用量较大。防风在脚气病中使用频率较高[28-29],防风搭配丹参活血祛风、除湿止痉,以治疗脚气。经统计发现,与丹参配伍时,防风常用剂量为83.66 g。

《临证指南医案》言:“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虚劳是以五脏虚证为核心症状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其病机在于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虚劳不离五脏,又不外乎气血阴阳。“虚者补之”是虚劳治疗的总则。丹参活血补血,常搭配养血补血、益气滋阴类药物以治疗虚劳[30]。熟地黄滋阴补血,为“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现代研究也发现熟地黄能通过调节血虚证大鼠脾脏能量代谢、外周血生成以及氧化损伤等发挥运脾生血的作用[31]。熟地黄常用于虚劳病的治疗[32]。丹参活血通经,熟地黄滋阴补血,两者相伍,以治疗虚劳疾病。在治疗虚劳疾病时,丹参剂量为41.31 g,熟地黄剂量为61.12 g。

痹病乃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的病症,现代疾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纳入此范畴进行论治。《素问·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均可致痹。痹病难与血瘀分开而论。《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载:“痹者……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载:“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清代王清任明确指出“痹症有瘀血”论。现代研究也证实痹病与血管内皮细胞障碍[33]、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34]、血小板活性等有密切关系[35]。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可治疗痹病。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不仅能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减少血小板凝聚、活血化瘀[36],而且能减轻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畸形等[37]。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改善关节内微循环障碍,抑制炎症坏死,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38-39]。治疗痹病的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肉桂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肉桂“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肉桂有效成分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40-42],发挥治痹病功效[43]。丹参活血化瘀,肉桂温里散寒,两者相配,以缓解痹病。药典中肉桂的建议用量为1~5 g。经统计,肉桂常用剂量为42.72 g,远超建议剂量。加大肉桂剂量,以散寒除湿。

寒湿腰痛是因感受寒湿邪气导致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血证论》载:“凡是疼痛,皆瘀血凝之故也。”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腰痛的治则。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可增加脊髓背角内B 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Caspase-3)表达水平以及降低B 淋巴细胞瘤-2 相关X 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水平,发挥镇痛作用[44]。临床研究发现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中医传统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有显著疗效[45-46]。经考证,丹参具有“壮骨”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复方丹参制剂可通过增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等水平,发挥壮骨作用[47]。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研究发现,丹参与牛膝相配善治腰痛。丹参味苦、归心、肝经,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牛膝味苦、归肝、肾经,通利关节、引血下行,以治疗腰痛。丹参-牛膝药对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骨质增生[48]。配伍时,牛膝的常用剂量为52.39 g,远超药典所建议的5~12 g。

研究结果也发现,历代丹参临床应用剂型广泛,包括汤剂、散剂、丸剂、酒剂、膏剂、粉剂、饮剂等多种剂型。治疗中风、虚劳时,多以散剂入药;治疗腰痛、痹病时,多以酒剂入药;治疗脚气时,多以汤剂入药。散剂源于先秦,发于汉唐,兴于宋金元,于明清走向衰落,作为中药特色方剂仍沿用至今[49]。翟惠奇等[50]认为散剂以汗法、消法立法,善治中风、虚劳等多种慢性疾病。现行中药散剂面临多种质量问题,制约其临床使用[51]。煮散剂是将药物制成细粉或粗粉,与水同煎、去渣即服的药剂形式,与汤剂形式相似但药量较轻[50]。蒲辅周认为煮散剂如“轻舟速行”,药简效廉,对于慢性病“调其所偏,补其不足”[52-53]。因而现代治疗中风、虚劳等慢性疾病时,临床丹参剂型可采用煮散剂,以推广其临床应用[54]。酒剂是以蒸馏酒浸提有效成分的液体剂型[55],应用历史悠久。酒性温发散,具有温通血脉、振奋阳气、祛风散寒等作用。酒剂常用于痹病、腰痛等寒湿之邪闭阻经络之疾病[56-57],现代研究也发现少量至适量酒精能减缓骨关节侵蚀和破坏、增强镇痛作用、降低风湿病治疗风险[58]。丹参以酒剂入药,借酒辛散走串之性以增强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脚气常以汤剂用药,借汤剂温性以祛风除湿,酒剂也是脚气常用剂型,根据临床特点,可灵活使用。

本研究从“病-药-量”角度,基于《中华医典》数据库,探索挖掘丹参治疗不同疾病的常用剂量、常用剂型及配伍规律。提示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本研究为丹参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立论依据,对丹参相关新药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脚气牛膝防风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脚干、脚裂竟然是患了脚气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如何缓解脚气
大楼的防风攻略
初春 脚气患者别错过治疗时机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
如何祛除脚气顽疾烦恼?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