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024-03-02 16:14李国贵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史传秦师项王

李国贵

入乎其内

史传文既体现了史学讲求真实的特征,注重以史为鉴,又采用文学手段,对历史进行故事化叙述。读史传文,既要将其作为史学来读,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又要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来认识历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一、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是博大的、丰富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时代局限性。

1.读历史,了解思想观念根源。

对于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疏浚源头。如先秦时期,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士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正体现了当时的“士人精神”。

2.察情感,知晓作者褒贬倾向。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借口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挑起战争,“晋侯、秦伯围郑”,一个“围”字,隐含贬义:晋国太霸道了,晋国挑起战事的真正原因是想扩张领土、称霸中原。

3.鉴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对于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如“忠诚”这一思想观念从古延续至今,烛之武智退秦师,是忠于君主、忠于国家,而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

二、全面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认识历史人物。

(1)看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史传文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体现了烛之武不得重用的委屈和牢骚。而烛之武夜缒而出,足见其“勇”;凭一番言辞,让秦伯改变主意,又足见其“智”。

(2)看影响,凸显人物精神。

烛之武在解除郑国危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国难面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永载史册。张良在鸿门宴中帮助刘邦化险为夷,可见他是一个胸有韬略、赤胆忠心的谋士。

(3)看对比,洞察人物本性。

项羽和刘邦同样处于领导地位,但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信,不善用人,坐失良机;刘邦善于用人,思虑周全,圆滑世故,城府极深。

2.认识历史事件。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事件过程。

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梳理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观察情节的波澜起伏。如《鸿门宴》的故事情节:①无伤告密→②项伯夜访→③沛公谢罪→④范增示意→⑤项庄舞剑→⑥樊哙闯帐→⑦沛公逃席→⑧无伤被诛。从沛公刘邦的危险情况看,①起,②③伏,④⑤起,⑥伏,⑦起,⑧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仅扣人心悬,也是人物斗争复杂多变的体现。

(2)探究关键原因,揭示事件意义。

探究一些关键之处,追溯原因,有助于发掘人物品性,揭示事件意义。楚汉之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高祖。其实,鸿门宴已经预示了这个结局。鸿门宴暴露了项羽的自负及其统治集团的松散,显示出刘邦的精明及其统治集团的团结。

出乎其外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赏析

选文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主要情节包括直夜溃围、陷入大泽、决意快战。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司马迁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根源,既有他本身的性格因素,也有他为政不仁的思想因素。项羽两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田父之所以骗项羽,把他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是项羽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司马迁的历史叙述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观念。这正如孟子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此可见儒家的仁政思想在史传文写作中的影响。

拓展训练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有删节)

1.这篇史传文体现了儒家的哪些思想?

答:

2.学了这篇史传文,你懂得了哪些道理?

答:

3.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4.庄公和共叔段两兄弟本是骨肉亲情却兵戎相向,有哪些原因?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史传秦师项王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捞:有个小白律师温暖了凉薄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