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韩有理,蔡川川,王传真,沈 亮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是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专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时代高教40 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等系列文件的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2019-2021 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见图1),计划分三年实施,经过高校申报、教指委推荐等程序,确定建设点名单,同时根据前期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统筹[1,2]。
图1 一流本科专业分年度立项数
据统计,全国有54 所高校开设采矿专业,22 所开设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拥有矿业工程学科的高校中,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18 所,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28 所,入选建设的高校有5 所,分别为南京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另外,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21 所高校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安徽理工大学创建于1945 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着力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校目前有43 个一流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20 个,省级23 个,包括矿物加工工程、机械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见图2)。
图2 安徽理工大学一流本科专业申报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地矿类专业有着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获批的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共有13 个地矿类专业,占总数的30%(见图3),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 地矿类一流专业与其他一流专业数量对比图
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从师资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与外部评价、专业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专业建设[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聚焦学校本科教育,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投入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使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向本科人才培养配置,通过系统配套的措施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高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德才兼修,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质健康教育、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化思政工作,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打造一批思政教育示范课堂,选出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实施“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严格教师授课准入,严格进人标准,保证教师质量。新入职的教师须参加“三助一辅”、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四个培养”全覆盖,并通过校教学督导组组织试讲、信息化教学能力“双考核”,且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方可担任主讲教师。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功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实施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培养等五大提升计划,开展系列项目培训,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促进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全面提高。
落实教授授课制度,严格执行“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凡受聘为高级职称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应为全日制本科生独立讲授一门课程。
完善职称评聘办法,设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等教师岗位,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对于完成教学工作量,且连续3 年学生评教平均成绩和当年督导组听课成绩之和位于当年申报高级职称人员前15%者,职称评聘给予等额推荐。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教学督导和同行评价侧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研究能力,领导评价侧重评价教学素质、敬业精神、课程建设,学生评价侧重学习获得,完善学生评教办法,提高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要有清晰的学习产出界定和持续改进措施。坚持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突出课程改革要素、内容更新与方法创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贯通本-硕(博)优秀人才培养,统筹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学分要求。推进主辅修人才培养,扩增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组或选修课程,构建跨学科兼修培养模式。
革新课程考核方式,加快试题库和试卷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渡到注重考核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出勤情况、随堂测验、课堂讨论、期中考核、课程作业、读书报告等方式加强过程考核。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平时成绩比重,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丰富教育教学形态,采用“超星尔雅”“超星泛雅”“智慧树”等本科教育云平台,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推进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综合素质拓展、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引导学生投身公益劳动、文化艺术活动、审美能力培育、文明素质养成等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依托省部级及以上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遴选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和企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推动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建设实践育人平台,推进校内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及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提升校内创客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作,确保每个本科专业建设五个以上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保障实践育人[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明确任课教师是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实现所有教师教学督导全覆盖;完善评教体系,优化评教指标,强化成果导向。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加强日常教学巡查、教学督导、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监控等,整改薄弱环节,解决共性问题。制定实施“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办法”,将教学档案质量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规范教学数据采集,动态更新本科教育数据库。
加强就业质量评价反馈,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质量监测与评价”等调查,根据评价反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形成闭环的质量监督体系[5]。
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选煤专业)成立于1952 年,2022 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煤炭洗选加工为主体,围绕复杂难选矿物洗选加工,融合矿物加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形成了“煤炭清洁加工+智能分选”交叉融合专业特色。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学分制”“选课制”相结合的“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面宽,适应社会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对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和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建设目标,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保障体系、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和专业综合改革等一流本科专业核心指标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点,起到专业改革的示范作用,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行业知名专业[6]。
通过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特聘、高水平博士的引进力度,利用内部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兼职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高度重视教师成长性评价,探索人才长周期评价,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领路人”等要求加强教师考核,借助校“三青两带”“三种经历”“三进政策”、双带头人培养等人才政策和学科团队建设办法,产教融合,定期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发挥省级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名师、一流教学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7]。
1.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围绕学校“双一流”创建目标,根据专业发展基础,专业教师的教育和研究背景,依托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平台,推动高水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开展,凝练专业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相应的学科团队;依托海外校友资源,申报海外优青、海外长江讲席,力争吸引和柔性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博士。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依托国家、省级和学校等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国际交流平台、涉外校友企业、留学归国教师资源,培养国际化教学师资,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加强线上国际交流;加快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人才为基础,通过建设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外国专家课程,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重点提升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开展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推动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实习,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学识的国际化人才。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推动师德建设常态长效。完善师德师风培训体系,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引导教师更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开办师德师风和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单独开展师德年度考核,强化师德师风监督。开展教师节宣誓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利用学校官网、官微、展板等多方位宣传学校师德先进事迹,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1.提升基层教学管理水平
构建形成“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开展“双基”标准化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新进人员“三助一辅”计划;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双带头人”培养,形成头雁效应并持续发力;规范教研室活动制度,组织并实施教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和政策;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监督作用,建立信息反馈体系,形成持续改进循环机制;强化课程思政和教师培养,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2.高质量执行基层教学任务
根据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制定好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紧紧围绕矿物加工专业发展前沿和行业需要,优化现有课程设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凝练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鼓励专业课教师编制适合的专业课教材;强化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严把学生毕业关,全面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
1.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课程项目和课程质量为双引擎,加快构建具有矿物加工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教学为载体,通过混合式教学,在MOOC、智慧课堂、创客实验室等平台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加快推进具有矿物加工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双语课程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实现工程实践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企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
2.建立教学质量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督导专家组作用,建立督导专家、领导干部、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八查四听三会三报告两评两联系”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开展教学过程监督检查和反馈,采取评聘职称“教学一票否决制”;将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作为督促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形成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模式;建立持续改进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确保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课程质量等环节能不断持续改进[8]。
3.持续深化专业教学综合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见图4),专业紧密围绕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完善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综合改革[9]。
图4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三全育人”体系
4.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
通过专业定期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安徽信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等对本专业的外部评价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吻合度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高。
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深化,充分凸显了我国对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视。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根基,更是必经之路。安徽理工大学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路径来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发展的需要,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内容、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多角度提出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形成“三全育人”体系,争取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行业知名专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