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教好孩子,先活好自己

2024-03-01 02:29樊登
现代妇女 2024年1期
关键词:弹琴梁启超道理

樊登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人生中除了健康、事业之外,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教育孩子了。这不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十分关注,还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的作者认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在网络视频上,完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静面实验”。这个关于宝宝社交需求的实验,让人感触颇多。

在视频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她的宝宝放在一个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宝宝互动嬉戏。过了一会儿,妈妈突然背对宝宝,几秒钟后,当她再次转过身面对宝宝时,她的面部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宝宝茫然地打量着妈妈,接着又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朝着妈妈挥舞小手,试图引起妈妈的回应,但妈妈仍旧面无表情。尝试了几次后,妈妈的表情都没有变化,宝宝开始变得沮丧,仅仅3分钟后,宝宝便情绪崩溃,大哭起来。

这时,妈妈又恢复了之前温柔慈爱的表情,开始逗弄宝宝,宝宝又慢慢变得高兴起来。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想象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也涉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法,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等。比如,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曾问孟子:“都说从古到今,君子不会直接教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意思是说,这些人并不是不教自己的孩子,只是情势上行不通。因为在教自己的孩子时,教的都是正道。如果用这些正确的道理教育孩子后,发现没有效果,那么父亲就会发怒。一发怒,就会伤害父子间的感情,让家庭失了和气。父子间感情不好,家庭不够和睦,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这样的教育就失去意义了。

孟子的这一观点在今天也仍然很有道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样的感受:自己在家教不好孩子,孩子不听话。但同样的话,老师说给孩子听,孩子就愿意听。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父母教孩子的那些道理,有一些自己也做不到,比如不能玩游戏、不能拖拉、不能说脏话等,他们自己可能会在家里玩游戏,自己做事也会拖拉,也会忍不住说脏话。这时,孩子就会不服气:凭什么大人能这样做,我就不能呢?即“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意思是说,你要我做这做那,你自己却没有做到呀!于是,之前的教育就失效了。

老师教孩子的那些道理,跟父母教的没有太大区别,但孩子之所以更愿意听老师说的,是因为老师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来的都是正能量,老师说给孩子听后,自己也会做到。当然,老师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只不过在孩子面前,他们会把这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掩藏起来,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古人早已深谙此道,所以他们才会“易子而教之”,互相交换着教育孩子,你的孩子我教,我的孩子你教。这样一来,孩子所接触的都是老师善的一面,学的也都是善的道理。

与此同时,孟子还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即父子之间不要相互求全责备,要求太多,否则就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幸。

我认为孟子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我们反思一下,现在有多少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在互相“责善”?我就经常听有些家长说,他想让孩子弹琴,别的事都可以不在意,但弹琴必须要坚持,还要弹好,如果孩子不能坚持,他就会狠狠地惩罚他。可是,孩子真的喜欢弹琴吗?即使弹好了,就一定会靠这个生存吗?未来一旦人们发明出一种自动弹琴的东西,他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因此而失去生存的技能?

这就是一种求全责备,孩子不但没有从中得到快乐,还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得不偿失。

那么,我们是不是完全不能够教自己的孩子呢?

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可以教的,但有个前提,就是你自己一定要先成为一个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人。你希望孩子什么样,自己首先就要做个怎样的人,这时孩子才会觉得你是坦荡的、真诚的,与你相处也会更加舒适,学你的样子也会更加自然。

我们都知道梁启超教子成功,一生养育了9个子女,个个都颇有成就。

梁启超很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当他不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写信时,也会表现得非常坦诚。比如,他会在信中反复强调一点,就是自己对孩子们发自肺腑、纯真自然的爱。他会对孩子们说:“你们须知,你们的爹爹是最富有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强烈。”而且,对于孩子们的个人选择非常尊重,从来都是只给建议,绝不强求。也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爱他。

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梁启超本人也是身正以为范,学高以为师,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才真正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梁启超这样的,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在抱怨着、指责着、拖沓着,却要求孩子不能抱怨、不能指责、不能拖沓。你自己连榜样都没做好,还怎么要求孩子做好呢?

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本书,叫作《人生只有一件事》,是台湾的金惟纯先生写的。金先生在这本书里面说:“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活好。你活好了,别人就会喜欢你,愿意跟你在一起,还想要成为你的样子。”同样,你活好了,孩子也愿意跟你在一起,感觉跟你在一起很快乐,并且想成为你的样子。这个时候,你根本什么都不用教,孩子自然就会照着你的样子去做了。这比你每天对着孩子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或大吼大叫更有实际效果。

所以,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就是不要对孩子要求太多,跟孩子搞好关系,同时努力活好自己,给孩子做好示范。只有你活好了,心中有热爱,眼里有光芒,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你的积极影响,并照着你的样子去生活,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离萧天摘自中信出版集团《人生的底气》一书)(责任编辑 张宇昕)

猜你喜欢
弹琴梁启超道理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会弹琴的沙丘
道理
用腿弹琴的孩子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弹琴
教爸爸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