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萍 郑宗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中医康复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是指在人体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使患者表现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1]。保守治疗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1]指出非手术治疗应作为不伴有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临床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为80%~90%。而相关研究提示穴位贴敷、中药热熨、中药熏蒸、经穴推拿等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均有良好效果[2]。本文以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针对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8.27±9.86)岁;病程2~16个月,平均病程(7.64±1.24)个月;病变部位:L3~416例、L4~528例、L5~S116例。试验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55±9.32)岁;病程2~16个月,平均病程(7.59±1.33)个月;病变部位:L3~418例、L4~525例、L5~S1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此前均无穴位贴敷、中医康复治疗史;(3)本次研究前30d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治疗史。排除标准:(1)伴严重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疾病、椎管狭窄疾病患者;(2)伴精神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脊柱炎症病变患者;(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如生活习惯引导、心理情绪引导、常规功能锻炼、常规身心训练等措施,患者日常生活中行佩戴弹性腰围、使用中等硬度床垫等保护措施。试验组同时行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1)穴位贴敷:取生松香200g、酒大黄50g、生草乌30g、生南星30g、蜂蜡20g、秦艽15g、延胡索15g、伸筋草15g、杜仲12g、生没药12g、香附12g、红花12g、细辛10g、丹参10g、透骨草10g、地龙10g、木瓜10g、当归10g、五灵脂10g、川芎10g、薄荷冰3g、蓖麻油15ml。上述药材以巴布膏制作方式制成敷贴,要求患者于治疗床上行俯卧位,取其左右肾俞、腰阳关、承山、阳陵泉、阿是穴等穴位行贴敷治疗,每贴治疗12h,1次/d,持续5d为1个疗程,持续1个疗程后暂停2d,持续4个疗程。(2)中医康复护理:①中医情志护理:首先结合患者各项症状为其分析和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症表现、病发原因、治护措施以及预后目标,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已经治愈的病例榜样帮助患者树立治护目标和信心;而后积极了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不适影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医情志理论中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情志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对上述情志导致的不利后果进行全面宣教,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生活照料与情绪鼓励的同时,引导患者始终保持良好、均衡的情志状态,避免大喜大悲、大惊大怒等不良情志的出现;最后通过引导患者情志均衡状态,鼓励患者将情志应用于护理干预措施中,始终以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情志完成各项干预措施,尊重患者情志变化的同时采用呼吸、运动、休息、音乐等多项措施转移其中过强的情志,帮助患者舒畅气机并颐养心神。②循经推拿护理:要求患者于治疗床上持仰卧位,医生以食指、拇指对患者解溪、太溪行点按治疗,各穴持续1min,对足三里行点压治疗,对股四头肌联合腱行提拉治疗,对冲门行掌压治疗,共持续30min;而后要求患者持侧卧位,对患者环跳行肘压治疗,对患者臀大肌有结节和痉挛症状的位置行弹拨治疗,注意力度要以轻为先、以重为后,确保患者耐受;最后要求患者持俯卧位,对患者承山、委中行指压治疗,对委中穴结节及骶骨结节行弹拨治疗,对患者臀部、腰骶部、下肢肌肉行掌按法与滚法联合推拿,引导患者推拿结束后身体呈放松状态。循经推拿护理1次/d,持续6d为1个疗程,持续1个疗程后暂停1d,持续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干预效果:于患者总疗程结束后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痊愈: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消失,可久立久行且腰部过伸实验结果为阴性,直腿抬高≥70°,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状态;显效: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消失,但行重体力或长时间劳动工作时有不适症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好转:患者腰腿疼痛等症状减轻,但过度活动时有轻微疼痛症状;无效:患者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4]。干预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腰椎功能: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对其腰椎功能行评价,评价工具为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评分涉及主观症状(0~9分)、临床体征(0~6分)、日常活动受限(0~14分)3个维度,总分0~29分的情况下得分越高反映患者腰椎功能越好[5]。(3)功能障碍: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对其腰椎功能障碍行评价,评价工具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ODI指数分疼痛程度、生活自理等10个方面,各问题评分由正常到最差为0~5分,总分50分的情况下得分越低反映患者功能障碍越轻[6]。(4)疼痛程度:于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对其疼痛程度行评价,评价工具为数字分级法(NRS)评分,NRS评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由无至剧烈疼痛评0~10分,得分越高反映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7]。
2.1 干预效果 试验组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3,P=0.012<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n(%)]
2.2 腰椎功能 干预后,试验组的JOA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维度评分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程度 干预后,试验组的ODI指数、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8]中指出:中国范围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疗、康复过程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研究总结发现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针刀治疗等多种非手术方案单独或综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有确切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9]。其中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特色技术之一,是一种将药物研磨呈粉末后置入酒精、姜汁等调配形成药膏或敷贴,贴于患者特定穴位上以便于透皮吸收的治疗方案,该技术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通过特定穴位的敷贴刺激人体经气集中点,达到调节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多重功效,对最大化发挥药物疗效有积极作用[10];中医康复护理则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为基础,综合利用多种中医特色技术使患者身体与精神尽早恢复至健康状态的一种综合康复技术。本文将穴位贴敷与中医康复护理联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干预进程中并对其干预效果行分组比较。
本研究中穴位贴敷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首先将生松香、酒大黄、生草乌、生南星、香附、红花、细辛等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并制成药膏敷贴,有疏经通络、祛风除湿、生肌止痛、活血祛瘀等多种功效;其次,承山、腰阳关等穴位均位于背腰部和下肢,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发原因、症状形成等有密切关系,对上述穴位行穴位贴敷可有效达到补肾强气、强腰利水等功效。临床研究显示:以上述药物和穴位选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患者有良好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11]。本文中,干预后试验组JOA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维度评分与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本文中中医康复护理选用了中医情志护理、循经推拿护理两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其中中医情志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自身情志对病情的影响,进而以均衡积极的情志完成各项治护措施;循经推拿护理通过对患者特定穴位的推拿按摩,在发挥疏通经络等作用的同时积极缓解患者临床疼痛症状,以推拿恢复患者局部血流动力学,促使穴位贴敷药物能更快地沿经络通行患者全身,有效发挥各种治疗功效。相关研究证实:中医情志护理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康复期恐动症,提高患者康复训练完成度和准确度[12];循经取穴推拿法能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炎症因子水平,缓解下肢疼痛。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有效率、干预后ODI指数及N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研究证实:中医康复护理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13]。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存在研究规模较小、未能随访观察的局限性,后续应当扩大研究规模并进行长期随访,以便观察穴位贴敷与中医康复护理联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与中医康复护理联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对改善其腰椎功能、减轻患者功能障碍及疼痛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