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周晗昱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1 小儿内二科 2 儿童康复科 463000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持续超过2个月的腹泻,其为儿科常见病,长期腹泻会极大影响患儿肠道吸收营养物质能力,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在积极止泻治疗基础上结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Ahmadi延续性护理模式是Ahmadi提出的一种家庭延续性护理方案,其通过定向阶段、敏感阶段、控制阶段、评估阶段4个部分,旨在通过不同时间点为患者建立一个持续的护理环境[2]。既往文献[3-4]报道,该护理模式在多种疾病的应用中效果理想,但其在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中的应用鲜见报道。基于此,本文以在我院就诊的90例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及其家属为观察对象,探讨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及其家属(每例患儿1名,父亲/母亲)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儿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3.11±0.55)岁;病程2~5个月,平均病程(3.68±0.37)个月;患儿家属:父亲10名,母亲35名;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6.35±2.52)岁。观察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3.15±0.52)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75±0.42)个月;患儿家属:父亲12名,母亲33名;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48±2.49)岁。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5]中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病程≥2个月,腹泻频率≥3次/d;(2)符合营养不良临床诊断标准,体重低于同龄儿童体重的15%以上,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8mm[6];(3)年龄≤6岁;(4)患儿家属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且具有合适的联系方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伴有呼吸系统感染或全身性感染;(3)伴有严重脱水;(4)恶性肿瘤;(5)精神障碍;(6)过敏性体质;(7)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8)患儿家属拒不配合治疗。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院内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皮肤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温馨舒适等;院外护理以定期电话通知患儿复诊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高年资儿内科(副)主任医师、1名营养师、5名儿内科护士,护士长任小组组长。干预实施前由护士长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包括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相关护理知识及Ahmadi延续性护理内容、优势、实施方法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制定护理方案。详细查阅Ahmadi延续性护理、慢性腹泻护理、营养不良护理相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方案初稿,将初稿交由儿科、消化内科、护理学、营养学专家审核、修订以形成护理方案终稿。(3)护理干预实施。①定向阶段:明确护理方向,其贯穿于患儿整个住院期间。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以温柔、和蔼的语气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建立病例档案,并了解患儿家属期望,与患儿家属一同制定护理目标;入院第2天,使用健康宣教手册、视频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儿家属了解疾病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健康宣教完成后,鼓励患儿家属提出其疑惑、不理解的地方,护理人员予以耐心解答。②敏感阶段:确定并实施护理内容与方法,调整患儿家属思维意识及行为能力,其贯穿院内外整个护理阶段。具体如下:a.饮食指导(腹泻期间):<1岁的患儿可暂时使用去乳糖奶粉代替母乳进行喂养,每4h喂养1次,并根据患儿腹泻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母乳喂养量;对可进食流食的1~3岁患儿,给予米汤、玉米粥等食物代替乳制品;3岁以上患儿则以米粥、蔬菜汤等半流质食物为主,应以少食多餐为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益生菌的食物。b.腹部按摩:患儿进食1h后由护理人员进行腹部按摩,按摩开始前,护理人员使用温水清洁双手,并使用婴儿润肤油涂抹双手,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由内向外均匀用力,最后以手掌振动腹壁,每次按摩共持续5~10min。c.营养支持: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科学喂养,患儿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为宜,并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在获得色香味俱全食物的基础上尽量保留营养物质;告知患儿家属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并与其家属一同纠正患儿不良饮食习惯;鼓励患儿家属多与患儿一同玩耍,通过适当运动增强患儿食欲。d.并发症预防:腹泻期间应密切关注患儿臀部、会阴部皮肤变化,告知患儿家属使用吸水性好、透气性强的尿布,患儿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以减少皮炎发生;患儿使用的餐具应定期消毒、更换,以减少肠道感染再发风险;营养不良患儿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应加强对其口腔健康的观察,少食坚硬、刺激性强的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口腔黏膜修复药物。③控制阶段:进一步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水平及护理自觉性,其贯穿患儿出院后。出院前获取患儿家属电话、微信,并将患儿家属拉入病友群,每周与患儿家属进行1次微信视频通话,了解患儿康复状况及家属在家庭护理中遇到的困难,对家属实施较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及表扬,与患儿家属沟通解决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供针对性指导方案;鼓励病友群中的患儿家属相互沟通、交流、分享自身护理经验,以便患儿家属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照护技能水平。④评估阶段:了解护理实施效果,完善护理方案,其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定期与患儿家属沟通,评估护理干预效果,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及时调整护理目标,改进护理措施。两组对象均干预至后出院后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患儿家属照顾能力:使用Lee等[7]修订的中文版家属照顾能力量表进行(FCTI)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条目,从不困难计0分、困难计1分、很困难计2分,总评分0~50分,评分越低表明家属照顾能力越高;(2)患儿营养状况:取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及转铁蛋白(TRF)水平;(3)统计两组患儿3个月内腹泻再发率。
2.1 两组患儿家属FCTI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FCT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属FCTI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ALB、PAB、TRF水平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儿ALB、PAB、TRF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ALB、PAB、TRF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儿3个月内腹泻再发率比较 观察组3个月内有1例患儿腹泻再发,对照组有7例患儿腹泻再发,观察组患儿3个月内腹泻再发率(2.22%)低于对照组(15.56%),差异显著(χ2=4.939,P=0.026)。
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过程,患儿需要长期居家调理,但许多家长缺乏必要的营养学、护理学相关知识,在院外无法有效给予患儿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而传统延续性护理以电话随访为主,干预效果并不良理想。因此,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Ahmadi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分阶段实施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其将院内护理与院外护理相互结合,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康复有重要意义[8]。本文探讨了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在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FCTI评分低于对照组,营养指标(ALB、PAB、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患儿3个月内腹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对提高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家属照顾能力、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及其预后有积极作用。分析其原因,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在定向阶段通过与患儿家属的持续沟通了解其护理需求,从而使得护理目标制定更具针对性,能有效提高护理效率[9];且于该阶段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帮助其了解及掌握疾病护理相关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等,从而提高其照顾能力以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而在敏感阶段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的饮食指导,帮助患儿家属掌握对患儿的饮食护理技巧,能有效减少患儿腹泻频率,加快其胃肠道功能恢复;而餐后帮助患儿按摩腹部则能有效增强其消化功能,避免患儿因进食不当出现不适;营养支持则是通过为患儿制定良好的饮食计划来保障患儿营养摄入均衡、充足,而选择合适的食物加工方法则能在保留食物营养的基础上增加患儿食欲,减少挑食、偏食发生[10]。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还鼓励患儿进行适当运动,这不仅能提高患儿身体素质,还可通过增强机体消耗增进患儿食欲;并发症预防干预则能有效减少皮炎、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发生,能有效提高患儿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定期消毒患儿使用的餐具则能有效减少肠道感染发生,避免患儿因肠道感染反复腹泻。控制阶段则主要通过帮助患儿家属解决院外护理中存在的困难以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照顾能力,这一过程充分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个性化差异,可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指导。评估阶段则是通过对患儿家属定期评估护理干预实施情况,并通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护理计划,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Ahmadi模式的延续护理应用于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患儿中,可提高患儿家属照顾能力,改善患儿营养状况,降低腹泻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