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 冯小芹 刘 欣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脑卒中患者因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神经功能受损,诱发偏瘫的出现。现临床上多应用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可有效克服异常痉挛肌,但康复周期较长[1]。研究表明,多功能垫可辅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管理,降低运动功能障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2]。本文旨在探讨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良肢位体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肌肉张力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4月期间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干预形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标识组。常规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49~70(58.35±6.84)岁;偏瘫部位为左侧30例,右侧21例。标识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7~73(60.23±7.41)岁;偏瘫部位为左侧28例,右侧24例。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均伴有单侧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认知障碍;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
1.2 方法
1.2.1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良肢位体位管理。(1)常规护理:均予生命体征监测,行皮肤、口腔、营养等管理干预。(2)良肢位体位管理:①站立时,应用Bobath手或者肩带将患侧上肢托起;②于椅子或者轮椅处于坐位时,于椅子扶手放置其患侧上肢,将其双手应用辅助枕支撑分开,于轮椅踏板或者地面放置其双腿,脚趾处于朝向前方的状态;③于床上处于坐位时,于其后背应用被子支撑,使上身直立,对其前臂以及手部应用被子支撑,伸直小腿,使双足尖对称;④健侧卧位时,屈曲患侧髋膝关节,下方为患侧下肢,健侧髋膝为屈曲90°状态,将软枕垫至腰背部以及髋关节,待坐直后微向后仰,稍向前伸肩部,于床上自然放置手指并分开;⑤仰卧位时,将软枕垫至患侧腰部以及髋部,稍内旋大腿,双侧足尖对称,将软枕垫至下肢,屈曲膝关节,头部微偏至患侧。
1.2.2 标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并进行体位管理。依照良肢位摆放标准应用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行体位管理,具体:(1)仰卧体位时,将枕头高度调整为适宜高度,直至胸椎区域没有屈曲为度,使患者头部处于枕头区域,使其面部于患侧朝向,于其患侧肩关节区域垫经塑形的海马枕头部嘴部边缘压薄而成的软垫,依据枕面体表标识使上肢自然伸展摆放;于下肢臀部垫经塑形的海马枕腹部边缘压薄而成的软垫。依据枕面体表标识使下肢自然屈曲摆放,足尖向上,将辅助枕垫足底,定时更换体位。(2)侧卧体位时,上方为健侧、下方为患侧,患侧肩胛骨前伸,通过不同角度前伸其手臂,旋后其前臂,腕、肘处于伸直状态,掌心朝上,轻度屈曲其患侧下肢,将枕头放置身后为支撑。以同方式将侧卧位更换,上方为患侧,下方为健侧,患侧肩部区域于下方海马枕部位,前伸肩胛骨,依照枕面体表标识使手臂自然前伸,依据海马枕腹部体表标识摆放下肢臀部与膝关节,骨盆向前,自然屈曲其髋、膝关节。(3)床上坐位时,将枕头垫于其背部,使躯干挺立,引导患者处于坐卧位,髋关节处于90°曲立位,将软垫垫至臀部下侧,双膝处于 60°屈曲,将软枕垫于足下。(4)轮椅坐位时,将轮椅后背调整为直立 90°状态,将软坐垫垫至轮椅上,引导患者靠近坐位后侧入座,将轮椅踏板作适度调整。于轮椅前桌放置双臂,自然屈曲双臂于轮椅两侧扶手,前壁旋前。两组均变换体位1次/2h,行体位管理,5次/周,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体位管理情况:①观察并统计患者髋、膝关节良肢位摆放维持时间;②观察并统计良肢位摆放依从情况及有效情况。(2)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包括上肢部分(FMA-U,0~66分)和下肢部分(FMA-L,0~34分),分数越低表示运动功能越差。(3)肌肉张力:①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为0、Ⅰ、Ⅰ+、Ⅱ、Ⅲ、Ⅳ级,分数为0~5分,分数越低表示肌肉张力改善效果越好;②改良Tardieu量表(MTS):0分代表被动活动中完全没有阻力;1分代表被动活动中略有阻力;2分代表某一角度明显被卡;3分代表某一角度易疲劳阵挛(持续压力不足10 s);4分代表某一角度存在易疲劳阵挛,分数越低代表肌张力越低。
2.1 体位管理情况 标识组髋、膝关节良肢位摆放维持时间长于常规组(P<0.05),良肢位摆放依从率、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位管理情况比较
2.2 运动功能 两组干预1个月末FMA-U、FMA-L评分较干预前升高,标识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运动功能分)
2.3 肌肉张力 两组干预1个月末MAS、MT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标识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肌肉张力比较分)
偏瘫为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可造成患者运动、感觉、认知障碍,而早期良肢位的摆放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的出现和发展,可保持肢体功能位,促进瘫痪肢体康复,但因干预较长时间影响肢体与辅助枕贴合,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功能枕可辅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良肢体摆放,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提高临床满意度[4]。
辅助枕的应用可帮助患者进行合理体位摆放,避免因卧床较长时间引起关节分离与肌肉痉挛,但该干预方式所应用的普通枕易受压变形,与机体结构形成较大差异,影响辅助枕与肢体贴合效果,造成体位管理的调节作用不大[5]。而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的应用,根据患者不同肢体位的摆放有多种枕型,满足患者不同肢体位的需求,且主要依据人体力学,为患者提供更高的舒适度;且其富有弹性,与人体曲线特征相符合,在避免护理干预的物力、人力浪费的同时,提升良肢位摆放的效率及有效性,有效改善体位管理情况[6]。结果显示标识组髋、膝关节良肢位摆放维持时间、良肢位摆放依从率、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表明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良肢位体位管理可改善体位管理情况。
本研究显示,标识组干预1个月末FMA-U、FMA-L评分高于常规组,表明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良肢位体位管理可改善运动功能。常规护理及良肢位体位管理可外展上肢外展,充分前伸肩胛骨,利于肱骨后缩、内旋异常痉挛模式的对抗,并外旋内收髋关节,促使异常运动模式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该体位管理需要较长时间,而辅助枕多为丝绵填充,厚度不均,影响良肢体摆放效果[7]。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并进行体位管理利用其富有弹性的特点可与患者体型形成良好的贴合性,且其拥有良好的透气性,不会造成皮肤刺激,提高患者临床舒适度,使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患者及其家属利用枕面上的标识图案可准确了解其体位摆放正确与否,提高了家属参与感,促使患者于高舒适度状态及家属参与监督下更积极地配合临床干预,提升良肢位摆放效率,利于运动神经元修复,促使重塑中枢神经及建立侧支循环的速度加快,推动其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改善运动功能[8]。
常规良肢位体位管理可促使患侧伸、屈肌功能得到强化,增强患侧知觉刺激,利于肢体血液循环改善,但由于该良肢位的体位管理所应用的辅助枕为普通枕头,受压较长时间易造成枕型变形,致使肌张力的调节效果较不理想[9]。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可依照患者的体型、身高等调整至适宜枕型,促使床面与患者的颈肩等贴合度更高,使得机体肌张力与压力等引起的不适得到有效缓解,促使体位管理更高效,通过大脑可塑性,推动神经系统相关细胞新轴突的形成,通过规律性锻炼利于正常功能神经网络系统的建立,促使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的运动得以抑制,避免肢体痉挛,有效降低肌张力[10]。本研究结果发现,标识组干预1个月末MAS、MTS评分低于常规组,表明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良肢位体位管理可改善肌肉张力水平。
综上所述,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良肢位体位管理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调节肌肉张力水平,改善体位管理情况,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及良肢位体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干预有一定借鉴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