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 2022 版的课标在学科内容编排上将以前的五大板块调整为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板块。“识字与写字”岿然不动,是因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小学第一阶段通过集中识字(安排了六个独立识字单元)、课文识字、语文园地识字三个板块来组织识字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识字方法、感受汉字文化。
大单元识字教学设计,有助于在教学中落实这些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自己的识字思维,同时获得良好的道德启迪、审美熏陶与劳动锻炼,进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利用大单元教学来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前提需要教师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通过探寻单元内容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打破单元固有结构,实现单元学习内容的延伸,能够达到连线串珠、化零为整的效果”[2]。这一方面符合语文课标以学习任务群为体现的大单元教学要求,符合统编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结构化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打通原有知识,把识字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真实的任务活动中。
首先,深度研读文本。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独立识字单元,由童谣《动物儿歌》、图文串词《操场上》、韵语《古对今》《人之初》和语文园地五组成。《动物儿歌》涉及学生熟悉的动物;《古对今》描绘四季更替之景;《操场上》呈现了校园体育活动;《人之初》节选自《三字经》中的两个片段,主要讲述了学习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思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需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为了使学习内容更加合理以达到育人目标,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
其次,依据逻辑调整原有顺序。 本单元的编排顺序为《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和口语交际以及语文园地五。 基于文本的梳理,可发现本单元内容本身存在“总分关联”。《人之初》节选自《三字经》,讲述了从小学习的重要性。顺着《三字经》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人不学,不知义”“蜂酿蜜,蚕吐丝”“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与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相互对应,诠释着古往今来对“全面发展”的共同追求。据此,结合文本单篇内容将学习顺序按“德智体美”排列为《人之初》《古对今》《操场上》《动物儿歌》。
最后,依据内在关联增加内容。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根据前文可知教材固有的单元内容经过整合体现了前四点,为了更好地达到学科育人目标则需要以“固有+X”的逻辑思路进行学习内容补充。即“打破教材单元固有结构,用系统的方法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3]。纵观统编小学低段语文教材,可发现二年级上册识字第二单元《田家四季歌》从内容上看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呼应, 又同属于识字单元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认知一脉相连,故而选择这篇课文成为本单元学习的补充。 这篇课文为一首儿歌,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赞美了农家人的辛勤劳动, 抒发了它们收获的喜悦。此外,本首儿歌文白相间,许多句子都是从古诗文中演化而来,如“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好似出自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积累与劳作有关的古诗文,感受祖国传统灿烂文化。
基于以上探究,把本单元的大概念提炼为“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学生在大概念下的真实情境中自主地识字,掌握识字方法,探寻汉字规律,感受汉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发展。
虽然大单元的主题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目标,但由于大单元的主题较为抽象,可能会牺牲某些文本的特殊性。因此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需要围绕大概念,依据课标、教材及学情进行设定,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层次性、连贯性及结构性。
教材中一、二年级的单元没有导语设计,因此通过梳理教材单元内的选文,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指引下,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能力,勾连学生的语文生活,可以将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朗诵浅显韵文,集中识字,感受汉语的节奏美、音韵美。(2)巩固对形声字的认识,通过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3)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发现,保持探索自然的好奇心、热爱自然的向上心,进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目标(2)是指向关键能力的目标,目标(1)是铺垫,目标(3)是深化。在大概念下设计的教学目标让教材单元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得以宏观把握,同时也利于聚焦学科知识进行学科育人,使目标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得以维护。
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情境的营造,即根据大概念、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以期学生在与文本契合的学习情境中,打通新旧知识的隔膜, 联结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唤醒自身的认知兴趣,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塑,并能够创造性地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以及补充篇目 《田家四季歌》 为学生提供了既丰富又可感的日常生活情境:《动物儿歌》是学生熟悉的小动物,教材还配备了生动形象的彩图,是一幅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操场上》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是学生每天都可接触到的活动场景;《古对今》以对韵歌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的特点,还用一幅写意画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田家四季歌》描写了农家春夏秋冬四季的农事活动,相应地配了四幅色彩淡雅、非常优美的插图。 除了《三字经》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余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
通过上文可知统编本教材特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基于此,教师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把大单元学习的大情境确定为“全面发展”:从珍贵遗产中感受中华民族之“德”,从自然规律中启迪思维训练之“智”,在生活中热爱锻炼强身健“体”,用眼睛发现身边微小事物之“美”,了解农事辛苦、尊重“劳”动成果,通过“识字办法趣又多”的主题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学会看图识字、归类识字、对比识字等方法,在具体真实、贴近生活的情景中达到识字教学的语文能力目标的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育。
“大任务表述下的问题和情境比较宏观, 故而需围绕大任务设计一系列任务,任务之下需有一系列贴近学生的活动。 ”[3]根据前文的大情境,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大任务为“在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过程中使学生全面发展”,即以“全面发展”为单元情境,通过识字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贴近生活又饶有趣味的识字任务的同时浸润自身素养发展。结合教材实际,以“固有+X”的思路设计任务,在真实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以此通过识字教学既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也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图1 所示。
图1 小学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科育人下的任务活动设计
任务一指向“立德”,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感受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为人处世之道,并在朗诵经典作品中品味汉语的声韵美。 任务二指向“寻美”,学生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探究形声字音形义间的联系,同时补充二年级上册的识字文本《拍手歌》《树之歌》,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动植物的美以及进一步理解形声字, 感受汉字构字规律。 任务三指向“探智”,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写意画来认识汉字, 在诵读中感受长短句交替的节奏,并通过对对子活动体会词语间的同义与反义。任务四指向“健体”,学生通过插图可了解每一种运动的名称, 明确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并在学习中体会形声字形旁与声旁的意义。 任务五指向“促劳”,学生在集中识字的同时感受儿歌文白相间的独特韵味, 积累描绘农事的古代诗歌,同时赞美农家人的朴素勤劳以及感受劳作带来的愉悦。五个任务在“全面发展”的主题之下有机地体现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
“大单元教学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测评方式,将学习过程性评价与单元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在注重学习结果的传统评价的同时,也在任务或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设计进阶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境中语文学习过程的情况,以期逐步达成学业质量要求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4]“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 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1]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是学科育人的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四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来看。 大单元视角下的识字教学主要是将大概念和教学目标置于学业质量标准中考察,判断学生识字能力的形成以及道德、审美等渗透熏陶。 在学段与素养的指向下,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应该成为进阶考察的依据。
大进阶明确后,需要设计教学评价以测评育人的达成效果,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 目前语文学习的评价更多是结果性评价,主要集中在阶段学习(单元、学月)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行为关注较少,这样的评价形式难以达到教、学、评的一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对评价的设计,尤其是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嵌入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完成情况。如本单元任务五“了解农事活动”,可以给出评价要求:你对农事知多少?能够结合图片判断季节,得“★”;能够正确连线不同农事属于哪个季节,得“★★”;能够补充三个农事活动,得“★★★”;能够背诵两首与农事有关的古诗,得“★★★★”;自己尝试亲自进行种植,写绘农作物生长的观察日记,得“★★★★★”。这五个活动难度递增,都指向了育人目标——“劳”,在任务情境中也可以有效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
形成性评价,即结果方面的评价,主要用于大单元学习完成后,可采用“单元测验+档案袋”的形式。 单元测验主要用于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以后,根据大单元学习进阶、结合学生具体学习内容,设计靶向式问题情境,以此评估学生学业表现。 大单元的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作为真实性较强的成长档案袋,可以记录学生在单元学习真实的行为表现和学习历程。比如本单元的学习进阶可用单元测验检测语文能力的形成,如通过听写、图文连线等题检测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利用成长档案袋设计一系列任务活动,全方位、立体化记录、检测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育人活动设计
新课标视域下,基于育人指向的大单元识字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结合教材编写理念,打破单元固有结构,在“大概念—大任务—大进阶”的线性思路指导下创设将目标、情境、任务、评价等融于一体的整合性单元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习语文识字,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