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记录着历史、文化和知识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环境因素的侵害,许多纸质文物正面临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与修复显得至关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本文通过深入探讨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措施,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广大文物爱好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一、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键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纸质文物是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记录历代历史文化和事件,也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我们能够保留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其次,纸质文物对于研究和教育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保护和修复文物,可以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资源,以支持研究和教育活动,促进学术领域的发展,推动文化研究。最后,纸质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通过展示和共享纸质文物,可以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纸质文物也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长时间搁置或是放置方式不妥当都会导致其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要定期对纸质文物进行维护和保养,对一些已发生破损及纸张酸化等状况的纸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原貌,让人们能获得纸质文物各方面的信息,传承历史文化。
二、导致纸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一)温度和湿度
纸质文物的损坏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和湿度的波动和不稳定性。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稳定对纸质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因为其可以直接影响纸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纸张韧性下降,以至于文物弯曲或开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纸张的强度,还会导致黏合剂和胶水不同程度的分解,进一步破坏文物的完整性。而温度过低或湿度过高则会引起纸张上的水分蒸发,导致墨迹溶解或淡化,同时还可能导致真菌的生长,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当空气中的真菌因温度和湿度的适宜在文物上进行繁殖时,会对纸质文物造成腐蚀,在纸质文物留下不同颜色的斑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纸质文物内容的识别难度。因此,不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对纸质文物的保存都具有潜在威胁。
(二)长期光照
长期光照是导致纸质文物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美术馆、博物馆等长期展览场所。光照中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可以引发纸质文物内部的化学反应,紫外线能够分解纸张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导致纸张变黄、变脆,甚至分解。可见光中的光能也能引发纸张的氧化反应,使文物颜色褪色、墨迹褪色、纸张变得脆弱。在日常的光照循环中,纸质文物可能会出现膨胀和收缩变化,从而引发裂纹和变形。加之某些纸质文物上使用的油墨对光敏感,长期光照会导致油墨褪色,使文物上的文字和图像变得难以辨认。
(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纸质文物损坏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包括纸质文物修复不专业、保管不当、使用不当以及处理不当等。首先,修复不专业。修复是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如果修复工作不够专业,可能会导致文物进一步损坏。一些常见的修复错误包括使用不合适的胶水或胶带,使文物粘在一起,难以恢复原状。不适当的修复技巧和材料可能会引入有害的化学物质,进一步腐蚀纸质文物。其次,保管不当。纸质文物的妥善保管对其长期保存至关重要。人为因素中的保管不当可能包括将紙质文物存放在潮湿、高温或阳光直射的环境中,这些条件会导致纸张发霉、褪色、变脆,甚至受到昆虫和啮齿动物的侵害。此外,存放在尘土较多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灰尘积聚,加速纸质文物的磨损。再次,使用不当。当人们使用纸质文物时,也可能对其造成损害。如翻阅纸质文物时直接使用手指,导致污渍、油渍或皮肤酸性的污染物沉积在纸上,使用不当的书签或折叠纸质文物时导致折痕或撕裂。最后,处理不当。处理纸质文物时的不当操作也是人为因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不正确的装裱、装框或装订方法可能导致文物受到压力或黏合剂的影响,进一步加速其腐蚀和磨损。处理时缺乏轻柔与谨慎,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有效措施
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由于纸质文物的特殊性质,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损坏和老化。因此有针对性地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十分重要。
(一)注重温度与湿度控制
为了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必须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控制。一是温度控制。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对纸质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通常建议的温度范围为18-22℃。大幅度的温度波动可能导致纸张收缩和膨胀,引起裂缝和变形。对此,可以使用恒温设备,精确控制库房或展厅的温度,为纸质文物提供一个稳定的保存环境。二是湿度控制。由于纸质文物自身载体特性,如果保存环境湿度较高,容易出现发霉、腐烂、变质等情况,太干燥的保存环境可能导致纸张变脆和断裂。因此,纸质文物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通常在40%—60%之间。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湿度控制设备,如空气加湿器或除湿器等,来保持恒定的湿度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库房或展厅的通风,通风良好的库房或展厅可以降低空气湿度,为纸质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避免文物受潮损坏。另外,工作人员还需定期检查库房或展厅的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温度或湿度超出范围,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二)创设真空环境隔绝有害物质
灰尘、污染物和昆虫等有害物质会对纸质文物的保存产生不良影响。灰尘和污染物会附着在纸张表面,加速纸张的老化和变色,昆虫会在纸张上产卵、咬食,导致纸张损坏。因此,创设真空环境可以有效地隔绝此类有害物质,进一步保护纸质文物的安全。对于不便移动或展示的纸质文物,可以采用真空包装的方式。在真空环境中,纸质文物不会受到灰尘、污染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可以有效地延长其保存时间。同时,真空环境还可以防止纸质文物在运输或存储过程中受到物理损伤。对于已经展示或正在修复的纸质文物,可以使用真空展示柜对其进行保护。真空展示柜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氧环境,从而减缓纸质文物的氧化速度。同时,还可以防止观众或工作人员对文物造成有害影响。在进行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时,可以在修复室内创设真空环境,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二次污染,有效地隔离外界的有害物质,还可以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定期杀菌消毒及脱酸加固
1.杀菌消毒。为了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应采取有效的杀菌、消毒方法,如定期使用杀菌剂对纸质文物进行杀菌处理,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和霉菌,使用时应注意选择对纸张无害的杀菌剂,避免对纸质文物造成损害。常见的杀菌(虫)方法还有低温杀虫和微波杀菌。低温杀虫是一种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来抑制虫卵繁殖和活动的杀虫方法;微波杀菌则是利用微波辐射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来杀灭细菌、有害微生物。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杀死纸质文物上的细菌和虫卵,防止其进一步破坏文物。
2.脱酸加固。纸质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纸张产生的酸性物质增多,给纸质文物带来腐蚀影响。因此,需要采用脱酸技术来不断减弱酸性。脱酸技术是通过化学方法将纸张中过量的酸性物质去除,以减缓纸张的酸化速度,目前常用的脱酸方法包括喷敷法、浸泡法和蒸汽法等。对于已经出现破损或者强度下降的纸质文物,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纸张加固可以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如涂刷明矾水、蜜汁等,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等。通过加固处理,可以提高纸质文物的强度和稳定性,延长其保存时间。
(四)做好文物避光处理
在展示纸质文物时,应使用柔和、无紫外线的灯光,避免强光照射,并选择适当的色温和亮度,避免对纸张造成损害。如果需要将纸质文物放入展柜中进行展示时,应在展柜外侧使用遮阳窗帘或遮阳板等设备,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纸质文物表面。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紫外线对纸质文物的干扰和影响,应限制照明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光照对纸张造成损害,并做好照明设备的维护和清洁,避免污染和损坏纸质文物。另外,文物保护专用灯具有较低的光线和温度,可以减少对纸质文物的损害,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和规格,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五)运用再生性保护修复技术
再生性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对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原始的纸质文物转化为数字化或物理性的复制品,以保护原始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几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其一,缩微复制技术。缩微复制技术是一种将纸质文物通过摄影方式转化为微缩影像的复制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原始文物信息以缩小影像的形式记录在胶片或数字影像上,以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同时,缩微复制技术还可以提高文物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为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便利。
其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电子设备对纸质文物进行复制或数字化处理的技术。通过电子技术,可以将纸质文物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计算机或云端服务器上,以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和便捷访问。电子技术还可以实现文物的多语种翻译和跨国界共享,为文物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便利。
其三,珂罗版复制技术。珂罗版复制技术是一种利用照相制版原理在玻璃或金属板上制作高精度图像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制作出与原文物完全一致的珂罗版复制品,以保护原始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项技术多用于书画作品的保存与复制,能够充分再现纸质文物中的独特笔墨、气势神韵及色泽等,利用这项技术复制的纸质文物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效果。
(六)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因此,博物馆等文物保护机构应邀请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和学者针对不同岗位的需要,对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技能培训,内容应涵盖纸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修复技术、材料与设备使用等方面,并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享资源,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机制,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面。另外,相关单位应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文物保护工作者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此种方式,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加全面地掌握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能和方法,更好地满足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项专业且复杂的工作,为了保护纸质文物不受损,更好地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应完善配套工作制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文物修复和保护措施,创设安全可靠的文物保管环境,以便于纸质文物价值的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周松峦,江旭东,谢梦.薪火相传、攻坚克难,保护荆楚文物——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七十年记[J].文物天地,2023(09):79-84.
[2]周昕.纸质考古档案的保护修复流程初探——以辽上京遗址出土文物拓片保护为例[J].南方文物,2023(04):278-283.
[3]牛飞.纸质文物修复科学配纸实践——以一本族谱的保护修复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3(03):70-78.
[4]刘佳旭.浅谈断裂石刻的修复经验——以沁阳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为例[J].石材,2023(08):11-13.
[5]程锦松.浅析休宁县状元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3):46-49.
[6]卢秀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传统与现代技术对比分析[J].收藏與投资, 2022,13(12):104-106.
[7]梅花,吴婷婷.阿拉善博物馆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2):42-45.
[8]丁为新.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J].参花(下),2023(01):44-46.
(作者简介:刘存纯,男,硕士研究生,韶关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示)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