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琴 郑泓灏
艺术扎根乡土,艺术服务人民。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振兴到了不断进步、不断拓展的阶段,文化精神的培育成了不可替代的有机力量。其中,中国画等带有传统印记的表现形式,也成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通过长期的学习了解以及深入的调研实践,笔者不断思考如何以中国画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基于此,本文将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为研究背景,总结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画创作实践现状和问题,并通过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思路,旨在发挥美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创作实践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还展示出特定的时代思想,体现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由于中国画有着独特性、观赏性、艺术性等特点,在内容上能够展现生活、社会的风貌,能够极好地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因此,中国画往往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阶段,中国画的创作趋势总体良好,各派画家笔墨精湛、思路饱满。但是,部分创作者在选取乡村主题进行创作时,未能充分展现出中华大地的乡村魅力,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画卷体现梦想的深远目标,导致其作品表达缺少灵魂,究其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实地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地考察是一种深入探索事物本质的方式,它以实地观察和调查为基础,以洞察事物发展趋势为目标。在艺术创作中,抽象性的思维和艺术性的表达,决定了艺术创作更加需要采风、采访等实地性质的考察调研。只有亲眼看到乡村、切身感受乡村,才能不断迸发创作思维,才能让手中的笔墨描绘出真正的山乡巨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有部分艺术家、国画家热衷于快餐型、程式化的作品创作,未能做实地调查,也没有深入乡村去了解乡村魅力,导致在创作时,通常是机械化地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直接进行绘画,对乡村缺乏了解、没有深入采风,以至于进行流于形式的创作,也难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拓展意识不强
创作时,部分画家基于以往个人对乡村生活的了解,习惯于应用固有的创作技法,导致艺术家在创作时沿用陈旧思路,所创作出的作品与当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此外,部分创作者囿于自己的舒适区,未能将新技法大胆地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导致近年来具有创新性与突破性的相关题材国画作品比较少见,即便有部分实现创新突破的作品,但其呈现出来的画面也都较雷同,表现手法也较单一,甚至没有将地域特点与国画特色有机融合,无法突显出国画的魅力以及乡村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冲击
从艺术的角度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哲学观念和人文观念。艺术往往既代表民族,又不会过多地受限于地域的界限。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文化的输入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进而出现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情况。长此以往,以艺术助力培育的作用也会相对下降,宣传效果大大减弱。
二、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画创作的探索
(一)注重底蕴传承
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文化振兴。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和关键载体,对文化振兴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扬层面,提升群众对中国画的重视和认识,提升艺术家国画创作和群众国画鉴赏的能力水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群众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国画与乡村文化相结合,传承文化底蕴变得格外重要。例如,在文明城市建设、优秀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也会经常运用国画创作宣传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和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营造了学国画、学精神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华民族的底蕴传承好,也才能在更高层面促进中华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二)拓展创作方式
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创作出独具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在实践中体会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乡村主题的国画创作中,创作者应主动结合文化环境、地域特色以及风俗等关键性元素,做到多元包容、开拓进取,全方位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情感融合的过程中,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当前部分乡镇选择运用墙绘助力文化培育工作,但助力文化振兴并非只有墙绘这一方式,在实地采风时,艺术创作者也可通过自发组织、借助活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对群众进行国画绘画辅导工作,推动建设写生基地,吸引更多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将乡村优美风景以及特色魅力繪制成国画明信片、扇面、包装盒等具有独特性、观赏性的文创产品,再借助“互联网+”等思路,通过打造“艺术村落、描绘山水国画”的方式,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构成各产业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增强实践效能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大部分乡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以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去探索当地的特色文化,这也是用创新方式助力乡村发展的一种方法。乡村发展应该利用好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将自然财富创造性地转化为物质财富。可以在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上下工夫、花心思,做到因地制宜,在传承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积极开拓思维,全方面、多层次、积极地调动中国画艺术元素,发展、打造有品牌效益、品牌价值的乡村文化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将中国画构图与乡村实景相结合,对乡村的街道房屋、公共场所进行简单的艺术调整,在确保建筑实用的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美感。或者将古诗词与中国画进行融合,营造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确定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先以一个乡村为示范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节奏与路线,成功后再大范围地推广复用。另外,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与探索助力乡村振兴时,还可以建设乡村文化艺术品牌,着力打造独具“东方画意”的美丽乡村和乡村群众共享的精神乐园,既可以发挥文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也有助于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还可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四)完善机制体系
现阶段开展的国画活动大部分是自发型、公益型,活动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尚未健全,因此,应有计划性地加强组织建设,例如,成立兴趣机构或者公益培训机构,既能给予国画爱好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也能吸引更多群众加入,使国画创作能够不断引进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并且有了固定的組织机构,可以举办更多大型活动,有助于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影响力。其次,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在传播国画精神、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上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艺术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横向联动”和“内外联动”的思维模式,主动构建城乡联动模式、大师与学徒联动模式、集体与个人联动模式等,营造浓厚的国画学习氛围,进一步凝聚各界力量,推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三、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探索实践
张家界市永定区四都坪乡位于张家界市西南边陲,毗沅陵,接永顺,系三市三县交界的枢纽之地。全乡为山地地貌,境内峰峦重叠,植被葱茏,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湖南省生态优美乡镇。四都坪乡立足旅游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深挖传统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创五美示范村,近年来吸引较多画家和群众到四都坪乡牧笛溪村进行写生创作。
2020年7月3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美术家协会15名艺术家赴美丽之乡——四都坪开展为期4天的写生创作活动。张家界市永定区美术家协会组织艺术家们多次深入基层一线,用画笔描绘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风貌、新气象。其中,卢云志创作的水墨画《牧笛晨》表现了张家界市永定区四都坪乡牧笛溪村的乡村田园景色(如图1)。
四、结语
笔者通过深入实践和全面调研,进一步探索当前中国画创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深入思考如何将中国画创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营造文化氛围,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玥然,竺丽芳,郭阳.艺术助力乡村文旅产业振兴——文化创意设计方法探索[J].天工,2021(11):28-30.
[2]许莉.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有效路径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6):177-178.
[3]郑成霞.高校艺术研学助力乡村振兴——以关中非遗美术为例[J].大观(论坛),2022(03):
117-119.
[4]王凌敦.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宏观建构与实现路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6):1-11.
[5]王国瑜,夏冬.应用艺术元素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6]柳森.让艺术激发城市的潜能[N].解放日报,2021-07-2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吉首大学本科生校级科研项目“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Jdx22081)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张家界市牧笛溪村土家族传统聚落与建筑图谱研究”(项目编号:22A03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毅琴,女,本科,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郑泓灏,男,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