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转化及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2024-03-01 01:32曹晓丹张博林
参花(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手工艺无锡转型

曹晓丹 张博林

一、引言

目前,我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经达到10万余项,其中包含着庞大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基于此,推进具有地区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对推进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数字化时代,日常生活中遍布着数字化元素,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转化,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在乡村产业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当前,学界在宏观层面对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例如,学者周锦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分析,认为数字化技术能够从供给侧、消费侧、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对乡村文化产业产生推动作用,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并实现价值共创。学者兀婷以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数字化主要从降低宣传成本、推动良性竞争、拓展投资渠道三个方面为乡村旅游业发展赋能。学者范建华、邓子璇认为,数字化技术及运行模式在乡村场域的扩散与下沉,有助于实现传统资源与现代生产方式的深度嫁接,为乡土文化与乡村产业的有机融合开辟出新的路径。该研究特别指出,数字再生能够有效推动乡土文化接续复兴与主体身份认知回归。但对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数字转化,以及在乡村产业转型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基于此,笔者在综合学术文献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非遗视域下乡村振兴进程中无锡乡村传统手工实现数字转化和线上推广的多种路径,以期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和开展起到理论层面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转化及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进入数字时代和创意经济时代,探索乡村传统工艺数字转化及产业转型的新方向、新路径,并落地实践领域,既是时代发展需求,也是乡村振兴需求。数字时代推动了文化需求和文化传播形式的升级,也为数字化技术助力地方手工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媒体传播、人工智能、自媒体则成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有力工具,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手工艺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应用程度的加深,使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支撑发生重要改变。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网络技术专栏、头条资讯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媒体和社交平台,向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更加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利用其进行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内容传播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手工艺项目、传统手工艺元素以及手工艺产品在当前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各个领域当中。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无锡相关部门聚焦国家乡村振兴和文化数字化战略,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坚持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融合科技与艺术,以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和数字化文化创意设计为定位,并在传统工艺与数字智能科技之间开展关键技术与应用理论研究,重点解决乡村传统工艺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问题。传统手工艺数字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乡村文化资源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转化为数字内容形态的生产要素,进而拓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虚拟数字空间沉浸交织的新局面。通过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制度及多元参与者的协同创新,无锡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及未来发展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前景。

三、当前无锡乡村传统工艺数字转化及产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锡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发展当前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无锡乡村传统工艺数字化产业转型步伐缓慢。大多数从业者尚未形成经验积累和数字化意识,对传统手工业与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转型以及数字化产业的推进仍在探索中。

第二,当前无锡当地以竹刻留青等非遗手工技艺为代表的手工艺项目、手工艺从业者和传承人偏老龄化,传承人团队出现年龄断层,年轻习艺者规模不足,并未形成理想的老、中、青梯队年龄结构。人才结构不合理、传承模式单一,以及具有创新理念和数字化专业素养的人才外流严重的问题,且现有传承群体对各类数字化技术和媒介较陌生,阻碍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数字转化和产业转型。

第三,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数字化平台。当地包括非遗手工艺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传播渠道路径单一,缺乏持续性的数字化项目建设和线上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淡薄,仅仅靠手工艺旅游纪念品以及线下活动带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难以吸引满足当代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四、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转化与产业转型路径分析

(一)开发与研究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共性技术

数字经济效用的发挥,需要有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共性技术是适应新时代文化场域和科学空间的交叉型技术。面对数字经济的新要求,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创新工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从新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语境出发,对主流的虚拟仿真、数字复原、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深入开发,并将其应用到手工艺领域;另一方面,基于文化基因提取,在传统手工艺的功能、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技术上,通过两方面技术的融合研究,探索出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实现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共性技术与路径。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集文字、图片、音频、影像、实物于一体的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初级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持续完善和合理使用。

(二)依托于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打造数字IP

现阶段,无锡传统手工艺产品对数字化产业链条和数字IP的打造严重不足,需要以数字产品开发为导向,依托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育和发展数字IP。基于此,要在继续深入挖掘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手工艺的实用特征、生态特征、审美特征,最终进行数字IP的构建,并从文化基因角度对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典型性图案、色彩、形态、内涵、技术等基因要素,形成显著的数字IP标识,进而为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产业发展建立品牌基础。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其作为中国著名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多年来,惠山泥人已经成为无锡的城市名片,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中国泥人之乡”,成立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泥人研究院,设立泥人大师工作室并提供补贴等。在打造泥人文化上,无锡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文化保護工作。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惠山泥人厂与时俱进,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数字IP。其在线上建设数字非遗板块,加快推进数字IP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新的文化载体,使惠山泥人形成新的媒介表达形式,使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三)推进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产品研发

当地要结合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转化的共性技术,从文创产品开发、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建设等多重角度探究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数字转化,以及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应用形式和表达内容,从形态语义传承、传统技艺传承、文化精神传承等维度实现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性传承发展。

在推进乡村手工艺数字转化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产品出发,要依据无锡当地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点,进行数字产品的研发。当前,无锡在数字产品研发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地方文旅部门的引导和组织下,当地在手工艺领域引入数字产品集合概念,以非遗手工艺项目为研发重点,同时与潮流文化对接,在研发中更加注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先后推出了《留青竹刻》《惠山泥人·两小无猜》《吴歌》等数字藏品,在形成传统手工艺数字产品输出渠道的同时,也使非遗手工艺项目通过数字产品的形式被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人们对其形成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四)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推进传统手工艺数字化展示

无锡当地需要构建统一的手工艺数据平台,这是传统手工艺实现数字转化和产业转型的基础性工作。对当地非遗手工艺项目,较有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的一般手工艺项目建立数字档案;通过影音图片以及文字记录等多种数字媒体形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数据记录和数字转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手工艺信息放到线上虚拟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展示,从而丰富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利用形式,使其在产业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江苏南京为例,南京大学在2023年举办了“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平台“ZHI艺”为基础,对当地非遗手工艺项目进行了数字转化及虚拟展示。南京这一先进经验值得无锡当地的相关从业者们借鉴,在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中,持续推动无锡传统手工艺实现数字转化和产业转型。

(五)有效利用数字化媒体进行线上传播和推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这一数字化媒体成了当下越来越主流的媒体形态,其应用门槛较低,信息发布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自由性,为传统手工艺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传统手工艺,需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展示传统手工艺,向社会公众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进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当前,已有许多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相关历史文化故事等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让大众在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从其中的粉丝经济获得商业营收,让传统手工艺的后续传承得到有力保障。以国内头部新媒体平台“抖音”为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等文化单位在抖音上举办了线上活动“2020年抖音人气匠人”,通过抖音平台召集和评选优秀手工艺创作者,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四亿次,不仅起到了传承和传播手工艺文化的作用,也通过数字媒体为广大手工艺创作者提供了优质的线上信息服务。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能够有效推进传统手工艺的数字转化以及信息传播,最终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

五、结语

进入新时期,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下,无锡相关部门和手工艺从业者,要在探索数字化赋能助力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数字转化及产业转型的实践中,拓展新思维和新路径,使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最终通过数字型产业的建构,使传统手工艺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在实现传承保护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无锡地方乡村振兴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

[2]罗京艳,周秦羽.裂变中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中黔东南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再生[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83-87.

[3]张沛全.生产性保护视角下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研究[J].人文天下,2019(07):62-71.

[4]周之澄,刘晓东.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65-71.

[5]吳薇,林思桐,张国燊,等.数字赋能大吴泥塑非遗经济转化传承路径研究——基于潮州市大吴村的调查[J].中国高新科技,2023(04):157-160.

[6]史贝珂.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J].参花(下),2021(08):43-44.

[7]仲羽佳,周小婷.数字藏品对非遗传承的建设研究——以东台发绣为例[J].参花(上),2023(03):47-49.

[8]李燕.基于数字技术介入传统手工艺的创新研究[D].广州美术学院,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软课题“数字经济赋能无锡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X-23-B007)及2023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研究拟立项课题“数字美育背景下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晓丹,女,硕士研究生,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张博林,女,本科在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手工艺无锡转型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转型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