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2024-02-29 09:39林明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医学影像科福建泉州3624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弥漫性出血性外伤

林明明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医学影像科(福建 泉州 3624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在颅脑外伤诊断中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11月选择50例颅脑外伤病例,均实施CT检查,并予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为82.00%,29例弥漫性脑肿胀阳性,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脑室出血阳性23例,硬膜外血肿阳性11例,出血性病灶阳性10例,非出血性病灶阳性32例;在CT检查中,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为54.00%,11例弥漫性脑肿胀阳性,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脑室出血阳性42例,硬膜外血肿阳性20例,出血性病灶阳性25例,非出血性病灶阳性16例;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非出血性病灶、非出血性病灶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25例轴外损伤、13例脑深部挫伤、45例脑内损伤,其中31例额叶损伤、14例颞叶损伤,在CT检查中,21例轴外损伤、4例脑深部挫伤、38例脑内损伤,其中25例额叶损伤、13例颞叶损伤,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轴外损伤、脑深部挫伤的检出例数高于CT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诊断中,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以起到诊断作用,但相比于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病灶检出率更高,适合在较为严重患者中应用,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临床检查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式。

颅脑外伤通常是因头部受到外力冲击所导致,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近些年,颅脑外伤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因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救治,否则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另外即便救治及时,患者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所以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对病情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调整提供支持,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2,3]。基于此,本研究从2021年1月~2022年11月选择50例颅脑外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颅脑外伤诊断中应用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21年1月~2022年11月选择50例颅脑外伤病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3~69岁,平均(50.23±4.15)岁,致伤原因22例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伤、6例殴打伤;症状表现22例出现恶心呕吐现象、15例出现剧烈疼痛、7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6例抽搐。经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34例评分为3~8分,9例评分为9~12分,7例评分为13~15分。

1.2 方法

CT检查通过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实施常规轴位扫描,层厚与层距分别为6mm、6.8mm,对疑似后颅窝处损伤者实施薄层扫描,层厚3mm,电压120kV,电流200mA,扫描间隔3s,矩阵512×512,窗位30HU,窗宽85HU。

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联影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实施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横断面扫描中,经快速自旋脉冲序列扫描得到T2WI,其中TE与TR分别为113ms、5000ms。经单次激发EPI脉冲序列获得DWI,其中TE与TR分别为83ms、3000ms,层厚5mm,b值分别取0/1000s/mm2。经3D梯度回波序列得到SWI,其中TE与TR分别为40ms、50ms,层厚2mm,FOV230×230mm,矩阵256×177,扫描时间5.5min。矢状面为T1W1序列扫描,其中TE与TR分别为15ms、500ms。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包括弥漫性脑肿胀阳性率、蛛网膜下腔出血阳率、脑室出血阳性率、硬膜外血肿阳性率、出血性病灶阳性率、非出血性病灶阳性率;②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对比,涉及轴外损伤、脑深部挫伤、脑内损伤(额叶损伤、颞叶损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检出率分析

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为82.00%,29例弥漫性脑肿胀阳性,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脑室出血阳性23例,硬膜外血肿阳性11例,出血性病灶阳性10例,非出血性病灶阳性32例;在CT检查中,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为54.00%,11例弥漫性脑肿胀阳性,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脑室出血阳性42例,硬膜外血肿阳性20例,出血性病灶阳性25例,非出血性病灶阳性16例;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非出血性病灶、非出血性病灶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检出率分析

2.2 病灶检出情况分析

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35例轴外损伤、13例脑深部挫伤、45例脑内损伤,其中31例额叶损伤、14例颞叶损伤,在CT检查中,21例轴外损伤、4例脑深部挫伤、38例脑内损伤,其中25例额叶损伤、13例颞叶损伤,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轴外损伤、脑深部挫伤的检出例数高于CT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病灶检出情况分析

3.讨论

颅脑外伤是世界范围以内导致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会造成患者及家庭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多数情况下颅脑外伤是由交通事故、重物撞击、高空坠落等因素导致,主要表现为颅骨、脑膜、脑血管等发生形变,不同位置、损伤原因可能会造成情况不同的机械形变,不仅致残率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大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明确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救治,否则将会影响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及时诊疗非常关键[4,5]。在颅脑外伤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应用广泛,CT和磁共振成像属于常用方式。其中CT检查是现代影像学快速发展的一种产物,在颅脑诊断过程中,可将其用于辨别损伤发生的部位、损伤严重程度等,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之一,可以通过检查获得人体断层的形态信息,可将人体断层形态病变的发生情况全面显示出来,可以为病情诊断提供病变信息,检查速度快,操作方便,可以在急性脑外伤检查中应用。CT一般可以分为平扫、造影功能增强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是不借助于造影技术增强等方式,广泛用于胸部、心脏等人体组织的检查中。它是急救中一种常见诊断方式,但对幕下病灶检查的敏感程度一般[6]。磁共振成像检查是指将人体内部图像放在射频磁场中,运用不同射频核磁微波信号,激发人体内部各种质子,使其产生射频核磁共振,然后各种质子和氢子会激发处脉冲信号,通过不同角度射频光学图像定位后,运用计算机的逻辑运算,形成不同方位下的人体内部图像。相比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要求更加严格,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更高,可以在小病灶检查中应用,对于额叶损伤和颞叶损伤的检查也有良好作用[7,8]。

本研究中,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弥漫性脑肿胀、非出血性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阳性检出率高于CT检查,同时对轴外损伤、脑深部挫伤、脑内损伤(额叶损伤、颞叶损伤)的检出例数高于CT检查,可见磁共振成像相比于CT检查的诊断效率更高,可以确定病灶部位,避免漏诊。在颅脑外伤检查中,CT检查属于常用方式,此种方式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对急性期出血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端图像,不会受到受检者配合度限制,不影响监护设备[9,10]。在颅脑外伤检查中,CT检查对大块血肿和颅内出血的检出率比较高,但也存在一定限制,若前颅凹底存在凹凸不平现象,则会发生容积效应,另外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正常脑组织影响,产生伪影,CT扫描仪横断面为准,可能存在漏诊现象[11]。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克服上述问题,尤其是在小病灶或额颞叶挫伤的临床诊断中,其敏感度、检出率相比CT而言明显更高,可实现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减少颅底骨骼的伪影,将后颅凹组织影像清晰显示出来,另外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方便对颅底、颅顶周围病变的观察,对病变部位及性质予以确定,可以在病情严重的患者诊断中应用,从整体上来看,磁共振形象的诊断效果更为理想[12,13]。另外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将小体积病灶显示出来,尤其是对于CT难以检出的部位,比如小脑、脑干等部位,方便对微小病灶的检查,可以在出血性病变、非出血性病变检查中应用,保证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支持[14,15]。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诊断中,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以起到诊断作用,从早期鉴别、治疗能力工作来看,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准确率上明显优于CT,但相比于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病灶检出率更高,适合在较为严重患者中应用,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临床检查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查方式。

猜你喜欢
弥漫性出血性外伤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库尔勒市三例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诊治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