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舟婷 铅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 上饶 334000)
内容提要 目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过程中采取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单纯采取全身麻醉,30例)与观察组(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30例),研究分析其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后15min、麻醉后30min、麻醉后60min节点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15min、麻醉后30min、麻醉后60min、麻醉后90min节点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镇痛效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采取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麻醉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保障平均动脉压、心率的稳定性,改善脑氧代谢指标水平、神经因子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镇痛满意度。
老年人伴随着自身年龄的不断增加,其身体各项机能条件也随之下降,对药物承耐受能力更差,加之老年人通常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导致临床医师麻醉难度明显增加[1]。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实施外周神经阻滞,主要涉及肌间沟臂丛、腋路臂丛以及后路腰丛等神经阻滞手段,医师使用神经刺激仪能够不依靠患者配合精准确定神经组织,具备良好的独立性、完整性、对患者神经组织的损伤程度较低等优势[2,3]。有研究表示[4],与全身麻醉相比,采取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进行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组织的麻醉效果更加安全、可靠。鉴于此,本文通过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过程中采取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麻醉方案的选择给予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 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7 例(56.67%)、女性13例(43.33%),年龄60~76 岁,平均(67.48±6.94)岁,体质量指数19~28kg/m2,平均(22.46±3.34)kg/m2;观察组男性19 例(63.33%)、女性11 例(36.67%),年龄61~74岁,平均(67.24±6.49)岁,体质量指数20~27kg/m2,平均(22.73±3.48)kg/m2。两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经临床磁共振、CT等诊断均需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②满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等级划分指标,等级划分介于Ⅱ级至Ⅲ级之间;③临床诊疗资料无异常缺失者;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均表示完全知情,自愿签署声明协议者。
排除标准①短时间内接受镇痛类、激素类药物治疗者;②应用肝素或者实施其他抗凝治疗者;③对神经组织麻醉存在过敏反应或者禁忌证者;④合并身体重要脏器或者组织功能异常者;⑤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⑥合并精神系统或者认知系统或者语言系统障碍者。
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神经刺激仪正极和患者皮肤组织密切联系,负极和绝缘针紧密相连,等待针穿刺进入患者皮肤组织后,及时启动神经刺激仪,将频率设置为1Hz、电流强度控制在10~15mA,实施神经刺激干预,如果刺激神经处发生显著的颤动后,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的调整电流强度,在B超引导下完成穿刺后,麻醉师回抽无脑脊液后,注入10mL0.5%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后,经神经阻滞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泵入5mL/h的0.2%罗哌卡因,时间为0.5h。
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麻醉前,予以患者面罩吸氧,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缓慢推注剂量为0.02~0.04mg/kg的咪达锉伦、芬太尼以及丙泊酚(剂量为1.5mg/kg),待患者意识丧失后,注入剂量为0.15mg/kg的阿曲库铵,实施全身麻醉诱导,并进行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术中根据患者情况,泵入剂量为4mg(kg·h)丙泊酚以及0.2μg/(kg·min)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开始静脉自控镇痛泵,持续泵入芬太尼,剂量为0.2μg/(kg·min)。
①不同时间节点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趋势分别在麻醉前5min(T0)、麻醉后15min(T1)、麻醉后30min(T2)、麻醉后60min(T3)、麻醉后90min(T4)、手术后60min(T5)分别记录两组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②不同时间节点下心率的变化趋势分别在麻醉前5min(T0)、麻醉后15min(T1)、麻醉后30min(T2)、麻醉后60min(T3)、麻醉后90min(T4)、手术后60min(T5)分别记录两组心率的变化情况;③并发症发生率麻醉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发生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以及感觉异常等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例数,计算总发生率;④镇痛效果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估量表(量表满分为100分)在麻醉后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分数的大小划分为良好(分数≥85分)、一般(65 分≤分数<85分)、较差(分数<65分)。总满意度=100.00%-较差率。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放置于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其中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s进行表示,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进行表示,采取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T1、T2、T3 节点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在T0、T4、T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不同时间节点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趋势(±s,mmHg)
表1.不同时间节点下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趋势(±s,mmHg)
组别n T0 T1 T2 T3 T4 T5对照组60 99.05±18.13 89.22±17.18 89.91±17.71 90.76±18.13 96.75±18.21 99.13±18.46观察组60 98.51±18.21 98.26±18.21 98.16±17.23 98.18±16.71 99.96±18.01 99.98±18.96 t 0.163 2.797 2.586 1.389 0.971 0.249 P 0.871 0.006 0.011 0.068 0.334 0.804
观察组T1、T2、T3、T4 节点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率在T0、T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不同时间节点下心率的变化趋势(±s,次/min)
表2.不同时间节点下心率的变化趋势(±s,次/min)
组别n T0 T1 T2 T3 T4 T5对照组30 76.56±18.75 94.06±16.57 92.22±17.51 89.41±18.21 81.51±16.12 76.93±17.67观察组30 75.96±17.18 66.56±18.56 68.55±17.61 69.68±18.91 69.75±18.86 70.93±19.21 t 0.183 8.562 7.383 5.822 3.672 2.374 P 0.855 0.000 0.000 0.000 0.000 0.119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并发症发生率[n(%)]
观察组对镇痛效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镇痛效果满意度[n(%)]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髋关节疾病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手段,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明显衰退、合并症相对较多、对麻醉的耐受程度较差,且麻醉平面难以有效控制,所以对临床麻醉的有效性、安全性等相关要求也不断提高[5]。全身麻醉可能会导致患者苏醒时间延迟,术后发生反流性误吸等不良现象,对其生命安全带来直接威胁[6]。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通过超声引导,能够获取更加准确的穿刺部位,从而有效监测麻醉药物的注入,降低麻醉药物对患者血管以及神经所造成的损伤[7]。近年来,随着临床超声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应用越来越成熟,不少研究结果提示[8],该麻醉方式成功率高,定位准确,可帮助麻醉医生准确掌握药物扩散情况,从而确保良好镇痛。
神经刺激仪利用电流对混合神经进行刺激,诱发目标肌肉组织出现有节律地运动,将其视为定位标志,为神经组织技术提供良好的客观性指标,有利于提升组织的定位精准性以及阻滞有效性[9]。有研究表示[10,11],在神经刺激仪定位指导下将浓度为0.37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应用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截肢手术治疗中,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最大化满足患者对手术麻醉等相关治疗要求,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12],且对血流动力学以及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较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实施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均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且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对临床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李慧珍[13]学者研究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可见,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保障在手术麻醉环节中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平稳性,提高临床镇痛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阻滞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保障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在麻醉环节的稳定性,且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有利于提高镇痛效果与满意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