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康梅娟,刘义锋,孙军,王洁
(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介入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脑部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引起,可导致脑组织功能受损[1]。报道显示[2-3],脑卒中具有较高病死率,且存活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约60%左右患者脑卒中后可出现吞咽障碍,极易引起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从而增加脑卒中复发率、病死率。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可影响患者预后恢复及出现心理障碍,脑卒中后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可导致生活无法自理,患者因心理落差可出现负面情绪,此外因社会地位、角色变化及长期康复训练,可造成巨大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从而影响康复治疗积极性[4-5]。基于此,本研究试分析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选取120例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医院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2~76岁,平均(62.84±3.58)岁;体重指数 20.3~26.8 kg·m-2,平均(23.32±1.17) kg·m-2;脑卒中病程1~6个月,平均(3.28±0.75)个月;吞咽困难病程5~14 d,平均(9.36±1.58)d。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相关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均经洼田饮水试验证实为吞咽障碍;可理解量表内容,并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导致吞咽困难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及神经症状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完成调查。
身心健康评估标准:均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量表包括家庭角色、语言功能、自理能力、社会角色共4项,每项5~25分,总分100分,各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心健康水平越高。
资料收集:均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文盲、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婚姻情况(无配偶、有配偶)、居住情况(城市、农村)、性格特点(急躁、平和)、照顾者(家人、护工或其他)、脑卒中病程(1~2个月,>2~3个月,>3个月)、职业状况(有固定工作、无固定工作)、进食方式(经口、鼻饲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中、重)、吞咽功能(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焦虑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医保情况(有、无)、家庭情况(和睦、一般、不和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中轻度为2~4分;中度为5~15分;重度>15分。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共包括20个条目,其中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估,共分为5级,其中I级表示吞咽功能正常,Ⅱ级表示可疑障碍,Ⅲ级、Ⅳ级、Ⅴ级表示吞咽功能障碍。
调查质量保障:调查前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调查时告知患者调查目的,并征求患者同意,若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自行填写则由调查者逐项问答并确认后代写,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采用相同调查问卷收集临床资料,并为其讲解调查问卷填写方法,待患者填写完毕后现场进行复核,如发现影响资料统计的问卷,向患者进行核实确认,以保障调查问卷准确性,录入数据时再次确认数据准确性,核实后录入。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年龄、性格特点、居住情况、脑卒中病程、照顾者、进食方式、职业状况、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医保情况、焦虑程度、家庭情况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SS-QO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资料患者SS-QOL评分比较分)
以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SS-QOL评分为因变量,以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性格特点、照顾者、脑卒中病程、进食方式、职业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焦虑程度、吞咽功能、家庭情况、医保情况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病程、性格特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食方式、吞咽功能、医保情况、焦虑程度、家庭情况均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相关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赋值表
表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逐渐趋于老龄化,脑卒中发生率逐渐上升,具有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点,且存活患者中大多数均可并发吞咽障碍[7]。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导致营养不良、误吸、肺部感染等多种病症,从而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性疾病,影响患者后续康复治疗训练,增加再入院率及治疗周期[8-9]。因此,积极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身心健康相关影响因素,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格特点、进食方式、脑卒中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焦虑程度、吞咽功能、家庭情况、医保情况均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如下。(1)心理健康与患者性格特点存在紧密联系,性格急躁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患者,而吞咽为神经反射活动,需要感觉、运动系统协调完成,因此平和性格为缓解消极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10]。(2)病程与脑卒中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病程越长及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患者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越大,长时间依赖他人导致患者自我价值感下降,从而影响身心健康[11]。(3)不同进食方式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鼻饲管进食的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严重影响心理情绪[12]。(4)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引起噎食、电解质紊乱等,导致身体健康状态较差,影响康复训练,延缓神经功能恢复,轻度吞咽障碍可出现反复发热、饮水呛咳症状,影响进食信息,重度障碍患者可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脱水等症状,吞咽功能障碍越重,并发症发生风险越大,因此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患者身心健康状况越差[13-14]。(5)焦虑程度与患者康复治疗积极性密切相关,焦虑程度越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越高,而焦虑程度越高,负面情绪障碍对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身心健康[15]。(6)医保可减轻卒中患者医疗负担,而无医保患者易因医疗负担较重拖延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若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可能引起家庭矛盾,加重患者负面情绪,而和睦氛围可缓解患者因病痛引起的负面情绪,家属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照顾及稳定的心理支持,从而改善患者身心健康[16-17]。
临床可结合上述相关因素针对性制定相应干预方案,出院后应高度重视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积极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家属多陪伴患者,多与其交流沟通,从而消除负面情绪,情感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积极照顾,帮助患者树立乐观、自信心理,从而改善身心健康。
性格特点、进食方式、脑卒中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焦虑程度、吞咽功能、家庭情况、医保情况均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为临床早期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