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陈 琳,尚星辰,李 霖,王子承,袁 媛
(1.扬州大学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3)
向父亲角色过渡期间,多数男性面临角色适应困难、育儿经验缺乏以及经济负担加重等多方压力,对其担任父亲角色后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巨大影响[1-2]。此外,婴儿为困难型气质、家庭亲密度低、配偶性格神经质均是父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男性产后抑郁症一年内患病率为8.75%,而产后一个月内达8.98%,高于全年平均水平[3-4]。男性产后抑郁多表现为悲伤、疲劳、失眠、食欲不振,部分表现有暴力倾向的危险,会加重其配偶患抑郁症的风险,影响家庭成员幸福和婚姻满意度[5]。抑郁倾向的父亲还表现为与新生儿互动困难、共情障碍,不利于亲子依恋关系良性发展,其后代患有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障碍的概率也会增加,且在成长过程中还会出现自杀企图等不良社会心理[6]。研究显示父亲于早期承担育儿责任,有助于其从育儿知识和技能中获益,增强育儿信心、降低虐待儿童风险,促进其角色适应;也有助于加强生育支持,增进夫妻间的共同决策水平,降低罹患抑郁症风险,所以医护人员应加强关注新生儿父亲心理,了解其内心需求,辅助提高其育儿技能、帮助其角色适应[2,7-8]。目前国内关于新生儿父亲心理的质性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通过了解初为人父的新生儿父亲在妻子住院期间的照护体验与角色转变适应水平,为其身心健康护理提供依据,并为后续角色成长过程奠定基础。
1.1 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2022 年7-9 月于江苏省扬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产科病房住院的初产妇的丈夫(即新生儿父亲)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20~40 周岁;②配偶首次分娩;③表达清晰;④分娩及产褥期住院期间全程参与照护。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出生后即入院进行治疗;②近半年家庭发生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等;③现为重组家庭,与前任妻子已孕育子女。本研究已通过扬州大学研究委员会的伦理批准(YZUHL20220035)。样本量在资料饱和的基础上,适度追加抽样,以无新信息出现,无新主题析出为停止收集的标准[9]。本研究共纳入12 名受访者,其一般资料见于表1。
表1 受访者一般人口学资料(N=12)
1.2 方法
1.2.1 确定访谈提纲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研究者于项目开展前系统学习质性研究的方法学,在文献回顾和组内成员讨论的基础上咨询妇产科相关专家初步拟定提纲,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 名新生儿父亲进行预访谈(未纳入正式访谈)。根据预访谈结果,最终确定访谈提纲如下:①您能描述等待分娩过程中的心情吗?②您能描述初为人父的情感经历吗?③当父亲后,对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您在陪护期间,存在的压力有哪些?⑤您能具体谈谈未来抚养孩子的打算吗?⑥您觉得自己是否胜任父亲这一角色,还存在哪些不足?⑦对于住院期间的经历,您有哪些困惑?
1.2.2 资料收集方法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选择安静、无外部打扰的场所(病房示教室),于新生儿出生一周内,对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入访谈。访谈开始前,向访谈对象解释本研究的过程及目的,并建立信任关系,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开始本项研究。在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如有参与者表达不清的资料或重点信息,通过复述、反问、追问的方式进行重复确认。使用相同提纲进行访谈,必要时灵活更改问题顺序,并注意受访者的非语言信息,例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音特质等。访谈时间每人1~1.5 h。
1.2.3 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内容转录成文字并逐字校对,认真阅读至少两遍以上的转录信息以熟悉整体内容。采用Colaizzi 七步法[10]进行资料分析。①反复仔细阅读原始资料;②识别有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聚类主题;⑤对主题进行详实描述;⑥辨别和抽取相似的观点;⑦返回受访者处核实求证。
2.1 主题1:多重情绪体验
2.1.1 紧张和担忧由于分娩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父亲会产生担忧母子平安的紧张心理,但同时也期昐着新生命的到来。P1:“第一次见到孩子,我和他四目相对,他身体软软的,我就这样竖着抱着他,不知道什么样的姿势是对的,也不敢随意碰他,生怕弄伤他……不敢相信我居然当爸爸了,这是我和我老婆共同孕育的生命,太了不起了,这一切就和做梦一样……我还和我老婆讨论他到底像谁……” P4:“医院这边人很多,医生不会随时告诉你动态,中途听见医生说快生了,我只能干着急,后来听到宝宝哭了,心里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时兴奋地哭了……”P5:“等待的过程肯定是焦急的,毕竟是个巴掌大的生命……陪产时最大的想法就是母子平安,害怕中途出意外。” P9:“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小手术,但是毕竟需要签字啊,她(医生)会把一些手术相关事宜和你讲清楚,同时告诉你一些很少遇见的危险状况,你心里就多了份担心……”
2.1.2 期待又害怕新生儿父亲在新生儿诞生后重新开始审视“父亲”的含义,认真思考、落实如何成为一名好父亲、好丈夫。P12:“看着孩子,我才真切感受到我成为一名父亲了,抱着孩子,我脑海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陪孩子一起做游戏,送她上学,内心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父亲。”但有些年纪尚轻的父亲会有不真切的感觉,似乎还未做好当父亲的准备。P10:“第一次当爸爸的心情很复杂,有点期待,又有点害怕,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就当爸爸了。”
2.1.3 责任意识加强在家庭多了新生儿后父亲感受到自身肩负家庭的责任感,且经济负担的加重会使多数父亲思考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P1:“我的压力与工作性质有关,常年出差,孕期就没陪在家里,我考虑过换工作,但换份工作收入可能就没这么可观了。毕竟家里多了个小孩,小孩的抚养费太高了。”P5:“目前宝宝和我太太的各项指标稳定,但还不知道出院后的照顾工作如何继续下去……还要考虑孩子后续的抚育、教育问题。”
2.2 主题2:照护困难
2.2.1 缺乏新生儿照护经验面对新生命多数父亲会因缺乏相关的照护经验而陷入困境,无法在新生儿哭闹时及时安抚解决。P4:“看见小孩一哭就不知所措,也不知是要喝奶还是需要换尿布……小孩身上起疹子,我们也不知道是过敏还是什么,作为新手爸爸来说确实不太懂。”P8:“因为是第一胎,也不知道如何上手,虽然在网上看过相关视频,但是感觉实战不是一回事儿。”
2.2.2 缺乏产妇照护经验父亲陪产期间深受未知事物的困扰,例如常见药物疗效与使用方法、住院期间手续办理和产后修复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P6:“人类的恐惧来源于未知……医护人员告知一下关于药物的作用,就一句话的事情,我们就能放心……家属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治好病,让我们知道每一笔钱花在哪……情感不到位,很多医疗事宜不透明,这很有可能恶化护患关系。”P9:“护士告诉我们这个红外线理疗灯20 min会自动停,之后有人来收,但是20 min到了也不见人来,我们害怕超时会对切口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很纠结要不要继续……”
2.2.3 疲惫感倍增多数父亲表示同时照护母婴,精神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加之睡眠不足,长此以往疲惫感倍增。P9:“一个人在这(陪护)有种分身乏术的无力感。一边是刚剖宫产完需要专人看护的妻子,一边是哭闹的孩子,我都不知道应该先忙谁。”P10:“睡觉的时候就一个人照顾,宝宝一哭我就醒了……照顾小孩,这怎么抱、怎么喂都不会,遇到问题就会往护士站跑,还好那边护士能及时解答,不仅会细心解答还能过来帮我。”
2.3 主题3:外部支持力度弱
2.3.1 与医护人员沟通较少多数父亲因未能及时得到产妇的动态而感到焦虑,因此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将沟通工作落实到位,不可忽视产妇及家属的心理建设,同时交接班应完整,否则会产生护患沟通的问题。P4:“产房同时有好几个(产妇),医生也不可能说把那些要生的扔在那边,随时关注你的动态,但作为家属,医生若不能及时关注并告知家属产妇的情况,我们心里肯定会慌张……”P6:“医院的很多流程,可能制订初期比较系统、完善,但是分段落实下来并没有那么衔接,白班未完成的事项可能未与下一班交接到位,夜班护士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建议护士)无论大小事,都要交接清楚…需要在交接班沟通环节上进行改进,这样也可以减少护患矛盾,把问题细致化,认真对待病人的每一项治疗,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
2.3.2 护理知识普及度不足多数新手父亲表示有普及护理知识的需求,例如:开设讲座、培训班和安排专职咨询人员等。他们认为网上查询的信息并不能带来实质性帮助。P2:“这边护士太多了,根本不知道问哪一个……我希望有人手把手教我,一般的医生护士都只是做下示范……好多问题都是通过抖音查的,平台会推成千上万条不同人的见解,也没有权威性……应该专门安排一名免费的新生儿咨询师,可以实行上下午各2 h 的轮流坐班制。”P8:“可以给新手爸爸开个培训班,出院前组织开个座谈会,讲一下注意事项之类的……现场教学最好。”
2.3.3 环境舒适度欠缺多数新手父亲表明产妇自述康复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多数父亲都认为医院需要改善硬件设施,为新生儿家庭提供舒适的环境。P5:“如果可以的话,医院能否改善下硬性条件,哪怕自费都可以。”P7:“我老婆想吃点好的也没法满足,我们在这只能吃食堂的饭菜,也不好吃,胃口太差了……”P8:“住宿单间最好,两个人一个房间不怎么好,因为其中一个宝宝哭,就会影响隔壁床休息……早上我的宝宝醒得早哭闹,我就很害怕打扰到别人……”
3.1 关注新生儿父亲照护心理、提高角色适应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父亲在角色适应过程中表示出积极正向的态度。父亲与新生儿接触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其建立养育信心,促使其积极参与抚养过程,而积极的育儿行为不仅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益,也会缓解妻子压力、降低产后抑郁水平[7]。此外,近距离感触妻子生育艰辛,有助于增加其爱惜妻子之情,利于夫妻间感情和睦发展;且在照料后代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辛苦,有助于其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切实履行赡养义务。而通过早期与后代亲密接触,能够帮助新手父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使其男性气质成熟化,并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稳定发展提供益处[11-12]。本研究受访者表示照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和焦虑,例如初为人父的心理转变、缺乏照护经验、面对妻子分娩所受创伤难以平复心情、因住院环境以及照护所需缺乏睡眠导致疲乏等一系列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应给予新手父亲适时照护,并关注其情绪变化,及时解答疑虑,全社会也应加强对父亲心理压力的关注度,鼓励其家属给予正向反馈[13]。
3.2 新生儿父亲心理历程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3.2.1 多方位科普母婴知识本研究受访者普遍建议加强专业知识的普及并安排专职咨询人员,必要时可通过开设讲座、面对面教学等方式帮助新生儿家庭了解并掌握更多照护知识。医护人员可考虑开设针对新手父亲的产前、产后护理课程,鼓励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提高父亲参与度增进亲子感情,为家庭和睦提供保障;与心理科、新生儿科等合作,构建高效的工作团队,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减轻父亲焦虑情绪,促进角色转变[14-17]。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新生儿父亲防范意识,积极向其科普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和常见医疗设备的注意事项,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科室动态以及产妇与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本班问题,保证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必要时也可安排专职咨询人员,定时定点进行知识宣讲并及时解答疑问,做到高效解决问题,提供优质护理[18-19]。
3.2.2 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住院期间新生儿父亲以及产妇被迫选择食堂订餐方式,多数受访者表示医院食堂提供的饮食并不能满足产妇营养需求,研究[20]指出,以水果、蔬菜、鱼、谷类和中药为重点的饮食模式可以满足产妇日常营养需求并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因此,营养科应综合考虑产妇情况,针对个体化差异制订营养餐。此外,医院应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给予产妇安静的休养环境并尊重其隐私,提供私密的单人间及基础设施,医护人员做到“敲门等待”,实施治疗护理时注意保护产妇隐私[21]。国外有产科病房通常会开设单人间和双人间,供产妇与家属选择,单人间突出居家功能,淋浴、冰箱和电视机等设施配置完善,使产妇与家属休息时更加舒适[22]。同时,为需要者安排护工,协调安排护工工作,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23]。
3.3 提高多维度支持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就业、购房、养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增添新家庭成员,更大程度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24]。本研究中多数受访者表示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自己感到较大的压力。因工作原因,经常性加班和出差减少了陪伴妻子妊娠的时间,且缺少陪伴是影响后代成长发育的重大问题,个别父亲表示妊娠期间存在更换工作的想法,但是基于其收入并不足以负担家庭支出等实际问题而放弃这个想法,现在有了陪产假、育儿假,可借此机会多照顾陪伴妻儿。在高度竞争的职业中,同事和上级领导的情感支持行为,对于缓解工作和家庭间的冲突有显著作用[25]。父亲群体间的同伴支持,对于积极育儿也有重大帮助,且随着现在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缓解了因时间缺乏而致同伴间交流困难的问题,对于提升新手父亲的角色胜任感有显著益处[26-27]。医护人员未来可以更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多样化形式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新手父母了解更多新生儿照护知识。
本研究使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2 名新生儿父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大程度还原新生儿父亲照护行为体验和角色适应的心理历程。根据本研究所得,照护体验和角色适应是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今后可扩大样本进行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以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达到促进其更快适应身份转换的目的。且本研究的目标人群只锁定在产妇产褥期住院期间的父亲,未来可开展探索子女的纵向研究来了解更多变化,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关于父亲角色的适应心理历程。此外,院方应优化环境,加强新生儿父母的心理疏导,给予家庭多方面支持,促进父亲角色良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