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描述与现实批判:杜甫《盐井》诗研究

2024-02-27 11:06王放兰
西部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盐官盐井盐业

王放兰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贡 643099)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描述的是唐代的社会生活,其中不乏关于唐代盐业生产的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了解唐代盐业的发展以及基层盐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比如《盐井》《出郭》《艳濒》《客居》《柴门》《夔州歌十绝句》等,其中以《盐井》最具代表性。杜甫诗作中关于盐业的描述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他所述的关于我国甘肃、四川等地的井盐生产情况大多是流离各地区时的所见所闻,属于实景描述。在《盐井》一诗中,杜甫从文学角度出发描述了唐中期长道县的井盐生产和运输情况,但如果我们结合历史文献中关于井盐的记载,就会对当时的盐业生产实况得出贴近历史事实的结论。

学界对杜诗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其中的盐业细分还鲜少论及,聂大受[1-2]在论述杜甫陇右行迹时有所介绍,左汉林[3]在考察杜甫由陇入蜀行踪遗迹时亦有提及,仅许智银[4]综合阐述了杜甫笔下的唐代盐业经济。笔者不揣浅陋,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中关于唐中期盐业政策的记载,探讨《盐井》诗的创作背景,辨析诗的内容,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盐井》诗创作之背景

杜甫生当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目睹玄宗天宝十四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55—763年)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他颠沛流离,因此对生活的感慨很深。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著名诗句,紧接着写下了表达人民苦难的《羌村三首》和著名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复杂的矛盾关系。《盐井》诗承接了“三吏”“三别”这些诗篇的立意,把笔锋直接指向了搜刮压榨程度惊人的腐朽的王朝统治,这首诗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

(一)诗人的创作经历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末,“安史之乱”的战火还未平息,关中大旱,难民外逃,“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48岁的诗人杜甫不愿意再为官从政,放弃了官职,流寓陇右,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历程。此年七月,杜甫携带家眷从长安出发,先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寓居约三个月。后因生活所迫,又离开秦州,经西和(今甘肃西和县)、同谷(今甘肃成县)、剑阁等地,流寓成都。杜甫在途径成州(今甘肃西和县)时作了数十首诗篇,《盐井》便是其中之一。在盐官,杜甫看到煮盐的青烟弥漫着整个平川,盐工们在辛苦紧张地日夜劳作,官商不劳而获,残酷地压迫剥削盐民。杜甫满怀愤怒,写下了同情盐民、斥责官府的《盐井》诗。可以说《盐井》这首诗是紧接着“三吏”“三别”诗篇之后又一篇控述人民所受苦难原因的佳作。

(二)唐中期的盐业政策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轻徭薄役、休养生息,废除了盐、铁、酒的专卖,对食盐既不专卖,也不征税,食盐之利与百姓共享。隋炀帝横征暴敛,也没有涉及盐利。唐朝初期继承隋朝的盐、铁、酒政策,因此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唐开元初年的130年间盐、铁、酒无税,在宽松的政策下,盐业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唐社会环境发生剧变,食盐的产销开始从无税制向有税制、从非专卖制向专卖制过渡。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与食盐生产者的关系最为密切。封建国家盐务政策的变更,必将直接影响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唐初期对于盐井征税尚不普遍,《通典》载征税的盐井仅有90所,且全部属剑南道,推测征税对象只是部分纳入官管的盐井。无论是否承担井税,灶户均应有一定的个体经济规模,武则天时对陵井实行“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的制度就是一个证明。《通典》卷十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盐井91所有两种情况:一是成州长道盐井,和幽州、大同、横野军盐屯,同样实行“节级有赏罚”之制,是盐产品全部归公的完全官井;二是陵井等90所盐井,仅行征税纳钱之制[5]192。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打乱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使唐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战争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丁口转死、田亩转换的现实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唐政府从单纯依赖农业税,转向重视间接税的征收。由此,榷盐法得以创建实施。在封建社会中,“榷”字的含义是“专略其利”[6]。“安史之乱”初期,因筹集军费的需要,已使唐政府迅速注意到那些能及时为自己带来财赋的物资。因此,在战争之际,盐对于政府的意义日益突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三月,第五琦被任命为盐铁使,改革盐法,实行榷盐制,“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7],“尽榷天下盐”[8]1378。彼时盐法的实行已面向唐朝廷所控制的一切产盐区。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盐产区设置监院,负责“收榷”与“出粜”食盐;二是订立食盐专卖价格,为每斗110文;三是建立亭户制度,使“旧业户洎浮人欲以盐为业者”,“免杂徭,隶盐铁使”;四是建立惩治私盐法律,规定“盗煮私市罪有差”[9]132-133。榷盐法的实施使得第五琦初步建立了以监院为基础的食盐专卖体系,并形成食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产销方式,唐代的食盐专卖制度由此初具规模。

二、《盐井》诗之所述盐产地

《盐井》诗所描述的盐井位于长道县,今属甘肃省礼县盐官镇,因盛产井盐自古闻名。古代盐官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从陇南的大范围说,盐官处在蜀陇要冲和关陇古道的中间,是关陇古道和蜀陇古道连结线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也是丝绸之路通蜀的必经之路,历代兵家必争、商贾云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十分重要。据考证古碑文和出土文物,盐官很早就开始产盐。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盐井碑记》引自前古碑文记载,盐官盐井源流“肇自后周”(后周即东周)。近年西安近郊出土的秦封泥“西盐”,经专家鉴定是秦代或战国时秦国在当地设有盐官的实证。这两处史料表明,战国时秦人在当地就设有盐官是毋庸置疑的。秦国不仅在当地设官管盐,还建立了盐政管理体系,后煮水为盐历代相承,设官管盐沿袭不断,久而久之官名易为地名,官名地名并用。

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盐官产盐的记载,借助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诗。《新唐书·食货志》载:“有唐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成州、巂州井各一……”[8]1377,《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成州》“长道县”条云“盐井,在县东三十里。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在蟠家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10]573。《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记载,秦州天水郡的长道县,“有盐”[11]。康熙《西和县志》载嘉靖丁未所立《盐井碑记》:“西和治东古迹汉诸葛祁山堡东盐官镇古有盐井……井之源流肇自后周……唐杜甫有诗,具述其所由来故。”(1)王殿元撰,西和县志办公室点校《(康熙)西和县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藏书,1970,第36页。民国《西和县志》:“盐井城,在县北九十里,三国时名卤城,唐名盐井城。”(2)朱绣梓:《(民国)西和县志》,西和县志办公室点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藏书,1970,第324页。盐官镇现存一座盐神庙,又称盐井祠,供奉盐神,盐井就在盐井祠内。据1954年、1958年盐官场务所给省地盐务局《关于调查盐井史料的报告》记载:“盐官盐井井深五丈一尺,井方二尺八寸。井底有水源两处:一处为甜水眼,水眼用毛毡、石头、木板顶封;一处为卤水眼,盐井的水主要是卤水眼流出的卤水。通常卤水涨至半井筒以上时,即不再涨升。因煮盐生产时有衔接不上的情况,盐井旁另设五个备用卤水池,池底用红泥土封不渗漏,每池深八尺。卤水用不完时,汲卤水盛于卤水池以备用。”后盐井祠又多次整修,杜甫的《盐井》诗被刻在碑上竖立在盐井旁。盐官盐井拥有悠久的产盐历史,又以杜甫题诗而声名远扬,现作为井盐遗址成为了盐官的一个名胜古迹。如图1。

图1 盐井祠

三、《盐井》诗内容辨析

《盐井》是一首五言古诗体,为了论述方便,兹将全诗照录如下: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12]

要了解诗意,先了解词义。卤,《说文解字》云:“西方咸地也。”(3)许慎:说文解字,北宋本校刊,汲古阁藏板。卤中,指产盐的场所中。作,营作,官作指官营的盐业。程,量也,计量考核之意。川,《周礼·考工记》:“两山之间,必有川焉。”[13]这里指小河。搰搰,音骨骨,用力貌。《庄子·天地篇》:“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14]车,这里不指普通的车辆,更非指汲卤车,而是指运盐的车(下面对此问题专门另作详析)。斛,《说文解字》云:“十斗也。”(4)同上。君子,泛指在上的统治者。小人,指贪财的官吏和商人。苦,意谓为某事物所困扰。杜甫的哲学思想中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老子、庄子思想。这里的君子小人,按《论语·里仁》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5]。但按诗的尾句“物理固自然”来看,是老、庄的“清净无为而自治”的思想。《庄子·骈拇篇》:“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16]这是杜甫此诗所本。这里的“喧阗”就是指交易市场中的嘈杂喧闹声,故也可以作为货物买卖,追逐高利的代名词。何,为什么;良,深也,久也;固,本来应该之意。

(一)内容描述

词义即明,可以对全诗进行剖析。总的来说,这首诗从表面触及内在,从现象揭露了本质。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一段,中二句为一段,末四句为一段。

1.产盐井灶的情景

把诗句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内容如下:产盐的场所中,由于卤气的蒸发、凝聚、洒滴,使附近的草木都变成了白色,只有那官府的盐灶冒出来的袅袅烟雾才是青色的。官营盐业有计量考核,所以在那小河边的盐灶升起了青烟,正在煮盐。年年岁岁很辛劳用力地从盐井里汲起卤水,运盐的车辆天天连续不断地把生产的盐运出去。杜甫见到的是官营井灶,这一段完全是写实。

《盐井》诗的一开头就把笔锋指向了“官”(统治者),因为那时整个盐业已经置于官府控制之下了。原先,我国在隋代初期以前“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17],废止官营,免除盐税,生产运销,听其自由。百余年都不征税,这在我国悠久的盐业史上是很罕见的。但到唐玄宗时,由于皇室奢侈,军费数额巨大,唐政府经费不足,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一月,“咸以盐铁之利,甚益国用,遂令将作大匠姜师度、户部侍郎强循俱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检责海内盐铁之课”[18]1086。恢复了对全国盐业的管制。以蜀中而言,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苏颐为剑南道按察节度使,“时蜀凋敝,人流亡,诏颐收剑南山泽盐铁自赡。颐……重兴力役。即募戍人,输雇值。开井置炉,量入计出”[19]。招募戍守的兵卒为官府开盐井,设盐灶,官府给他们发工钱。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时,“蜀道陵(今仁寿)、绵(今绵阳)等十州盐井九十所(即九十个产盐场所),每年课盐都当钱八千五十八贯……(其中)泸州(含今富顺、江安)井五所,都当钱一千八百五十贯。荣州(含今贡井)井十三所,都当钱四百贯”[5]273-279。从而使产地扩大,被官府搜刮去的钱更多了。到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即杜甫写《盐井》诗的前一年,第五琦为全国诸道盐铁使。当时“安史之乱”正深,为了供给军费,他更“大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役,盗煮者论如法”[18]1086,完全把盐业牢牢地控制在官府手中,杜甫见到的正是在官营盐业时的情景。

2.高盐价及厚盈利描述

《盐井》诗中写道:从公家井灶产出来的盐每斗值钱三百文,而商人用车子运出去一转手就卖每十斗值钱六千文。合每斗值钱六百文,可以看出得到了加倍的盈利,这是何等的凶狠!“安史之乱”致使物价飞涨,天宝年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至德年间,“米斗至钱七千”[8]1347,生活物资价格飞涨、极度紧缺。虽然诗中的盐价不一定符合实际,诗人可以夸张,但也说明政府的应急措施刺激了盐价的增长,同时从盐价这个侧面表达了人民所受高价盘剥乃至淡食之苦。史书上对此也有印证,《新唐书·食货志》载:“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及(第五)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8]1378。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在榷盐法实施前,食盐的市场零售价格大约是每斗十文,因唐政府不在流通中另征盐税,故盐价十分低廉,它所反映的只是一般物价的特点。榷盐法实施后,榷价寓税于盐,灶户所产食盐在以低价被盐监、盐院统一收购后,再每斗加价一百文后统一出售,从而形成了每斗一百一十文的专卖零售价格。所增部分即全部成为政府收入,其性质显然与唐前期不同。从现有史料记载看,唐代每斗一百一十文的榷价大约从乾元初仅维持到刘晏任使的大历末期(公元758—779年)。此期盐法从官销转为商销,市场价格从波动趋于平稳。

杜甫《盐井》诗写于乾元元年食盐加价之后的第二年,他把盐价写入诗内,是对官府竭尽搜刮、商人高价盘剥的怒斥。四年之后的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刘晏任度支盐铁转运使,更使盐法大大完备。“出盐之乡,因旧监置吏及亭户,粜商人,从其所之,江(南道)岭(南道)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不知贵……岁得钱百余万缗(按一千文为一缗),以当百余州之赋。”“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围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8]1377-1392盐利收入,西蜀仅次于扬州(今两淮盐区)而居全国第二,“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管利权……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20]。

3.诗人尖锐的讽刺和沉痛的感叹

末四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画龙点睛之笔。杜甫写道,好的统治者应该谨慎地适可而止,应该知足,贪财的官吏、商人为逐利喧哗纷争。我为什么要深深地、久久地咨嗟怨叹呢?因为万物之理本来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啊!从这几句诗可以明显看出杜甫是不主张盐业官营而主张盐业开放、顺其自然的,他幻想着像隋文帝开皇三年以后到唐玄宗以前这长达130年对盐业无管制的历史再现。诗人的这种愤激、怨叹之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呼声。当时的官吏、商人当然是充耳不闻、照样不改,有加无已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诸葛盐井诗》的“人心故难足,物理偶相逞。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也是沿用杜甫这种讽刺和感叹的。就在杜甫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卒后,刘晏与宰相杨炎争权,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杀死于中州(今忠县),但两年后官盐发商每斗又加价百钱,连前共计每斗盐价二百一十文,于是“亭户冒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盐估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8]1377-1392。杜甫若见此私盐遍地,商人居奇、盐价更贵、贫民淡食的情景,将更愤慨不堪了。

(二)盐井类型及运盐工具辨析

《盐井》诗的全文既已剖明,只剩下诗中的“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这两句是否写的汲卤车和盐井是否顿钻成的问题,以下就对此作专门的辨析。

前文已述,杜甫《盐井》诗所写的盐井是西和的盐井,而且是大口径盐井,“西和州之盐官……皆大井也”[21]可证。《关于调查盐井史料的报告》记载,盐官盐井井深约17米,直径1米,属于大口浅井。大口浅井具有口径大、土石方量大的特点,又必须使用锨锸一类工具开凿,故钻凿工役甚苦,工程浩大,开采时间长。宋《玉壶清话》说孟蜀时淘井用“徒数百人”,修井即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凿井时的情况也差不多,用的工具是铁锹、挖锄一类的挖掘工具。工匠缒吊到井下去,这些情况证明大口井是挖掘的,而不是顿钻。既然是挖掘,其盛装容器不外乎撮箕、牛皮桶、木桶而已。大口盐井怎样汲卤呢?在汉代画像砖中,汲卤是利用定滑轮挂着绳索,牵引两只桶上下提送卤水。以唐代大口盐井陵井为证:“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按指西蜀全景)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10]841-883这与画像砖的曳提方式一脉相承。这种垂直的吊桶取卤方式十分费力,不能适用于深井。因此,人们后来对汲卤工具作了改进,即用人畜转动的绞盘车取代建于井口的滑车或辘轳。

大口盐井用车,自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没见史料记载,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记陵州盐井的汲卤情景说:“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中间稍狭,谓之杖骨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22]既称为“旧”,似指宋代以前。“大车”即绞车,也即绞盘车。车轴垂直于地面,车轮轮辐较大,轮缠长绳,绳外端系牛皮囊,由人畜牵挽推动,汲取卤水。绞车在井盐生产上使用,有益于生产效率的提高[9]113。南宋时大口井的情况是:“幸而果得咸泉,然后募工以石甃砌。以牛革为囊,数十人牵大绳以汲取之,自子至午,则泉脉渐竭,乃缒人于绳令下,以手汲取,投之于囊。然后引绳而上,得水入灶,以柴茅煎煮……”[23]据《太平寰宇记》引李膺《益州记》,平井在南朝齐梁间,“一日一夜,收盐四石”[24],唐时仍是年产600余石的较大盐井。绞车的使用,解决了这类大口深井取卤难的问题。

然而,诗中所表却不是绞车,至少现存史料中尚无关于唐代盐井使用绞车提卤的记载。所以说杜甫目睹的汲井状况,并非使用立式大绞盘车,而是旧式的辘轳。《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剑南道陵州贵平县有唱车庙,“以其山近盐井,闻推车唱歌之声为名。今盐井推辘轳,皆唱为号令”[25]。该盐井即平井,其“推车”为辘轳。如图2。

图2 盐官盐井

除盐官盐井外,川东云阳盐场仍现存一大口盐井,其口径约4米,深约百米,井腔、井壁状况与古代仁寿陵井状况相同。云阳自古都是沿用人工曳提,用木板置于井口上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再横置顺置木板井口画成几个井字形,在木板间安置滚轮架,这样一口井就能安几个至十多个滚轮架,一个滚轮等于一个滑轮,每个架用绳索系着两个小木桶,一上一下,每架各由一人曳提,一口井就有几人至十多人同时各自曳提。井口上没有井架,井侧或井口上没有立式大绞盘车。要淘井时,人缒至井底,或沿井壁岩石凿的陡梯下到井底挖掘修淘。

《盐井》诗的“汲井岁搰搰”有关凿、汲、淘的问题已经辨析了,再进而辨析“出车日连连”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车”肯定指的是运盐的车,简称盐车。这里还有个典故。《战国策·楚策》云:“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析,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意即有一匹骏马的年岁到了该服役的年岁了,拉着运盐的车上太行山,马蹄伸得直直的,膝弯曲着,尾巴深沉地夹着,皮肤也摩擦溃破了,马尿洒了一地,白汗交流,在上坡的中途迁延着把车拉不上去了,伯乐碰见了这个状况,很可怜它,下车攀着这匹马哭了起来,解下自己的粗麻布衣覆盖着这匹马。西汉贾谊《吊屈原》:“骥垂两耳兮,服盐车。”这些都是杜甫多本。所以不能因下文有个“车”字,上句有个“汲井”,就连起来曲解为汲卤车,那就未免望文生义了。

四、结语

《盐井》诗通过对盐工受压迫受剥削的白描式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鞭笞和抨击了剥削阶级的贪婪和虚伪。我国古代反映手工业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极少。这首诗写自唐代,出自杜甫这样的名家之手,更表明了诗的价值是非常珍贵的。《盐井》诗是五古诗,杜甫在寓居秦州期间,对五古、五律的运用已达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境地,在句法上不受格式的限制,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盐井》诗寓记事与抒发情思为一体,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精品,是杜甫在秦州和前往同谷路上反映现实生活的又一篇名作,风格沉郁,笔力雄重、情思隽永、意境精深。《盐井》诗又是史诗,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墨,真实、形象地反映唐代盐官煮盐,反映盐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是杜甫从内心深处咏出的歌。

可以看到,杜甫对于盐官的盐业生产描写并非只是为了简单描写盐的产销而作诗,而是他与基层盐民站在了一起,急民之所急。他在《盐井》诗中的描述揭露了官府实行的盐业专营制度给基层百姓所带来的巨大生活负担。通过解析杜甫创作《盐井》诗的经历以及当时所实行的盐业政策,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细腻情感,对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猜你喜欢
盐官盐井盐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国家在场:从清代滇南盐官营看国家边疆治理
番禺“盐官厨”释读
子文同学的一篇发掘日记与广东汉代“盐官”
也谈“番禺盐官”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