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勇,涂 建,赵小芳,陈 强,王 杨
(1.湖北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西宁供电公司,青海西宁 810003)
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俱增使得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实际工况中,光伏板往往会因为乌云、树荫、灰尘等遮挡,导致局部阴影,致使阵列功率输出呈现多峰值现象,此时最大功率追踪容易陷入局部极值[1]。为了发挥光伏阵列的最大效益,就必须使光伏阵列保持最大功率输出,因此,最大功率追踪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MPPT 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给出了方案。传统的MPPT 方法在局部阴影时,追踪效率低,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因此,近些年的MPPT 研究主要偏向于智能算法。文献[2-7]均为改进的智能仿生优化算法作为光伏MPPT 策略,这些控制策略相比较传统方法均有进步,或提升追踪效率[2-6],或有效改善振荡,提升稳定性[5-7];但也有一些局限,例如算法实现复杂,收敛时间长等[3]。
综上,此处引入改进的蜜獾优化算法,作为MPPT 控制策略。蜜獾优化算法(Honey Badger Algorithm,HBA)于2021 年提出,该算法主要模拟了蜜獾的智能觅食行为,进行寻优,具有思路新颖、收敛速度快、寻优能力强等优点[8]。
光伏电池物理模型[9]可以简化为由恒流源、二极管、电阻等组成,其等效电路如图1 所示。
图1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其中,模型的输出电流方程为:
式中,Iph表示光子在光伏电池中激发的电流。Io表示光伏电池无光照时的饱和电流。q表示电子的电荷,数值为1.6×10-19C;A表示常数因子;K表示玻尔兹曼常数,数值为1.38×10-23J/K。
在Matlab/Simulink 中,搭建光伏电池模型,其关键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光伏电池关键参数
光伏电池在环境中受温度、光照影响较大。此处采用三块光伏板,依次串联,改变输入光照条件,温度恒定25 ℃,光照强度分别为S1=1 000 W/m2、S2=800 W/m2、S3=600 W/m2,模拟3×1 阵列多峰值情况下的P-U、I-U特性曲线,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T=25 ℃,改变光照时,光伏板输出特性
蜜獾算法是受蜜獾觅食的启发而创造的。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分别是“挖掘阶段”“采蜜阶段”。
在算法之初,要初始化种群的个体位置,其位置公式为:
式中,Ibi与ubi分别是搜索问题的下界与上界,r0是0 到1 之间的 随机数。
第一阶段,蜜獾沿心形路线运动,寻找蜂巢信息,其位置更新公式为:
式中,Xprey表示当下蜜獾的最优位置;r1、r2、r3是0 到1 之间的三个随机数;β表示蜜獾的觅食能力,一般β≥1,此处默认为6;F是控制蜜獾搜寻方向的量,由式(4)确定:
α表示搜索影响因子,由式(5)确定:
式中,C是常数,此处默认值为2,tmax是最大迭代次数。在第一阶段,蜜獾搜寻能力还受猎物的气味强度、与猎物之间的距离的影响,由式(6)、(7)确定:
式(5)中,S表示源强度,其由式(8)确定:
由式(3)、(6)、(7)发现,如果蜜獾距离食物近,或者食物气味大,则蜜獾运动速度更高。
第二阶段,蜜獾寻得蜂巢,跟随蜂蜜向导獾直达蜂巢的情况,可由式(9)确定:
其中,r6是0到1之间的随机数。这一阶段,蜜獾的效率主要受方向因子F与搜索影响因子α的影响。
帐篷映射(tent map),在数学中是分段的线性映射,在其参数范围内,是一个混沌映射,且具有良好的分布性[10],可用式(10)表示:
式中,α的取值在0到1之间,文中取值为0.499 9。
在Matlab 中,利用可视化验证Tent 映射的分布性,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Tent映射分布性验证
由式(2)不难发现,r0的每一次取值,将直接影响到种群个体的分布,r0是0 到1 之间的随机数,所以它的取值,随机性很强,往往不能使种群完全均匀的分布,这可能会导致寻优需要更多的迭代,或者导致算法早熟。引入式(10)中的每一维度值,将会改善这上述不足之处。改进后的位置计算方法,可用式(11)表示:
在蜜獾算法中,蜜獾的位置表示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适应度值即为整列的最大功率[11-14]。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参数初始化,此时引入Tent 映射,参考式(10)、(11)均匀初始化种群,搜索上界是串联阵列的最大开路电压,下界为0。设置迭代次数tmax=500,其余参数按2.1 蜜獾算法介绍进行设置。
步骤二:定义强度因子、更新密度因子,参照式(5)~(8)设置。
步骤三:跳出局部最优,决定蜜獾的搜寻方向,由式(4)确定。
步骤四:按式(3)更新蜜獾位置,根据光伏模型计算P(i)每只蜜獾适应度值。
步骤五:得到更新后的蜜獾位置及对应的适应度值,进行比较、迭代,并再次更新最优值。
步骤六:判断是否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若没有,跳转至步骤三继续执行,若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输出最大功率值与最优电压值,算法结束。
上述步骤相关流程如图4 所示。
图4 改进蜜獾算法在光伏MPPT的工作流程
在Matlab2018b/Simulink 中,搭建光伏电池模型,其主要参数设置,如表1 所示。建立3×1 的光伏阵列、基于优化算法的MPPT 控制器、PWM 模块、Boost 电路,负载为电阻[15-16]。仿真模型如图5 所示。
图5 光伏MPPT 仿真模型
上述模型参数设置为C1=4.7 μF,C2=23 μF,L=11.5 mH,R=30 Ω。
在3×1 的光伏阵列中,输入温度均设置为T=25 ℃,光照强度分别为1 000 W/m2、800 W/m2、600 W/m2。光伏输出功率如图6 所示。
图6 静态工况下仿真波形
由图6 可知,三种不同的算法均能追踪到的最大功率值,为517.75 W,由图2(a)可知,理论最大功率为518.7 W,追踪效率为99.82%。不同之处在于,基于粒子群的MPPT,追踪稳定性较差,前期的功率输出不稳定,在2.1 s 才趋于稳定输出。HBA-MPPT策略,在0.1~0.19 s 时,功率有波动,较PSO-MPPT 相比,在收敛时间及稳定性上有显著提升。改进的HBA-MPPT 在0.09 s 趋于稳定,对比未改进的蜜獾算法(收敛时间:0.194 s),收敛时间减少了0.104 s。
为了验证光伏系统在工作状态下,光照突然变化,原工况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算法的追踪能力。特在3.1 节的基础上,对第一块光伏板的光照进行干涉,使其光照强度由1 000 W/m2突变为850 W/m2,再次仿真,得到光伏阵列输出功率波形如图7 所示。
图7 动态工况下仿真波形
由图7 可知,在工作状态中光照突然变化时,改进HBA-MPPT 的收敛性最迅速,粒子群算法和蜜獾算法基本一致。在最大功率追踪上,改进HBAMPPT 的方法,相比较对比方法,始终保持了最高功率输出,稳定在508 W。
文中提出了将蜜獾优化算法应用于光伏MPPT的控制方法,并针对蜜獾算法,在种群初始化中,可能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即引入Tent 映射,使种群在搜索范围内更加均匀的分布,提升了算法全局寻优的能力。同时,为了验证算法的优劣性,引入粒子群算法与之对比。通过Matlab2018b/Simulink 仿结果显示:
1)蜜獾算法较粒子群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性,相同的工况下更快的追踪到最大功率。
2)改进的蜜獾算法与其本身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在工况突然改变的情况下,蜜獾算法和改进的蜜獾算法依然能较快地追踪到最大功率,且稳定性输出。
对比PSO、HBA、改进HBA 三种不同算法,结果均显示,改进的HBA 算法更有助于多峰值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