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磊
首年履职,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角色,希望能尽最大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何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产生更多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核爆点”,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多次参与人大组织的各类调研活动,也利用农工党员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的身份扩大与业内人士的交流范围,梳理焦点问题,思考对策建议。
随着走访调研的深入,我发现经过过去十年大环境的创新鼓励,上海本土企业的创新成果陆续面世,但在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尤其在用好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源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门槛、缩短早期研发到产业化的进程和加速创新产品上市后应用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
不少拥有创新医疗技术的企业和高校研究人员不约而同提到,希望上海打造一个高效的临床研究平台,调动医院丰富的临床样本资源和专家经验,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为之后开展正式临床试验提供数据积累和经验。这类研究成果还可以和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对接,加速各种创新技术和审评规则的对接。
还有不少企业创始团队成员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掌握了先进的创新技术,其中不乏全球范围内首次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研究或试验、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术。他们几乎都为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所吸引,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大家参考国外的医疗创新环境,结合中国国情,充分挖掘上海医疗研究资源优势,给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建議。
我在多方听取意见后,提出了《加速创新药械的临床资源对接,并着力解决创新药械入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些建议得到了产业主管部门的采纳。我将继续深入调研、思考,提出更多有操作性的建议。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思路迪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