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胜建 尤阳 董宝鑫
作者单位:266000 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疗养六区综合治疗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由胃动力紊乱或胃和十二指肠炎症引起,以进食后过度饱腹或复发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先前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联密切[1-2]。目前临床上以质子泵抑制剂及莫沙必利等促动力药物治疗为主[3-4]。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虚弱,治疗应以理气健脾为主。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外用疗法,可疏通经络,加速胃肠蠕动[5]。艾灸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燃烧艾绒,利用其热、放射和药理作用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据报道,艾灸可以调节内脏和内分泌功能、改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胃肠道蠕动[6]。基于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应用针刺肺经穴联合中脘穴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分析其对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目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联合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4±0.62)年;年龄为35~59岁,平均年龄为(49.98±6.84)岁;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48±0.68)年;年龄为37~58岁,平均年龄为(50.12±7.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批准文号:QDTLLL2020-012)。
(1)无心、肝等重要器官严重异常者;(2)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3)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医学诊断标准[7];(4)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医脾虚气滞型诊断标准:主症:胃脘痞闷、胀痛、腹满、嗳气、口苦或干、肠鸣;次症:便溏、神疲懒言、舌苔白腻或薄白、小便黄、脉细弦[8];(5)患者年龄在18~65岁;(6)签订知情同意书。
(1)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临床研究者;(2)合并胃溃疡等其他胃肠道疾病者;(3)晕针患者;(4)临床资料缺失;(5)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临床实验;(6)对研究所涉及器械、药物过敏者;(7)有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及酒精滥用史者;(8)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在试验期间有妊娠计划的妇女;(9)患有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或传染病,无法完成或不适宜相关治疗和检查的患者。
(1)各种原因主动退出研究;(2)失访者;(3)发生严重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1204,规格:5 mg)治疗,每日3次,每次1片,餐前半小时口服使用。
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肺经穴及中脘穴艾灸联合治疗。针刺肺经穴:嘱咐患者取合适体位,先用医用酒精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取尺泽、孔最、列缺、肺俞、百会穴位,使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捻转补法30秒,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中脘穴艾灸:主穴选择中脘穴,配穴选取关元穴、气海穴及足三里穴,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将艾绒柱分别放入三孔艾灸盒两端的孔内,点燃艾柱,放置穴位处,将毛巾湿水后拧干覆盖艾灸盒,询问患者温度是否合适,避免烫伤,每日1次,每次艾灸半小时。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6.1 临床疗效 治疗4周后评估2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理化检查正常,临床症状消失;(2)显效:理化检查显著好转,证候积分减少程度超过2/3;(3)有效:理化检查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程度超过1/3,不足2/3;(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9]。总治疗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6.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便溏、胀满、嗳气、胃脘疼痛、疲乏无力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估,每项症状评分最高分为3分,症状严重程度与分值成正比。
1.6.3 实验室指标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空腹时外周静脉血6 mL,离心后,静置15分钟,取上清液,冷藏待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motilin,MTL)及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以上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吉立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6.4 胃动力指标 使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Apogee 8U)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胃窦收缩频率、胃半排空时间、胃窦收缩幅度。
1.6.5 睡眠质量 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睡眠质量,该量表总分为21分,睡眠质量与分值成反比。
1.6.6 副作用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肤瘙痒、头晕、头痛及胸痛的发生率。总发生率=(皮肤瘙痒+头晕+头痛+胸痛例数)/总例数×100%。
1.6.7 质量控制 所有治疗过程由同一专业人员进行,尽量确保实验所用器材、药物、毫针及实验环境统一。
联合组总治疗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便溏、胀满、嗳气、胃脘疼痛以及疲乏无力证候积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便溏、胀满、嗳气、胃脘疼痛以及疲乏无力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MTL、GAS、SS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MTL、GAS增加(P>0.05),SS下降(P<0.05),且联合组MTL、GAS高于对照组(P<0.05),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50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胃窦收缩频率、胃半排空时间以及胃窦收缩幅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胃半排空时间均降低(P>0.05),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幅度均上升(P<0.05),且联合组胃半排空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指标对比(50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PSQI评分下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PSQI评分对比分)
治疗期间,联合组副作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不同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传统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和肠道相互作用异常以及胃酸高度敏感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胃紊乱有关。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灶在胃,同时又与肺、脾等内脏有关。中医发病机理在于脾胃气虚、脾胃不和,因此应以健脾、调胃、理气治疗本病[11-12]。
肺主一身之气,且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通能促进肠胃蠕动。脾胃蕴含着人体津液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但津液及营养物质的输送依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当肺宣发肃降失调,津液及营养物质不能输送全身,从而引起胃胀、腹满等消化不良症状[13]。肺经穴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包含尺泽穴、孔最穴等穴位。针刺肺经穴有利于宣通肺气,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脾胃气机运行。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降逆利水、和胃健脾的功效。中脘穴艾灸通过燃烧艾柱及刺激中脘穴等穴位,具有温经散寒、促进血液循环、疏理中气、健脾理气等作用,还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胃肠粘膜修复[14-15]。本研究应用针刺肺经穴联合中脘穴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确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MTL是分布在胃肠道和血液循环中的胃肠道激素,被证实能够收缩胃肠道的平滑肌,刺激胃肠道进行生理电和机械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率[16]。GAS是一种酸刺激信使,可以调节胃黏膜细胞生长,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调节胃肠蠕动,从而增加食物摄入量[17]。SS是一种肽激素,可抑制胃蛋白酶和GAS释放激素,从而抑制部分胃酸的释放[18]。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患者MTL、GAS水平显著上升,SS水平明显降低,提示针刺肺经穴、中脘穴艾灸联合治疗能促进胃肠蠕动及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加患者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幅度,缩短胃半排空时间。本研究结果中发现联合组胃动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赵艳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针刺肺经穴能促进全身气机运行,改善脾胃气滞状况,促进水谷精微、津液输送全身,增加胃排空率。中脘穴艾灸可持续温通中脘穴位经脉,能健脾和胃,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窦收缩频率及胃窦收缩幅度。本研究结果中发现,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肺经穴、中脘穴艾灸联合治疗可通过改善胃动力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缓解中医症状。
此外,联合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肺经穴、中脘穴艾灸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针灸刺激百会穴有关。百会穴在头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交汇穴位。针刺百会穴可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脑部血流流变学指标,改善脑部微循环,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研究结果中还发现,联合组治疗效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肺经穴、中脘穴艾灸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针刺肺经穴联合中脘穴艾灸治疗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