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探索

2024-02-26 17:21张聪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期

作者简介

张聪,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公派美国查普曼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十余项。荣获多项省级学术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期刊等全文转载。

[摘要] 深入探索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彰显了中国特色教师发展、实现教育强国伟业的经验凝练、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间规律、空间规律与精神规律。面对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律探索中的“无规律说”“移植规律说”与“规律无用说”,应切实强化师范教育中的班主任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实效,并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指南,推动中小学班主任群体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长规律;中小学班主任

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百年梦想与价值追求,这需要全体教育同仁的持续团结奋斗。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他者,452万中小学班主任正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既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基础教育发展成就的宝贵经验总结,也是对建设教育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动能累积,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成长规律: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探索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规律,是反观并持续助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反思中国教师发展历程、实现教育强国伟业、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要过程。

(一)成长规律是中国特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彰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70余年历程。从最初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到反观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实情、探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比较性地认识欧美教师发展过程、东亚教师教育探索等的基本经验,最终在艰难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深具中国特色的教师发展道路,形成了对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科学认知。可以说,每一次探索都饱含着艰辛,也凝聚着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教育智慧。在逐渐认识班主任对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的过程中,很多教育政策开始越来越关注班主任群体。时至今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对班主任成长过程的主要认知,在班主任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探索出了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实际上正是对中国特色教师发展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经验的深刻反思,并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班主任工作的系统化发展。

(二)成长规律是实现教育强国伟业的经验凝练

建设教育强国伟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教育梦想,这就需要理性识别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持续探索,我们首先要培养高素质教师,进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学、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班主任成长规律,意在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培养质量,让更多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为此,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导向在现实中迫切需要优秀人才,需要进一步探索班主任成长规律,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的现实表现就是高品质的基础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高标准的人才规格、高水准的教育文化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探索班主任成长规律也是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必要构成要素。由此,建设教育强国伟业兼具目标导向与过程导向,客观上需要主动探索班主任成长规律,同时也需要在规律探索过程中逐渐凝练出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的宝贵经验。

(三)成長规律是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基点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的重要体现与价值追求。然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时间里,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不断思索:现代化究竟是什么?美国的现代化样式、苏联的现代化样式及欧洲的现代化样式,是否完全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换言之,我们是否需要走别人走过的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教育发展经验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1983年,邓小平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在逻辑上成为中国教育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的重要基础与宝贵前提。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我们无意探究概念本身,因为概念背后的探索历程更具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彰显,也是涵育中国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动能。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以“规律”为切入点重新审思中国式教育发展之路,在逻辑上无疑是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点。

二、理性识别: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本身蕴含着规律,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因此也体现出独有的发展规律。实际上,教育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宏观规律,并因而衍生出若干中观教育规律与微观教育规律。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的独特构成,中小学班主任在其成长过程中正表现出鲜明的时间规律、空间规律与精神规律。这些规律在其结构上是宏观教育规律的微观体现,在其体系上则是教师成长规律的微观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确为微观规律,但长久以来,正是对这些微观规律认识不清,直接导致部分学校缺乏对班主任教育职能和培养机制必要且科学的理解,也间接导致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无序化、班主任育人方式的随意性等诸多弊端的出现。

(一)“化生为熟”:中小学班主任成长的时间规律

对于每一位班主任而言,成为“班主任”往往并非最初的教育梦想。班主任不同于学科教师,没有专门的课堂教学任务,其工作也并没有在班级课程表中体现出來,却贯穿于一个班级的方方面面。很多班主任在师范院校中读书时,是在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学院等相关师范专业中接受师范教育的,他们并未接触过或较少接触到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陌生感影响着很多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方面,每个人都经历过基础教育的十余年时光,都在不同的班级生活中实现了个体的早期成长,也在与中小学不同班主任的朝夕相处中提升了对自我、集体与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更多关于班主任的课程、开展与班主任相关的活动等,这使未来成长为班主任的师范生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与经验累积。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经历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很多青年班主任的早期教育实践。近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基于多位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案例,探索出优秀班主任成长的基本历程与发展经验,发现很多中小学班主任的成长都潜在地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他们大多经历四个时期,即早期个体教育生活中的观察期,到师范教育过程的认知期,再到入职之后的熟悉期,最终到自我超越的卓越期。在不同发展时期,班主任成长总是受制于不同影响因素。例如,在观察期,未来班主任正在接受基础教育,其班主任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成为未来班主任成长初期的认知基础;在师范教育的认知期,基于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未来班主任(此时称之为“师范生”更为贴切)越来越感觉到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只有与班主任专业知识相匹配,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生活。其中,很多见习、实习学校的教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些师范院校开设的“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课程在无形中推动着师范生的角色认同;在入职之后的熟悉期,很多新手教师面临着成为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挑战,学校的信任、家长的寄托与学生的期待,都在无形中强化着青年教师独特的教育体验,也在客观上推动着很多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并担负起班主任工作,而有经验的班主任则成为深刻影响青年班主任成长的导师;在历经漫长的班级管理工作后,一些班主任逐渐摸索出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越来越体悟到班主任工作所体现出的教育性(而非“管理性”)特征,即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由此,很多青年班主任也在历练班主任基本功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自我超越。“化生为熟”不仅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也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独特的时间规律。

(二)场域转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的空间规律

如果说班主任成长的时间规律充分体现出班主任个体的生命历程,那么班主任成长的空间规律则呈现出班主任教育生活的另一种图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中指出,班主任所营造的班级生活,“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行为积淀最深,且已达到普遍化和习惯化状态的部分,是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变革的重点与难点”。班主任成长的空间规律主要表现为班主任在不同的教育空间中不断建构着班主任的专业身份,并展现着别样的教育实践过程。

其一,教室是班主任成长的主要场域,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基础的实践空间。教室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中国式班级生活的发生提供着无限可能。班主任组织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绘制的文化墙,教室前后的环境创设等无不体现着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发生在班级教室内的个体冲突、个别不良的教育现象,以及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友善协同等无不诉说着班级生活的丰富多样,也在事实上见证着班主任的成长。因此,教室作为一种教育场所,提供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第一空间。

其二,走廊、操场等其他校园空间有别于教室,是展现班主任教育行为的重要教育场域,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功能性的教育空间。虽然教室是班主任教育行为发生、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但校园内的其他空间也能展现出班主任教育行为的别样过程。与学生在走廊里的个别交流、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的比赛、在艺术馆中举办的文艺展演等,都体现着班主任独特的教育过程。这些教育过程也是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更是班主任综合素养的空间体现。

其三,家庭等校外场域虽然是班主任个体生活的构成空间,但也是班主任专业成长补充性的教育空间。在家校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育人关键的背景下,放学后、假期中,来自家长的追问、学生的求助及学校的工作任务,在事实上占据着班主任的个人生活空间(乃至私人空间)。很多班主任已经习惯于手机24小时待机、微信群随时回复的工作状态,这在客观上模糊了不少班主任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边界。这虽然为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空间延伸提供了必要补充,但也强化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与教育职责。

(三)螺旋上升:中小学班主任成长的精神规律

与中小学生一样,班主任也是成长中的教育个体。虽然班主任是成年人,但也时刻接受着来自学生的“文化反哺”,在精神上实现着螺旋式上升。

一方面,班主任个体成长的本质是精神成长,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历程必定是精神上不断淬炼、成熟的过程。班主任专业成长外在表现为拥有成熟的带班育人方面的经验:迅速建设优秀班集体、妥善处理个别学生的教育需求、理性面对来自家长的误解等。但这些外在的

表现背后恰恰是班主任内在的精神成长。很多优秀班主任带班技能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对班主任工作的理性思考、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甚至是学生的“文化反哺”,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共成长。

另一方面,班主任的精神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线性的、必然的,而是多元交织的、非线性的,甚或带有偶然性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儿童自然成长的美好图景,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儿童成长过程虽然看似“不自然”,却并不妨碍人们对卢梭笔下爱弥儿这样的儿童成长的关切。事实上,很多班主任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学校虽然在培养优秀班主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一些学校建立了“班主任学院”、设置“班主任节”等),但是这些辅助性的做法往往并没有深刻触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本质。每一位班主任的成长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精准识别影响每一位班主任差异化、个体化的成长因素,才能真正推动班主任的精神成长,进一步促进班主任实现自我超越。

三、现实迷思: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的探索梗阻

虽然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但这种探索在事实上遭遇诸多梗阻,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均没有触及班主任成长规律这一核心议题。这些梗阻突出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空白化:阻碍班主任成长的“无规律说”

时至今日,很多教育工作者仍认为班主任工作是经验的积累,没有规律可言。这种观点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长期以来对一线班主任工作实情的漠视。虽然班主任并不像学科教师那样,在师范院校中有其相对应的学科教学专业及其专业知识,但这并不影响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虽然班主任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总是能够或显或隐地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律。因此,破除班主任成长的“无规律说”,更加精准地填补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律的空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嵌套化:制约班主任提升的“移植规律说”

这种观点虽然认同班主任成长的规律性特征,却认为班主任成长的规律类似于学科教师成长的规律,班主任成长规律是“移植”过来的,因而在事实上否认了班主任成长规律的独特性。诚然,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班主任无论在本质属性上,还是在具体工作职责上,总是表现出与学科教师不同的教育行为,总是创设并呈现出学校教育生活中不同的教育过程。因此,只有深度触及班主任工作、生活的本质,才能真正发现班主任成长不仅有其相应的规律,而且有其鲜明而独特的内涵与外延。

(三)浅表化:忽视班主任发展的“规律无用说”

无论中小学班主任的具体教育行为多么重要,总是有部分研究者认为班主任是个“小角色”,班主任的规律并无实质用处。很多师范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任何与班主任相关的课程。据研究者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师范院校虽然开设了“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等课程,但这些课程要么是选修课,要么是1—2学分的少学分、少课时的课程,其本质在于很多师范院校忽视对优秀班主任的培养这一重要课题,漠视班主任的成长规律。因此,很多班主任在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上缺乏必要且科学的引导。

四、依规而行: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规律的实践可能

探索班主任成长规律的核心价值,即在于为培养更多优秀班主任提供有效的设计与引领。缘此,只有按照规律办事,遵循班主任成长规律,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储备大量、优秀的班级管理人才。

(一)聚焦职前:切实强化师范教育中的班主任教育

班主任职前培养是优秀班主任的孵化阶段,也是高质量师范教育的重要体现。其一,强化班主任课程设置。在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等课程,建议设置3—4学分、60—80课时,充分满足师范生入职后成为班主任的现实需要。其二,补充班主任教育师资。有条件的师范专业可以增加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与中小学一线优秀班主任组成教师团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引导师范生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专业成长。其三,增设师范生的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对标当前如火如荼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师范教育阶段通过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体现以赛带练、以练促赛、赛练结合、重在提升的教育原则,切实强化师范生的班主任基本功。

(二)改善职后:不断提升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实效

入职以后的具体教育实操,是考验班主任专业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重要过程。遵循班主任成长规律,应高度重视班主任在两个方面的成长过程。一方面,高度重视班主任在建构班委会、家委会、解决学生个别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实操能力的提升,强化班主任岗位培养、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切实强化班主任在带班育人过程中的教育策略,注重班主任理念提升,加强班主任教育价值观引导,优化班主任育人的精神投入。为实现班主任在这两个方面的成长,中小学需要逐渐完善班主任培训方案,改善班主任职后成长的教育环境,避免因消耗过高的工作成本而导致过重的工作负担的出现,从而为更多优秀班主任的脱颖而出提供必要条件。

(三)优化设计:科学研制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指南

科学推动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成长,在具体实操上亟须来自顶层设计的有效指导。为此,应结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情,在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基础上,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

其一,明确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定位、职责与功能。这些政策导引应从宏观上积极回应近年来“取消班主任”等舆论,明确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究竟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具有哪些教育功能,尽力平息相关争议。

其二,强化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边界、张力与可能。班主任并非万能,应为班主任具体开展教育实践明确相应的工作时空。在遵循班主任时间规律、空间规律与精神规律的基础上,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是对班主任的必要保护和支持。

其三,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智慧,强调教育情怀。班主任工作并非完全是事務性的,应更多地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情怀和引发学生思考的教育智慧。为此,应尽力推动班主任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持续体现教育情怀,不断提升教育智慧,更高质量地推动班主任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聪.班集体建设还有意义吗?——对我国七十年班级教育的追问与审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9(12).

[3]张聪.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负担:现实表征、深层困局与防范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