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群动因”的城市绿地与公共道路交通融合度研究

2024-02-26 17:18胡天君董家蔚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交通

胡天君 董家蔚

摘要:目的: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是人们日常休闲旅游、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其内部交通系统的便捷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的融合程度也成为衡量绿地功能性、有效性、便捷性的重要标准。以往封闭的“口袋式”城市绿地虽然在内部形成了完整的游玩观赏道路系统,但是以绿地本身为核心的内向型绿地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符。方法:通过分析“客群动因”了解游客到达场地的原因及手段,判断游客在城市绿地中的具体行为。将“客群动因”作为目的导向,在设计绿地道路时考虑其与城市道路的融合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地的便捷性与使用率。“以流定形”作为一种基于服务对象自身行为的统筹与分析的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绿地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文章在“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绿地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结果:将“客群动因”作为“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流”,可以使城市绿地具有便捷高效、功能良好的优势。结论:城市公共绿地的交通系统在城市总体的交通系统中的占比虽然没有城市道路大,但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感受。交通需求的产生与游客入场目的有关,“客群动因”作为设计基点与绿地道路设计相符,能够实现城市绿地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城市绿地;公共道路;交通;  “客群动因”;  “以流定形”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0 引言

城市是当今社会人们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而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的运行生产效率及城市形态。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空间中的“线”,具有狭长的特征[1]。便捷性、通达性强的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活中休闲活动的主要承载者,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路系统作为游玩城市绿地的主要途径,其开放度、便捷性、流畅度成为衡量各节点与绿地景观设计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合理的城市绿地道路系统应根据游客游园时的各种行为设计,并且与城市道路系统深度融合。

1 中西方城市绿地与道路形态对比

作为连接各个建筑与地块之间的桥梁,城市与城市绿地的道路系统因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城市设计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紫禁城作为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中轴线四平八稳的布局与道路系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和宗法礼制的概念,象征着帝王权威的思想。封闭的四合院与私家园林的院落布局形式象征着“国”由一个个“家”组成,构成了中国核心的家国思想。西方城市的布局是由一个个教堂、修道院、广场、市政厅等公共场所串联起来的放射状的“广场式”外向型结构。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农耕生活与畜牧贸易生活的差异,更源于中国以家庭为集体的最小社会组成单元与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思想催生出的对个人的关注的差异。并且,文艺复兴后西方诞生的客观科学的理性思想和中国以实用主义为主的思想上的区别加深了这种差异。

由此发现,以往收费的“口袋式”封闭的城市绿地与中国的私家园林在道路规划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城市公共绿地作为城市中面向大众的、具有公共开放性的区域,过于封闭的道路形态与其自身的公益性定位背道而驰。因此,根据周边的客群目的分析游客动因后再进行绿地道路设计,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客群的需求,发挥出城市绿地休闲与服务大众的公益性功能。

2 游客动因

在城市这一环境中,人们的活动行为由本身目的所驱使,目的是产生交通行为最直接的驱动力。人们会根据前往目的地的远近程度、道路拥堵情况、停车位等因素制订出行计划。景观道路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感知城市的渠道,使城市的特征和导向点清晰可见,将形态各异的建筑展现于人们面前提供指认标志,将城市依托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市视廊通道,能使人们对城市环境产生心理图像和形象认知[2]。但是人们在进入城市绿地游玩时,除了受场所内部的体量、通达性、道路路况、沿途景色等因素的影响,在到达场地前对场地内部的心理预期及通行过程中的感受也会影响游玩体验。如果将游客的规模及进入场地的目的作为衡量标准,那么游客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借道、社交、游玩。

2.1 借道

现代城市日新月异,体量愈发庞大,绿地的体量也是如此。在交通活动中,若途经的绿地中有贯穿整个场地的快速通行道路,人们往会选择“抄近道”的方式以更快到达目的地。因此绿地道路的便捷性成为首要考虑目标,是周围通行人员的直接动因,并且绿地的体量越大,借道的需求越大。因此,设计绿地道路时应当充分调研场地周围客群的日常生活和通勤习惯,对比场地每个边界的长度与内部快速穿行的道路,更好地满足客群快速通行的需求。

由此可知,借道入场的客群对场地内部的兴趣、游玩与观景需求相较于其他两者最低,最关注场地的通达性。

2.2 社交

社交需求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需求之一,人的行为也取决于社交活动的主体与性质,并且客群的体量、意图的差异导致客群入园的动因、行为与对场地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别。例如,大型活动、集会的人员数量多,对大型开敞空间具有强需求。在道路交通方面,四面八方涌来的人对场地四周边界的开放程度有一定的要求,边界開放程度越高的绿地,人员通行效率与城市道路融合度最高,反之最低。团建、组织性游玩相较于前者更需要小中型体量的场地,对私密性有要求,在道路交通方面以通达便利为主,并且对绿地中道路的宽度有一定要求。情侣、好友等小型人群更需要私密性强的区域,在道路交通方面以封闭性强、曲折的道路为主。总之,分析三种客群可以发现,人员的稠密度与开敞型空间、交通组织形式的自由度呈正相关,与绿地内部的景观、设施关注度呈负相关。

2.3 游玩

相较于前两种客群目的分析,以游玩为目的的客群对道路系统的使用与要求更加系统与多样:在绿地各个节点间穿梭时对一级、二级道路的需求度高,在节点中游玩时对三级景观道路的需求度高,并且此类客群对场地内部的关注度最高,身份上最具有游客的性质。

总之,对游客的不同动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在场地中逗留的时间越长,对场地内部的关注度越高,对场地内部道路的要求也更加系统与多样。因此绿地道路系统作为城市公共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公共道路系统的融合程度决定了城市绿地能否发挥好沟通城市绿地两侧的作用。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不同游客的游览路线与目的,根据活动行为的特征进行组织设计。

3 公共与绿地道路交通系统融合方法与应用

根据对“客群动因”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游客到达场地的目的及大致的行为方式。将城市绿地的道路系统作为城市公共道路交通的“毛细血管”与城市居民靠近大自然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将游客按照规模分成独立的单元并分组,则可以初步根据其目的推断运动轨迹:面向人群交通最繁忙地区的两个入口之间的道路行人最多,因此绿地道路的两端也应当连接城市的主要干道,以保证游客入园的便利度。贯穿场地的一级道路不仅需要满足绿地内游客的通行需求,还需要满足一部分借道以求更快穿过整个场地的游客的需求,以强化场地整体的高开放性;连接绿地各个节点的二、三级道路根据游客的需求与游园目的划分,连接一级道路与公园绿地内的各个节点,保证在最大游客通行流量的基礎上满足游客社交、观景的需求。由此可知,在更加开放的城市绿地景观中,道路与城市公共交通道路的耦合度更高,这为本无游玩意图的游客打开了一扇展现绿地景观效果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地潜在的游玩人群。这种建立在“客群动因”基础上分析和提炼出绿地道路系统的方法,是一种与游客本身需求高度契合的“以流定形”设计方法。

“以流定形”的设计方法从空间布局系统性出发,选择交通流组织作为“流”的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场地认知来建立流线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公众需求为导向来建立功能思维,对“流”进行“引”与“分”,从而协调两者[3]。“以流定形”的“流”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自然气流、水流、生物流等[4]。如果将游客自主性游玩漫步的行为作为“流”的主体,在绿地道路设计方面,自上而下是指对场地进行完整且系统的调研之后根据场地信息与特点,统筹平衡场地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过程。而后者是指通过服务对象在使用时的反馈再次作用于场地道路上的凝练、提取和深化的过程。其中的“引”指的是设计者根据前期分析完成场地的道路设计之后所呈现出的场地道路的面貌。其中包含“指引、引流”的意向。“分”是指在完成场地总体的道路流向和形态之后,根据划分的各个地块的功能、各方向的人员密集情况、场地要素等因素对道路进行分级处理。

图1

后续竖向景观的设计应当依托分级的道路,以勾勒城市绿地整体的景观轮廓。首先,在完成景观对场地地形、地物要素的调研之后,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道路、节点形态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完善整体景观效果。其次,绿地设计的起始端与末端相连接的主要景观道路与城市道路边界的模糊依托于对场地节点空间氛围的把握。绿地各外围节点的空间隔离感消融,也能使城市绿地更加开放和包容。例如,位于美国西部圣塔莫尼卡市海滨的通瓦公园,通过詹姆斯科纳的设计,现已成为圣塔莫尼卡市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团队首先对美国西部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元素提取,归纳场地的平面道路形态,并据此演绎出3种主题:沟壑、山谷、沙丘(见图1)。对场地客群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投票选出山谷方案,至此完成“以流定形”中“引”的部分。而后根据问卷调查明确客群对场地功能及主题的偏好,对山谷方案中的道路形式进行分级处理,至此完成“以流定形”中“分”的部分。

综上所述,通瓦公园在总体设计前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了客群对场地的愿景。调查城市干道与次要道路的人口密度后,确定场地入口和总体道路的行进方向,使绿地道路与城市公共道路实现深度契合,最终使绿地的道路系统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参与者,在保证总体景观效果的同时,满足附近居民日常通行的便捷性需求。

4 结语

本文对比分析中外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发现,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生活方式虽然会导致城市面貌与道路系统存在差异,但是城市绿地在城市中所担任的角色大致相同。不管是四平八稳、边界清晰的中国棋盘格式,还是西方放射形边界模糊的城市布局,城市绿地的道路系统往往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和其所处的城市面貌保持一致。以客群目的为城市绿地道路系统设计的基础,可以搭建起一套以目的为导向的城市绿地交通系统。城市绿地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融合度越高,城市绿地的系统性、功能性、有效性越强。

参考文献:

[1] 刘凌.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46):128-129.

[2] 单虎.城市景观道路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

[3] 严婷婷,吕圣东.“以流定形”:城市公共绿地设计方法探析[J].规划师,2020,36(15):38-42,54.

[4] 吕圣东.环境模拟技术支持下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以郑州市中牟文创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9(2):122-125.

作者简介:胡天君(1969—),女,山东临沂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董家蔚(199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城乡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交通
繁忙的交通
新交通 心沟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研究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
浅谈海绵城市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交通拯救人、关注人、爱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