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之差异

2024-02-26 17:18来芙向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中西方表现形式

摘要: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及其背后的精神谈论也日益增加,对艺术、精神和美的探索研究也逐渐深入,社会变革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中西方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创新发展。文章通过列举分析中西方绘画作品及相关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试图论述中西方艺术背后的精神思想和表现形式的区别。方法: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分别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进行结合分析,再将西方传统艺术精神及表现形式与西方哲学思想和宗教精神联系起来,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展现中西方艺术在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特性。结果: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且在三家思想的碰撞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西方艺术精神更多受到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对宗教的崇拜及对科学世界的追求和探索,赋予西方艺术精神和绘画表现形式独有的特色。结论:中西方艺术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統,中国传统艺术注重表现精神气势,而西方艺术崇尚科学,追求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国传统艺术以善为美,西方艺术以真为美,两者在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精神;表现形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艺术精神是艺术作品的核心,精神思想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联系艺术精神与艺术作品的桥梁,在不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作品。纵观中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其在不同核心精神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而绚烂的艺术作品。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能直观反映艺术精神和相应表现形式,为此,本文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加以比较。

1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历朝历代涌现出了优秀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相辅相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这三家美学思想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而形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老庄思想中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着密切关系。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即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1],而山水画能够直观反映这一思想。对于美的表现,中国山水画并不局限于简单再现自然风景,更多追求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上,中国传统山水画往往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是由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形式——散点构图带来的效果。其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并不仅关注一角的描绘和对某一形态的再现,而是通过全景式构图来体现道和自然的开阔无羁。除了构图之外,还有尺幅。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纸张尺幅普遍较大,这一点在描绘北方山川风景的画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同全景式构图结合起来,能够彰显道家的开阔自然思想。另外,在一些画论和著作中也不难看出山水画与道的结合带给画家的精神影响和对画家创作表现的影响,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论山水画时曾谈及,“夫圣人以神法道”以及“山水以形媚道”,指圣人用自己的思想体现道,而山水以自身的形貌使圣人的道表现得更加完美,进而再通过具体作品采用相应形式来表现道[2]。另外,大量颇具气势的山水画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荆浩、关仝、郭熙、范宽等人描绘的北方山川,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能生动反映画家的内心情感和精神思想。

同道家的自然之道影响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一样,中国传统人物画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以“仁”为核心,政治思想和伦理色彩较为浓厚,强调美与善相结合。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理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都是践行相关理念的具体表现,在强调注重个人自由的同时体现社会规则对人的言行的规范作用。《左传》便有“使民知神奸”的言论,重在使百姓区分善恶,体现了美与善的联系。而绘画的教化作用也可在谢赫的论述中找到依凭,“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绘画可以记载历史的兴衰沉浮,让人明白劝诫,可见绘画已成为一种反映和记载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形式。此外,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有大量宣扬忠臣孝子的内容,这也让当时盛行厚葬之风。在尊卑等级方面,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魏晋至汉代以来的十三位帝王,画家借助画笔表现历史、惩恶扬善。另外,在帝王与侍从的关系处理上,遵从“主大从小”的表现原则,帝王的形象被放大处理,突出表现,尤其是有功绩的帝王形象更加高大威武,而左右两侧侍从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影响。

中国化的禅宗佛教兴盛于初唐时期,五代至两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禅宗得以发展,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探讨禅宗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宗教层面的禅宗佛学对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禅宗主张“心”是世界的本源,认为“一切万法,皆从心生”,主张用心去体悟。比起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禅宗主张“遁世”,即避世不入。禅宗的最高境界是顿悟,即放下世间物质才能表现“本心”,从而进入禅定的境界[3]。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受佛家美学思想影响的画家和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侧重通过花鸟画加以表现。受禅宗影响的花鸟画与当时宋代主流的院体花鸟画风格大不相同,借以花草木石、雨竹树丛,结合墨笔墨戏的写意手法,潇洒简略地体现出禅宗的精神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牧溪。《松斋梅谱》记载:“僧法常,蜀人,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4]牧溪绘画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杂草、山野鸦雀,符合参禅静悟的思想与选材立意。另外,董其昌作为明末杰出的书画艺术大师,也深入研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创立了画禅室,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体悟了禅宗思想与绘画境界的相通之处,崇尚率真自然的禅画思想。

2 西方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

西方艺术的表现方式,深受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方哲学求真,主张不断探索世界,力图寻找世界发展的本来面貌。哲学是艺术的核心思维基础,令艺术精神体现出严谨、科学、理性的特点。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将美和善联系起来,西方哲学思想注重将真和美联系起来,即西方艺术作品倾向于求真求美,注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其艺术形象刻画、空间再现和色彩搭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完善。另外,西方宗教思想也对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绘画艺术的题材选择、表现内容,同时也借助艺术创作来宣传宗教思想,体现宗教心理和宗教情感。

西方艺术精神的本质是哲学和宗教精神,其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对绘画对象的再现和宗教思想的反映上。西方自古埃及起就表现出宗教崇拜,如建立庞大的金字塔和祭庙,体现了古埃及人对神的至高无上权威的无限崇拜。再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绘画和雕塑都体现了宗教色彩[5]。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艺术成为宣扬宗教的工具,画家虽受限于教堂要求表现神的精神世界,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在宗教影响下的绘画创作,其对于神的形象的再现仍然参考了现实中人的形象,这与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形象形成呼应[6],在反映宗教思想的同时也注重观察和再现客观世界。这与中国画中出现的神的形象大不相同,中国画中对于神、仙、鬼的表现体现了人对相关形象的幻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坚持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发扬哲学和科学的号召下,结合人文主义思想,着力于创造符合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家。最突出的有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用科学手段参与艺术实践,再加上在人文主义的指导下,审美趋于理性化,内容也更加世俗化,追求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17世纪兴起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巴洛克艺术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都在不同形式和程度上对客观现实进行了审美再现。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兴起,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艺术家力求描绘自然真实的世界,主张户外写生,促进了求真求美的进一步发展。直至20世纪后,西方绘画艺术逐渐步入现代主义阵营,主张反映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并由再现性原则过渡到以表现性原则为主。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和色彩学的发展为西方绘画的创作表现形式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手段和技术支撑,西方艺术表现形式自此走上不断探索世界物质本源及其真实形态的道路。西方古典主义美术用理性分析和客观描绘反映现实中的人,主要表现手法有构图法、透视法、解剖法、色彩法、光影法,在构图上保持画面的对称与均衡,从透视学层面再现对象的远近大小、体块明暗,始终遵循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原则;从解剖学角度研究人体的姿态、情感、运动的变化;从色彩学原理出发描绘物象因远近、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差异;从光影学的角度表现画面的空间深浅感,从而使画面显得更加逼真。例如,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采用对称式构图,桌子水平向两边延伸,运用辐射式线条,耶稣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正是对称与聚集产生的视觉效果让耶稣成为画面的焦点,与画面中其他人物产生联系,通过左右两边十二个门徒各种动态起伏的高低、疏密等变化,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大厅的墙角、窗框的平行垂直线都向一点汇聚,符合焦点透视的科学原则。在古典主义中,普桑崇尚自然和理性分析,达维特崇尚对革命斗争精神的描绘,安格尔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派古典主义,这些都与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结语

在中西方对比这一庞大选题之下,其内容广泛,难以详尽阐释,本文分别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以及西方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区别。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主要受到道家、儒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对其有所体现,后期随着三家思想的融合,共同影响着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绘画重视表现美,美与善、美与道、美与意境、美与象征都在不同形式上得到表现,绘画更多体现美、体现道、体现意境,具备更深层的含义和精神,往往采用比德、借喻的手法抒发画家的思想情感。而西方则大为不同,西方绘画受西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哲学宗教思想元素融入其艺术精神之中,艺术表现是真实世界的化身,西方艺术侧重求真求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表现形式以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展现出西方艺术严谨再现客观现实的特点。对比中西方美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各自的印记,无论哪种风格,都已成为历史。在未来的发展中,两者应打破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鸿沟,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创作出更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 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7-369.

[2]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44.

[3] 陈传席,刘阔.略论宋代花鸟画的哲学内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2):39-44.

[4] 董玉飞.外象与内质:宋元文人花鸟画审美归旨辩证论[J].文化月刊,2017(19):124-125.

[5] 白淑杰.“和”与“不和而和”:试析古代中西方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10):76-77.

[6] 秦硕茗.科学与艺术的纠结:浅谈中西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J].海峡科学,2015(12):111-116,135.

作者简介:来芙向(199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讀,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中西方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