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陶艺家话语的确立

2024-02-26 17:18王欣张芊芊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

王欣 张芊芊

摘要:目的: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但其中竟然少有关于女性劳绩的记载。直至21世纪,越来越多的女性声音经由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女性陶艺家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她们以女性天生的直觉去感悟生活、生理以及社会,并通过有别于男性的艺术语言将其呈现出来。这一话语体系的成型之路曲折且泥泞,文章探析其话语体系建立之由然。方法:文章从我国的陶瓷教育体系、现代陶艺运动、女性艺术思潮三个方面探析女性陶艺家话语确立的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女陶艺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并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结论:研究表明,女性陶艺家当代话语体系的形成源自我国当代陶瓷教育体系的深化演变,以及女性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的增多。同时,现代陶艺运动带来的新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了女性陶艺家更多的创作路径选择。此外,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思想的冲击使我国女性艺术家萌生出女性意识,掀起了本土化的女性艺术热潮。女性艺术家在这段时期以群体的形式积极投身陶艺展览、参与艺术讨论,关注度极高。女性陶艺的发展为我国现代陶艺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现代陶艺的新发展图景。结果:如今,女性陶艺创作领域笙歌鼎沸,艺术形式和关注视角各有千秋,女性陶艺家已然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在中国现代陶艺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关键词:女性陶艺;女性陶艺家;现代陶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3

中国经济史研究学者全汉昇曾指出,“人类有陶器后,便可过定居的生活”。制陶术的发明对原始时期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陶器不仅能烧煮食物、贮存食物,更是冶炼金属的容器,在烧制陶器过程中积累的高温炼制经验,对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有重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奠定了基础,而女性正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中国陶瓷文化始于母系社会时期,至今已有上万年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辉煌篇章中却鲜少有关女性劳绩的记载。贾方舟曾说:“一个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经验的群体,必然是一个沉默甚至被埋没的群体。”对中国陶瓷史乃至整个美术史而言,女性一直处于沉默之中[1]。

1 背景考察

陶器發明之初,原始社会女性用双手塑造泥土制作容器为家庭服务。古代手工技艺的传承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随着父权制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陶瓷生产方式发生变迁。受“传男不传女”“艺不外传”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父子相传”成为古代陶瓷技艺的主要传授方式。到了明清时期,陶瓷生产规模扩大,家庭式的传承方式难以提升产量,因此“师徒传承”的行帮制应时而生。最早有明确记录参与制瓷环节的女性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红店街中出现的画红女工。总体来说,由于社会性别角色和家庭责任的限制,古代女性对陶艺领域的参与相对有限,她们总是被限制在补水、勾勒既定图案等简单的辅助环节中。不过,依旧有极少数女性制瓷者能够在那个时期脱颖而出,为后世陶瓷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她们多为陶瓷名家之后,如清代杨凤年、冯彩霞等。总而言之,那时的女性属于陶瓷制作过程中的边缘角色,参与程度较低。受工作形式和工作种类的制约,尽管大多数从业女性手工技艺较为娴熟,但因本身文化艺术修养不够,所以没有办法也没有机会将个人情感融入陶瓷创作中。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些优秀的女性陶瓷从业者凭借精湛的陶瓷技艺得到关注,也曾有过一些求变的现代性创作出现,但都只处于探索阶段,还未真正形成女性自己的话语与独立品格。进入21世纪,女性陶艺家群体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她们用有别于男性的艺术语言,以女性的直觉去描述对生活、生理及社会的理解,并凭借独立的美学品格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艺术根植于社会,是与社会相伴而生的产物,女性陶艺家群体的登场及其话语体系的确立与我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息息相关。

2 陶瓷教育体系的演变

中国古代早期学校教育是男性的特权,中国古代女性教育以掌握妇学之道的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围绕“妇德”“妇容”“妇言”“妇勤”四个方面展开,能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女性少之又少。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奥特绥于宁波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甬江女中。虽为传播教义,但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1898年,商人经元善在上海创办了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经正女学。随后,女子教育机构相继涌现,中国近代女性教育发展达到高峰。

古代主要的陶瓷教育体系是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家庭制和“师徒传承”的行帮制,这两种模式虽对陶瓷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近代已不适应陶瓷教育的发展,中国制瓷业逐步落后于世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近代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参照日本和西方模式陆续创办学院式陶业学校。1905年,熊希龄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业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湖南官立瓷业学堂;1908年,刘怀芬在高州知府英麟的支持下设立专门瓷业学堂——高州府瓷业学堂[2];1910年为振兴陶瓷业,在张骞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专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成立,其设3年制本科班和5年制学徒班,仅限男生报读。1920年秋,北京大学正式招收第一批女学生,成为大学开女禁之先锋,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形式上正式得到确立。随后,1925年中国陶业学堂增设女子班,此应为女性接受正规陶瓷学院教育的最早记载。

新型陶业教育模式为新发展开路,也促进了陶瓷业的现代化转型。此后,陶瓷职业类学校涌现,普通综合类大学也开设了陶瓷相关专业。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陶瓷系集中了一批著名教授,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代表的陶瓷教育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川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也相继开办陶瓷科系,招收女生的比例越来越高,陶瓷业迎来更多女性从业者。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为适应不同经济时期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从民国初年的图案教育,到民国末年将图案教育与工艺教育融为一体的实用美术教育,再到工艺美术教育,乃至设计艺术教育[3]。20世纪80年代,一批先进的陶艺创作者提出将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纳入当代艺术体系,从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归属工艺美术范畴的陶瓷艺术。由此,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得以深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变革,选择就读艺术专业的女性比例显著上升。以陶瓷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年本科新生男女比例接近1∶1,而陶瓷美术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本科生女生比例分别达到69.75%和65.78%,女生占比为该校院系前列,且近三年都保持着女多男少的面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本科新生男女比例约为1∶4.3,2022年为1∶4.26,基本与往年持平。据统计,艺术类专业女生占比仅次于文学类专业,下属细分系部也呈同样趋势。虽然行业内的陶瓷艺术家仍旧呈男多女少的态势,但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且愿意接受陶瓷艺术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琳达·诺克林在其《为什么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中》一文中提到:“在于他们对艺术的误解——与公众普遍存在的误解——他们天真地认为,艺术是对个人情感体验的直接、个人表达,是将个人生活转化为视觉形式。艺术从来都不是这样,伟大的艺术从来都不是。艺术创作涉及一种自我一致的形式语言,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或不依赖于暂时定义的惯例、图式或符号系统,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学徒或长期的个人实验来学习或解决。”[4]學校在教授陶瓷艺术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交流创作平台,学生能够接触到世界前沿的艺术思潮,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3 现代陶艺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发展鼎盛,一些现代派画家、雕塑家,如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等人开始使用陶艺材质进行现代艺术创作。这些尝试赋予了传统陶艺一定的现代艺术品格,为在当时还未被认可为真正艺术表现方式的传统陶艺带来了活力,对世界现代陶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20世纪50年代,日美两国成为现代陶艺的旗首,相继兴起了以“走泥社”和以“奥蒂斯学院”为中心的陶艺革新运动,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大洋洲的各个国家。日美虽以不同的路径和目的开启了陶瓷艺术变革,但都为世界陶艺开拓出了一条背离实用性、功能性的艺术表现新路径,随后汇入现代艺术洪流之中,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祝大年、梅建鹰等一些有留日、留美经历的专家学者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将在国外接触到的陶艺理念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带回了中国,为中国埋下了现代陶艺的种子。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纷纷被引入中国,中国现代陶艺正式进入萌芽时期。1985年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在湖北蕲春举办全国首届陶艺家研讨会,学者们在会上就现代陶艺之内涵及发展展开讨论。

中国现代陶艺是一个复杂的论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陶艺所带来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理念给予了中国女性陶艺家更多的创作思路和更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她们探索多样的主题、形式和材料,将自身经验与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4 女性艺术热潮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西交流逐渐密切,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层出不穷。人们逐渐摆脱思想的束缚,艺术氛围愈发活跃,表现“人性”的艺术开始复苏。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引入、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等种种机缘下,女性自觉意识逐步苏醒。大量女性艺术家尝试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创作,不再囿于已有的(也就是男性所创造的)标准和程式,掀起了女性艺术热潮。1990年5月,由喻红、刘丽萍、陈淑霞、韦蓉、李辰、余陈、宁方倩参与组成的八人联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行,这标志着女性艺术开始走向自觉。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艺术家最活跃的时期,女性艺术也成为当时的热门论题。然而,熙来攘往中自然涌现出一些矛盾。女性艺术的发展起起落落,曾一时陷入窘境。21世纪,女性艺术开始进入反思阶段。女性艺术家逐渐认识到虽然女性有其独有的性别意识和感知经验,但女性文化具有两重性,既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又是整体文化的一员。至此,女性艺术家不再停留于纯粹的性别经验之中。以开放的视野去观察世界,以女性的敏感去感受世界,以温厚宽宏的胸怀去拥抱世界,成了她们新的艺术追求[6]。这时,女性艺术创作进入全新的自由阶段。女性陶艺作为女性艺术的一脉,也循着这条轨道继续前行。2001年,以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单纯空间——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家作品展》为始,以女性陶艺家为主体的展览频繁出现,女性陶艺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些展览平台让女性陶艺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身创作经验和交流思想,提升了女性陶艺家及其作品的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助力了女性陶艺家话语的确立。

5 结语

如今,女性陶艺创作领域欣欣向荣。有含蓄细腻之作,也不乏热烈霸气的作品;有聚焦于表达小我的题材,也不乏对社会、自然、生命的透视与反思;在艺术表达上,更是个性且自由、幻想又真实。我国女性陶艺话语凭借其自有的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语言,许多有影响力的女性陶艺家发出自己的声音,分享自己的创作心路,从而引发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观点、经验交流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推动中国现代陶艺良性发展,从而跟上世界艺术的发展步伐。敢想敢做的女性陶艺家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大门,为现代陶艺描绘了全新的发展图景。庄子有云:“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未来,相信女性陶艺家们依旧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姿态迎接挑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J].美术研究,1996(2):45-51.

[2] 李松杰,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2011(1):139-140,150.

[3] 蔡孟.从一体化到分化: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5.

[4] 琳达·诺克林.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M].李建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28.

[5] 张红霞.现代陶艺的崛起[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6] 陶咏白.中国的女性艺术[J].美术,2017(3):94-95,93.

作者简介:王欣(1977—),女,湖北浠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文化形态、纤维艺术设计。

张芊芊(200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艺术品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创作与汉代陶塑艺术精神的融合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浅析现代陶艺
探索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