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中数字虚拟人应用的新路径研究

2024-02-26 17:18杜鹃杨瀚林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物保护敦煌

杜鹃 杨瀚林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敦煌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ZD005

摘要:目的:敦煌石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变迁,还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与传播价值。文章探讨“人文+科技”背景下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新方向,研究未来的虚拟空间及先进技术、平台发展下,人类对文化的可视化想象。方法:借助数字虚拟人技术、新媒体运营等手段,用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敦煌文化虚拟形象的应用场景,以跨媒体叙事赋能敦煌文化数字产品的IP运营,拓展敦煌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宽度。结果:目前已有数字虚拟人形象敦煌仙子伽瑶及其朋友乐乐大王、供养鹿小呦等形象,未来将逐步扩展并打造敦煌文物与保护相关的数字虚拟人IP群,构建以敦煌文物保护与敦煌文化传播为中心的元宇宙,改变单方面输出的展览体验,以互动性更强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群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可视化、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创新创造更多可能。结论:利用虚拟人技术,构建具有独特敦煌文化内涵的元宇宙,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发掘具有敦煌文化价值内核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文物保护的多方位共进,与大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在使公众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同时使石窟保护与现有研究成果以更加普世化的方式在当今时代绽放光彩。

关键词:敦煌;数字虚拟人;文物保护;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K870.6;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0-04

一直以来,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备受关注,受到石窟位置分散、地处偏远等因素的影响,旅游参观、社教宣传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进一步显现。因此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需要与时俱进,如何将近百年来敦煌学研究产出的成果转化成可供大众欣赏和传播的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数字媒体传播方面,数字媒体传播类文本和视频以敦煌艺术和相关历史简介为主,包括纪录片、宣传片或游客拍摄的旅游打卡视频,并没有形成阶段性、系统性介绍敦煌文物保护及文化价值的数字媒体传播类文本或视频。此外,学术性过强会抬高欣赏门槛,影响敦煌文化的大众传播力,因此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除了采用传统的石窟参观、展览展示、文化活动及纪录片、宣传视频等方式之外,还应积极探索数字传播的新方法。

自2017年起,数字交互技术领域的虚拟现实方向、AI等核心技术手段被纳入国家鼓励类发展目录,同时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兴数字产业化发展。在政策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2025年左右,推进文化体系数字化建设,完善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建设,打造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数字化5D互动的文化空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民共享、国家一体化文化数据展示。当今时代,数字虚拟技术(虚拟直播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虚拟偶像/虚拟人作为数字空间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能够指引未来数字空间的发展方向。虚拟人的兴起,折射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正逐步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借助先进的虚拟偶像技术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空间,设计关于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虚拟人物,并构建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元宇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路径。

1 “人文+科技”背景下的敦煌文物保护

当今,网络空间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人文+科技”成为各个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地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调研发现,传统的传播方式就是参观者“看壁画”,研究者“读文献”,两者相互独立。仅凭走马观花地参观壁画,游客往往难以深入了解敦煌的文化内涵。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将敦煌壁画艺术与敦煌文献、敦煌学研究深度结合,构建一个故事场景,使用户沉浸式体验故事空间,從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不能停留在把传统纸媒内容直接照搬到数字媒体上的阶段[1],而应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通过对一张张壁画进行创意构建,更清晰地传递相应内容。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元宇宙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文物保护与传播类人才队伍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增加和新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文物保护与传播类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迎合大众审美。当下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能为人带来沉浸式体验的人机交互等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受此影响,文化遗产保护地及各类文博单位开始探索智慧服务。各大场馆逐步普及智慧导览方式,如智慧导游、佩戴式随身讲解服务、与实体机器相结合的3D体验游览等服务。敦煌研究院甚至与华为联合推出了“飞天游”项目,即结合华为地图,动态展示洞窟壁画及虚拟形象。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数字技术加持下的文化传播新思路。

敦煌研究院于2014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初次推出“数字敦煌”网页,以数字复制洞窟的展示为主,展现了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可能性;随后于2022年6月推出数字化敦煌文化形象推广大使“伽瑶”,作为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场景构建下的元宇宙中的首个原住民,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又一重大数字化探索。数字虚拟人技术在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领域的应用将以“技术+内核+场景”的路径为主,即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及现有的数字媒体平台,结合已有传统数字洞窟复原产品及敦煌学研究资料,以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为内核,创造独具特色的数字虚拟人,实现多场景应用、多功能互动,知识文化将不再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为观者带来更生动有趣的文化性互动体验。根据制作技术、观念审美、价值理念、应用场景等的不同,赋予伽瑶人格化的形象,从视觉上呈现差异化的形象风格。

在伽瑶的造型上,以艺术化、典型化、夸张化等非写实方式进行形象描摹,卡通风格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唯美化、艺术化倾向,其创作语言融合了观者普遍的期待与想象,寄托了大众的美好情感,这种形象与其所传播的文化价值、思想维度等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有利于提高服务对象的接受度。1992年,尼尔·史蒂文森在小说《雪崩》中提到,“每个人的化身都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任何样子……在超元域(元宇宙)里,你能以任何面目出现:一头大猩猩,一条喷火龙……在街头走上五分钟,你就能见到所有这些千奇百怪的玩意儿”[2]。这种原本存在于文学描写中的虚拟人也逐渐出现在文博领域数字化传播的实践中,如《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系列短视频中出现的伽瑶、乐乐和小呦,北京的观复博物馆的“猫馆长”等。可以窥见,对各大博物馆中极具特色的形象、图案等赋予人格化形象,能够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场域,引领文博及文化遗产领域的新风尚。

2 打造功能多元的敦煌文化数字形象

敦煌仙子伽瑶是未来敦煌研究院着重打造的IP,也是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在数字虚拟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从2019年开始,构思设计虚拟敦煌文化使者——敦煌仙子,以敦煌文化为核心,活化新的话题和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述敦煌故事,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个性化的精准传播,使其成为促进公众和敦煌文化沟通的桥梁。于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发布敦煌仙子的形象海报,其也是文博领域第一个虚拟形象。并以此形象制作了《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系列动画片,在2022年1月1日发布,讲述了伽瑶与生活在莫高窟的小狗乐乐等一系列壁画形象演化而来的虚拟人成为好朋友,一起守护莫高窟、传播敦煌文化的故事。伽瑶的人物性格设定是活化虚拟形象的关键,通过研究已有案例,结合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打造出活泼可爱、能歌善舞的敦煌仙子形象,并赋予她好奇心旺盛、有爱心、喜欢小动物且乐于社交等属性。伽瑶是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虚拟人,来自莫高窟,故取莫为姓;原型是佛国的妙音鸟“迦陵频伽”,名字中的“伽”字,重在表达以美妙的声音(“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把敦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瑶”指美玉,丝绸之路最初其实是一条玉石之路,在这里“瑶”也有促进文化交流之意,这便是数字虚拟人敦煌仙子“莫伽瑶”名字的由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提取出关键元素信息作为人物设计及创作的灵感来源,并赋予敦煌仙子千年敦煌文化亲历者的人物设定,用她的视角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总体以传播优秀敦煌文化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讲述敦煌故事,挖掘并展示敦煌文化所蕴含的哲学、人文等思想内容,创作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文博领域数字传播产品,实现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数字创意产品的研发突破,进一步带动敦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文物保护知识普及的一次生动实践。

2022年6月15日,虚拟人敦煌仙子伽瑶作为首个数字敦煌文化大使首次亮相。结合虚幻引擎实时驱动、动作捕捉、三维渲染,让伽瑶带大家走进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世界。2022年6月18日,在精修和优化伽瑶的毛发、衣饰的材质质感表现等之后,伽瑶作为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首次亮相。《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系列动画片已发布5集,累计播放量破千万,微博话题“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阅读量达500万次;系列短视频先后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转载,在甘肃省2022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中获得第一名;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组织评选的2022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100部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动画片);荣获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十大推介项目;荣获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办的2021—2022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AVICOM Faimp Festival (F@IMP Festival 2021—2022)教育类铜奖,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实现了敦煌特色文化数字创意产品的研发突破,带动了敦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实现了敦煌文化在更多层面的传播。敦煌仙子以敦煌文化大众化传播作为出发点,根据各个自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明确目标圈层用户所关注的内容,是传统文化内容科技化、活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但在探索数字媒体传播路径的过程中,博物馆文化传播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平面化和说教式传播亟待转型,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传播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和新方案。比如项目周期长,产业入局门槛高,数字虚拟人制作技术复杂,技术更新速度快,创意落实困难且对资本投入要求较高[3]。数字虚拟人的制作涉及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离不开技术开发设计、软硬件设备的支持,还涉及人物形象设计、动作捕捉等产业,对项目准入门槛、资金投入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产业规模难以扩大,整体竞争力不强,用户体验难以保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数字虚拟人在内容、运营、创意上容易出现雷同、体验不佳等问题。在文化内容及内核创作方面存在困难,既要体现独创性和趣味性,又要保证历史准确性,“说教式”对话难以避免;在软件对话设置中,在场景切换等情况下,要求对话灵活,简单的场景设置及问答模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有待优化。

针对这些困难,可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措施:适当延长项目制作周期,寻求政策支持,通过项目竞选,引导相关企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及良性竞争,加大项目研发投资支持力度,以需求带动产业及核心内容研究,逐步降低准入门槛,促进良性竞争。将满足用户需求摆在首位,以服务用户为要义,加快技术更新,突出研究内容的趣味性,有效提升用户好感度,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兴趣。数字虚拟人形象及功能设计的内容内核要坚持以用户为导向,以促进社会正向发展为基准,充分考虑社会导向及用户需求。根据现有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行业需求,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时,着重沟通并督促技术优化升级,加快提升云计算能力,在保证内容内核导向性及创新性的同时,以技术升级为抓手,要求在具备智慧性及实用性的同时,使用戶可以更加自如地体验元宇宙场景,通过充满趣味且丰富的世界观构造与内容构建,建立与虚拟人物和环境的共情能力。

大力打造数字虚拟人敦煌仙子伽瑶的个性化标签,通过极具敦煌特色的外形及对敦煌文化的讲述,吸引目标用户并增强用户黏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更科学的表达形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大众,建立起准确、有效的连接,逐步策划智慧型数字媒体IP,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化下的传播方式,突出趣味性、互动性、沉浸式、多元性、广泛传播性、多场景运用的便捷性等特征,为数字虚拟人系统传播敦煌故事、敦煌学术研究成果及敦煌艺术欣赏内容的生产、呈现提供辅助。

3 逐步打造以敦煌文化为中心的元宇宙

元宇宙是数字媒体下的一大主题,也是下一代互联网终极形态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正在制造第二个人类世界,随着区块链和NFT的应用,一个由创作者完全掌控各项权利的Web 3.0时代逐渐拉开帷幕,伴随而来的是一个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全新可能性,同时运行于数字平台的数字虚拟人将融合视觉计算体系、合成语音(或配音)、图像及视频合成和迁移等多模态AI计算能力与展示技术,生成逼真的可交互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多场景并行地开展工作,这也是落实元宇宙概念的重要切入点之一[4]。未来将以敦煌仙子伽瑶为起点,构建多维度的以敦煌文物与保护为核心、以敦煌壁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元宇宙。

动画短剧《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基于传统浏览方式,增加了大量用户交流、互动与参与功能,其多方位的展览展示能力及丰富的风格内容不断推动敦煌文物的保护与传播。数字虚拟人将以讲解型、陪伴型、导览型、表演型等不同职能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仅可以优化人们的浏览体验,还可以充分满足观众的陪伴需求。在新媒体技术和更多衍生技术的综合应用下,数字虚拟人具有数字化和人格化特征,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情感交互能力。基于此,不仅可以吸引大量流量,还可以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进一步满足公众参观浏览的需求,以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优质的内容内核,形成文化性与传播力兼具的多元文化建构。

“敦煌仙子”以敦煌壁画中的妙音鸟迦陵频伽为原型,分析各个时代的迦陵频伽形象,提取关键的元素信息,设计研发出符合移動互联网时代青少年需求的虚拟动画形象,并借助虚拟人物3D动画的模型搭建、骨骼绑定等,制作完成共计5个3D动画短视频;在完成“敦煌仙子”形象设计的同时,从运营层面进行了人物性格、人物主题内容方向、人物运营圈层等方面的设定,实现以“敦煌仙子”为主角的敦煌文化内容输出,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个性化传播,使其成为加强公众和敦煌文化联系的桥梁。与此同时,运用3D技术再现人物形象和莫高窟石窟内景,在为观众带来良好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尽量复原莫高窟的景象。对“敦煌仙子”系列内容进行主题延伸,产出以“伽瑶”形象为中心的敦煌人文文化相关虚拟形象,通过“伙伴”的视角拓展短视频内容,使敦煌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

该系列短剧的设计与制作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青年用户圈层,填补敦煌文化传播中低龄用户层面的不足。用新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手段传播敦煌文化。敦煌仙子短剧面向的受众是少年儿童,根植青少年教育理念,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其感兴趣、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角度切入,以轻松、诙谐的动画形式传递敦煌文化和文物保护的内涵,用受众看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表述,使敦煌文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敦煌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同时强化少年儿童的文物保护观念,起到科普和启蒙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断挖掘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以敦煌文化传播作为出发点,借助大数据分析,明确目标圈层用户及其所关注内容作为创作支撑,形成以传统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文博领域数字传播产品。

通过打造“敦煌仙子”“乐乐大王”等敦煌文化虚拟形象,借用虚拟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构建的故事空间,传达敦煌文化内涵及文物保护理念,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敦煌文化的多层次传播。依托“伽瑶仙子”“乐乐大王”等虚拟形象IP,拓展文化传播思路。围绕虚拟形象自成一体的IP元素,形成以虚拟形象自主IP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如此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思路,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不断进步、演变,人类的文化传承将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世界。《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是一次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尝试,未来还会在现有剧情内容的基础上延展出更多的优秀内容,促进敦煌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现代的年轻人被文化哺育后反哺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下一步,敦煌莫高窟将继续以敦煌仙子伽瑶为起点,推出具有语音识别等功能的人工智能模型,并通过分析文本、图像和视频来识别社交媒体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运用前沿技术,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敦煌文化虚拟形象的应用场景,以跨媒体叙事赋能敦煌文化数字产品的IP运营,增强敦煌文化传播效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元宇宙框架下的脑机接口,即通过大脑或(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间的信息交换的方式将成为现实,在脑机接口支持下的元宇宙,将产生全新的交互逻辑,真正实现人机交互[5],届时敦煌文化元宇宙与真实的敦煌石窟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敦煌文化,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4 结语

基于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元宇宙正在逐步实现,以数字虚拟人敦煌仙子伽瑶为中心的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还能优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在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元宇宙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多媒体创意、实践,品牌IP创意转化等,发掘具有敦煌文化价值的内容内核,推动敦煌文化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技术辐射,驱动相关学科建设,推动相关课程建设,提升文化遗产可视化建设水平、产品开发转化能力,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造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推动敦煌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数字化,与时俱进,促进文物保护成果共享,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邱锦.元宇宙视域下虚拟数字人在图书馆服务场景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3(1):31,47-50.

[2] 斯蒂芬森.雪崩[M].郭泽,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5.

[3] 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4] 欧阳小叶,李彬,潘小山. 2022年元宇宙技术主要发展动向分析[J].无人系统技术,2023,6(2):103-111.

[5] 王超群,张捷.虚拟数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潮,2022(11):27-31.

作者简介:杜鹃(1982—),女,山东沂南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敦煌文化新媒体传播。

杨瀚林(1995—),女,甘肃民勤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敦煌美术史。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文物保护敦煌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名胜古迹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