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 要]财政部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给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指导,可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到位并持续融入各项活动,真正发挥其监督、约束等效用。但在现实中,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其执行和落实状况不容乐观,影响了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文章首先阐述机关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实务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执行监督流于形式等,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强化内控意识、重视内控执行监督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03-0055-03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实施方案及流程,达到合理管控经济活动风险的目的。机关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首先,确保单位资产完整安全。机关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履行,主要是在基础类资产上实施的,内部资产是否完整、安全尤为关键。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使资产从申购、计量、配置到使用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督,避免出现不合法、不合规操作,从源头上保证各类资产完整安全,结合各职能部门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产,保证其使用安全到位,促使单位高质量履职。
其次,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编制、披露真实及完整的财务信息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主要义务,财务报表等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地呈现单位运行状况及履职情况。机关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主动将内部控制基本规则、要求融入各项财务活动,可约束和控制财务活动,杜绝不合法、不合规操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确保财务信息全面、准确、可靠,为领导层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
最后,防范舞弊和避免腐败。机关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公共资源,也是权力不合规操作的主阵地,防范舞弊和避免腐败是其核心内容。内部控制最为关键的是制衡,要始终保证单位内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通过使用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实际制衡机制融入业务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内部控制防范舞弊、避免腐败的作用。
(一)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否先进、正确,是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核心要素,只有强化领导层、职工的内控意识,才能使内控活动实施到位,提升其有效性。然而,在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有些机关事业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意识淡薄的问题,不能激发内驱力高效开展各项活动。
一方面,领导层内控意识淡薄。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这项工作不能创造直接的价值,更注重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政绩提升等,缺乏对内控体系的深入理解,没有认识到内控的价值,使该项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处于较低的地位,领导层提供的配合度、支持度较低,影响了内控有效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职工思想观念滞后。不少职工更为重视财务核算工作,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内部控制与“我”无关,与自身工作关联性较低,故与同事间的配合和协同较差,参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 2 ]。
(二)内控执行监督流于形式
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机关事业单位高效履行自身职责,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体现内控的监督、约束等功能,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合法、合规地使用权力。但事实上,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在内控执行中,监督力量较为薄弱,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缺位,也未能建立与之相适配的内控执行监督机制,不能保证内控执行活动都处于监督状态之下,难以快速找出内控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和不足,無法立即纠偏和调整,导致内控执行效果不显著。
同时,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执行监督覆盖面较小,监督手段仍需创新,过于强调专项监督而忽视日常监督,重视局部监督而忽视全局监督等,在实践中以被动监督为主导,主动监督较少,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刚性不足。
(三)信息沟通不到位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离不开顺畅的沟通交流和内部信息的互联共享,但有些单位可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没有建立内控信息系统,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信息、数据间仍存在“孤岛现象”,不能支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的履职情况。
内控信息系统的缺位,除了导致信息沟通不到位外,还不能动态追踪各项管理活动的数据,难以快速识别其中的异常数据,不能发现每项活动中的不足和漏洞,如固定资产管理等,无法及时纠偏和调整,使得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线监督、动态追踪等功能无法实现。
此外,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尽管内部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没有将内控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完美对接,造成各系统间信息无法互联共享,既不能加深业财融合,也不能提供多样化的财务报表,无法助力领导层的科学决策。
(四)内控风险评估和应对浮于表面
机关事业单位只有做好内控风险预警和应对,才能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常态化、专项化,减少内控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找到关键的风险点,及时堵住风险漏洞,帮助单位内控执行到位。但实际上,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风险管控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内控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完善的内控风险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遵循内控风险管理流程开展活动,过于强调事后风险应对,忽视了事前风险识别、事中评估分析,无法掌握每类内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应对和防范不到位[ 3 ]。
二是内控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一些突发类风险,没有建立相适配的内控风险应急预案,没有组织专业职工参与到真实演练中,难以持续提高职工的应急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导致实践中的突发风险影响不断扩大。
(五)忽視内控考评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评不到位,造成内控体系不能做好复盘分析、实现闭环控制,难以体现内控考评的激励、约束等作用,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有些机关事业单位未能结合现实情况,设定可量化的内控考评指标,没有按照实际需求,明确内控考评周期、标准和流程,不能准确评估内控执行的有效性、内控执行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不能在单位内部形成内部控制不断改进与优化的局面。
其次,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忽视了内控考评结果的使用,未能将考评结果用于内控体系优化、职工薪酬奖金发放、岗位调整等方面,不能发挥内控考评的激励、约束等作用,使得内控管理成效不理想。
(一)强化内控意识
内控意识是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前提,为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就需要强化全员的内控意识,以顺利、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帮助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责。
一方面,增强领导层的内控意识。领导层是机关事业单位发展的领航者,其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基本决定了内部控制环境的主基调,领导层要全面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和实施中,主动学习最近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掌握最新的内部控制理念,在内部树立榜样和示范。只有领导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由领导带动、以点带面,才能使内控观念渗透到各部门、各层级职工中,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到位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重视职工内控认知的提升。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职工正确认识内控,在内部加大宣传和再教育力度,使得全体职工深入认识内控,相互间做好配合和协同,将其执行到位。
(二)重视内控执行监督
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执行离不开监督,只有发挥监督的效用,才能及时发现内控执行中的漏洞与缺陷,进而予以改进和调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内控执行刚性。
机关事业单位要设置独立、权威的内审机构,建立内控执行监督机制,保证内控活动处于监督状态下,真正将内控执行到位,以便于发挥其效用。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还要重视内控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创新内控监督手段,在强化专项监督的同时重视日常监督,做好局部监督的同时兼顾全局监督,真正发挥内控执行监督的作用。
(三)强化信息沟通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公开度以及工作状况的对外透明度,对内部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信息沟通是单位对内、对外联系和交流的手段,只有确保信息沟通畅通,才能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高效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到位。
首先,机关事业单位应深入分析国家的政策文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快数据信息同步和实时共享,将数据信息快速传递到各层级、各部门,帮助其高质量开展活动。
其次,利用内控信息系统,实现多元化的功能,自动化收集各种管理数据,发现其中的异常数据,快速查控各种管理活动中的漏洞,充分实现内控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最后,机关事业单位要将内控信息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集成,加深业财融合的同时,一键获取最新的信息,将其转变为多样化的财务报表,辅助单位科学决策[ 4 ]。
一是自动化识别风险,做好预警和应对。利用内控信息系统,实现内控风险自动化识别、预警和处理,快速找出各环节中隐藏的风险,尽早地防范和预警,帮助单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二是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内控信息系统,可消除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实现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等业务信息共享,及时将相关信息转换为报表、图表,辅助单位科学决策。
三是实现审批自动化、在线化。将单位内部各项审批活动都转移到内控信息系统中,实现审批活动实时在线,在系统内留痕,可找到专项负责人。
(四)做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应对
机关事业单位为落实内控执行,要高度重视内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将内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要增强内控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内控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注重内控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预警,对各类内控风险做好评估,主动掌握内控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和控制。
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在开展内控活动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一些突发风险,因此,应建立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组织专业职工参与真实演练,不断强化和提升职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这些风险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内控活动高质量地开展[ 5 ]。
(五)落实内部控制考评
内部控制考评是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后环节,也是实现闭环控制的重要构成,既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可持续改进内控管理。因此,机关事业单位要结合现实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内控考评指标,及时明确内控考评周期和标准,严格遵循相关工作流程,客观、全面地评估各职能部门的内控执行情况、内控目标达成情况等。同时,要高度重视内控考评结果的实用性,将内控考评结果与内控体系改进、职工岗位调整、薪酬奖金发放等挂钩,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切实做到奖惩分明,发挥内控考评的激励、约束等作用,帮助机关事业单位逐步提升内控有效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随着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的愈加严格,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内控体系并将其融入各项活动是关键。机关事业单位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内控体系建设,掌握开展内控工作的重要价值,深刻分析实践中的缺陷,及时纠偏和调整,确保内控执行到位,帮助机关事业单位高质量地履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1]胡静静,孟志良.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J].投资与创业,2023(10):154-156.
[2]谢嘉欣.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财会学习,2023(12):164-166.
[3]莫红喜,徐德洲.探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重要性和强化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3(02):119-121.
[4]许瑞霞.试论智慧财务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J].品牌研究,2023(21):236-238.
[5]束海燕.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