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
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是一片古老的中世纪建筑,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在这里漫步, 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欧洲历史的沉淀和传承。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充满了现代的活力。
布鲁塞尔有着欧洲首都的称号,这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古老是因为这座城市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年轻则是因为这座城市超过20%的人口在18岁以下,是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最年轻的地区之一。将布鲁塞尔建设成一座儿童友好型城市,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平、有趣的环境,是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们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座城市参观考察的一段时间里,我也真实地感受到了当地部门所说的“如何确保在所有政策中都能听到儿童的声音”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2013年,布鲁塞尔环境部门与教育部门,就学校环保教育的问题举行了一场交流活动,之后一些教师联合起来,发起了“泡泡计划”,意思是很多相邻的小气泡会融合成一个大气泡。
“泡泡计划”的人员为我们介绍了他们最为重要的项目——再创造计划。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将学校的操场或者社区的空地改造成更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从而提升孩子们的健康水平,也让孩子可以更多地接触自然。听起来简单,但是每一次改造都需要非常多的步骤。跟随工作人员在不同的项目间走访,我们也从头到尾了解了项目的整个流程。
首先,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了一所名叫德·克莱尔杜斯的小学,这是再创造计划第二批改造的学校之一,前期已经有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包括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家具等,充分利用可回收物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环保。而勘察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改造地块的整体环境,细致到土壤厚度和雨水的渗透率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工作人员告诉我,布鲁塞尔的很多学校在刚开始建设的时候直接用水泥铺设了地面,导致地表的透水率不高,容易形成积水,其实这也侧面的减少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参观这天其实是指导委员会与学校的会议,主要目的就是与学校制定改造计划的具体方案,并且详细了解这所学校的具体情况。整个沟通过程很长,可以说事无巨细,可以看出不管是项目组还是学校,都在尽其所能地希望可以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在详细地了解了活动场所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后,项目组就会联系设计师进行设计图的制作,当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的时候,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我们去到另一所学校,参加了一场更加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这所学校是第一批进行改造的学校,整体的设计规划图纸已经完成了,不过马上这个设计方案就要经受更加严苛的审核,审核者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其实,孩子们可以算是第一批设计师,因为在了解改造空间的具体情况之后,老师就会将改造的情况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先进行设计,将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画成图纸,然后设计师会专门过来和这些孩子们进行沟通,并让他们讲解自己的规划,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告诉设计师,孩子们需要什么。
一名设计师告诉我,这是真正站在孩子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每一次看到孩子们的设计图纸,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提升,因为很多事情从成人的视角与孩子的视角看是截然不同的,不过這也可以让设计师像孩子一样思考问题,重温一下儿时的感觉。在我看来,这种方式不仅是让成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同时也是让孩子们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完成一项工作,这个看似小小的规划,可能是孩子成长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今天,就是设计师将所有的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交给孩子们进行审核的日子。设计师非常认真地向孩子们“汇报”整体方案,包括设施的优先顺序、功能、甚至使用方式等等,而最让我动容的是,设计师还会认真地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一些他们希望呈现的东西没有出现在图纸上,比如有人希望在操场边上种一些树,但是因为这所学校的操场是下沉式的,土壤厚度不够,所以没办法种高大的树木。不过设计师也承诺,会寻找一些低矮的灌木种在那里,因为灌木对土壤厚度的需求要小得多。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孩子们极具主人翁意识,会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听起来天马行空,但他们依然勇于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并不担心会遭到嘲笑。也许,这种平等的参与和对话,就是对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中的儿童民主与儿童权利最好的写照。之后,我随工作人员参观了一个已经改造完成的操场,也许是受到了这个项目的启发,在参观的时候我也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空间,一些第一眼看上去难以理解的设计,也变得合理了起来。
1. 一张适合孩子的绿地空间的设计图,细节处充满巧思。2. 比利时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地区一处为孩子设计的耕种花园。
布鲁塞尔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创造室外的活动空间和环境,但是如何让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也是一道难题。尤其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地方的孩子回到家就会抱着手机一直玩。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座名叫乌克尔的农场,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菜园培训课程。
在园艺师的指导下,一群六七岁大小的孩子正在认真地学习种植的知识。他们一脸认真地学习着如何分辨常见的植物和作物,西红柿和洋葱应该如何种植,蔬菜和水果应该如何储存,甚至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堆肥。在这里,学习知识是次要的,让孩子们更加亲近自然才是最重要的。而在孩子们学习农活儿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让他们看到一些剩饭和水果是如何在微生物的帮助下变成让作物生长的肥料,从而让孩子们切身地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让保护环境的概念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当中。
除了这些亲近自然的课程,布鲁塞尔还会经常举办“户外游戏日”的活动,鼓励生活在临近社区的孩子们相互认识。很多孩子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其实是因为找不到朋友可以一起结伴出去玩,增加孩子之间的互动,促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会让儿童更愿意进行户外活动。有趣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多出去玩,一些社区甚至会采取一些“强硬”措施,比如在户外游戏日的时候,所有的儿童频道都会停止播放节目。
一家公益组织与市场合作,将巨大的农贸市场打造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
塞纳河畔的安德莱赫特屠宰场。这个巨大的钢结构建筑始建于1887年,如今只有门口两个古铜色的公牛雕像还在提醒着人们这个建筑最初的用途。
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游戏空间不仅受到了布鲁塞尔市政府的重视,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支持。我们来到了位于布鲁塞尔塞纳河畔的安德莱赫特屠宰场。这个巨大的钢结构建筑始建于1887年,是19世纪工业建筑的杰出典范,近百米跨度的拱形的屋顶在当时的欧洲名列前茅。后来因为污染问题,这个屠宰场变成了农贸市场,不过名字依然延续了下来,只有门口两个古铜色的铸铁公牛雕像,还在提醒着人们这个建筑最初的用途。
我们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购物。一家公益组织与市场合作,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这个巨大的市场变成孩子们的游乐园。虽然各个学校和社区都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們创造户外活动的空间,但是对于布鲁塞尔这座大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人们打起了这座巨大市场的主意。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提议并没有引起市场商户们的抗议,反而这些商户非常愿意配合,尽管腾空市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销售,将店铺暂时搬离需要动用很多人力物力。有些商户还将自己的食品和厨房贡献出来,希望为孩子们供应午餐。
在众人的努力下,这座曾经遍布商铺的市场被儿童游乐设施所取代。在人们的宣传下,这项活动不光吸引了很多儿童参加,一些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也被吸引过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充当起了儿童的“临时保姆”。很多不同社区的孩子在这里成了朋友。一些商户提供的厨房也有了新的用途,孩子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尝试着学习烹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作为国际知名大都会,欧盟以及众多国际组织都在布鲁塞尔设有总部,这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布鲁塞尔工作、学习、生活,如何在这样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挤”出属于孩子的空间,让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孩子相互融合、健康成长,布鲁塞尔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一份让世界惊叹的答卷。
(责编:昭阳)
布鲁塞尔自1842年以来一直有一个屠宰场,也就是安德莱赫特屠宰场,然而不幸的是,糟糕的基础设施使牲畜的流动复杂化,并且在街道上造成许多不便。1870年,当屠宰场变得明显太小时,政府决定深入研究牛运输的问题。1874年,建造新的牛市场和新屠宰场的计划不幸失败了。布鲁塞尔随后主张为本地和周边城市建立一个共同的屠宰场,由于地点靠近运河和西部火车站,市政当局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对利润分配的无休止的讨论最终使该项目陷入困境。布鲁塞尔老屠宰场一直运营到 192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