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2-25 08:55韩文俊李若飞
南方农机 2024年4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工作

韩文俊 ,李若飞 ,杜 鹃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6)

1 高职院校融入乡村振兴是时代的使命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1],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完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地方高职院校是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专业、兴建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专业类别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乡村振兴是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3]。当前,安化乡实现整乡脱贫退出,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相对贫困还存在,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4],从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高校能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可以检验高校办学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在参与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高校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教师也能进一步获得真知,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素材,能促进科研与专业发展,使高校科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5],使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理念[6]。最终将这种模式和成果进行展示与推广,为同类同级别的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建设提供案例。

2 董炳村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瓶颈

课题组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玉溪市江川区安化乡董炳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发展中缺乏规划和指导,需要的专业指导门类多,很难由一个简单的驻村工作队解决,甚至有些可以尝试的创新点,因没有经费和人才支持,没人写方案或者方案得不到审批而搁置。

2.1 规划融合还不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引领是首要,但目前衔接内容还未有效融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还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谋划[7],乡村的优劣势辩证分析还不到位,对于一些想规划的内容没有专业人员来牵头和落地落实。

2.2 机制衔接还不紧

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组织保障、协同配合、统筹规划等机制尚未建立健全[8],项目和资金在部署和安排上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方面不能相互呼应,在衔接上实际操作有断链,两项工作的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效率性还存在矛盾。

2.3 产业发展较粗放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是衔接产业振兴的难题。暂未实现与产业兴旺定位的农业商品化、农业服务业、农业体验康养等新业态链接,松散的利益联结未转化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三产”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2.4 乡村人才仍短缺

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是衔接人才振兴的短板。董炳村土地耕作条件差,年轻人不断流向城市务工,完成学业的学生不愿回乡创业,村庄“空心化”、种地老龄化现象突出,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内生性人才匮乏、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乡村治理融合度低等问题突出。

2.5 文化存续不够全

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不到位是衔接文化振兴的难关。董炳村地处山区,彝族语言和文字失传,原有的串玩、撒弦乐、长腔白话、挝乐、腰鼓舞等民俗活动渐趋式微,传统文化功能开始减弱,刺绣、乐器制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传承不到位,民族民间工艺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培育力度不够。近年来,乡村传统特色民居在村旧改造中不断被拆除,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民俗规范认同感不断降低。

2.6 资源要素不够活

生态资源要素不活成为安化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瓶颈问题。安化乡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要素激活,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活力触发不足,激活沉睡资源助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疗养健身等产业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山水林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却难以实现增值。

3 高职院校融入乡村振兴的意义

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服务董炳村的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和驻村工作队、村委会等的多次工作接触,深深感到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是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方面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振兴[9],任何一方面不足都将会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阻力,影响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而目前的农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模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工作很难统筹开展。将高校的各种资源积极与乡村振兴结合,可确保各项课程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使农村与高职院校之间合理衔接,使他们的技能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

3.1 将高校的科研、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产业等特色,以人居环境整治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反哺人居环境美化,从而达到推动玉溪市江川区董炳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借助地方的乡村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合力打造特色产品和农业农村品牌,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10]。高职教育发挥智力与技能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培训,既可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贡献力量,又可为乡村经济发展各领域培养一线管理人才[11]。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是衔接人才振兴的短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与升级,形成明显特色,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3.2 实现教育教学成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于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进行转化,形成实际成果。通过高职院校、地方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一起融合发展,有力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地落实,真正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的优化和社区产业的升级,将高职办学的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实际工作就地转化,地方高职办学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关键是出成果,同时总结合作模式和创新点,将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科普以及推广。

3.3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能力、改变思路,反哺教育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实际工作调研和学习,在实际的项目中体会才是真实深刻的,在开展工作之余也可让老师和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高职办学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这必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12]。教师通过挖掘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和思政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土化案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衔接,进一步在目标达成、岗位人才培养上面取得更好成绩。

3.4 探索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其实也是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工作岗位,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教师可以不断学习和实践,而且培养成本较低,没有高大上的学习培训,有的是脚踏实地的社会服务,教师不用脱岗,案例就在家门口。通过实际工作,让老师知道自己的短板,高职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只会讲课,教师如果只懂理论不懂实践,那就与职业教育的理念是脱离的。探索一条可行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摸索出一套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并形成典型案例供同类高职院校和地方乡村振兴参考与推广。

3.5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远大抱负

在学生就业意向调研中发现,毕业后愿意返回农村做建设的学生占比不高,有明确的返乡创业和参与具体乡村振兴工作的学生极少。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入切合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培养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农村、农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和创新处,通过实践让有乡村振兴情怀的人与乡村相知,通过产业和项目的落地与乡村相伴。

开辟了新的实习实践领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项目与学生实习时参与的企业经营项目不同的是,企业的经营项目往往需要熟练的人直接出成果,有项目时间要求,实习学生很多时候没有机会上手,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参与美丽乡村工作中,可以多方案比选,既锻炼了学生也丰富了素材,有的学生出其不意的创新性方案得到肯定和采用,这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甚至使有些专业课学得不好的学生重燃了学习热情。学生自己的一点小成果、小元素被老师选中,在现实中应用,看到自己的小成果被展现出来,职业教育的自信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3.6 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素材增加了,在教学能力比赛中的乡村振兴赛道中融入课堂的思政素材,师生参与市级、省级各项比赛并获得了较好成绩。通过实际工作,直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才质量得以提升,同时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乡村振兴赛道积累了很多素材。如刺绣方面的几个学生组织参加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利用乡村的稻、竹、草等天然优势和闲散劳动力资源开发产品,项目“云莞草编”获得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通杯”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云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很多学生对乡村的理解有了变化,愿意从事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工作或者到村镇创业,部分学生目前已经小有成就。通过这种方式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进而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

4 高职院校参与董炳村乡村振兴的成果

4.1 打造乡村振兴品牌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通过对董炳村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为其打造乡村品牌产品,主要有酒、炸馍肉、腌鱼、腊肉、民间艺术、有机粮食等,并根据实际产品的特点打造品牌和设计包装,也为董炳村带来羊肚菌栽培技术,促进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给当地村民做了培训和指导。

董炳村打造彝族文化,要在已有的特色上突破和创新。目前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广告设计、创新创业的资源和优势把即将要打造的产业、产品进行彝族元素化,设计稿如图1、图2、图3、图4 所示。经过多轮的设计、修改,服务团与当地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队多次论证,形成了他们的品牌标识,目前已经采用了标识4。

图1 标识1

图2 标识2

图3 标识3

图4 标识4

4.2 进行乡村规划和美化

课题组在进行实地调查中,发现董炳村自然风景非常好,市政道路完善,玉溪市主城区到董炳村约30 min 路程。可以通过将当地的自然景观改造提升,逐步形成一条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线,将董炳村的河道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推动民宿和餐饮业等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服务团利用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的优势,为董炳村做了土地测量、工程预算和规划设计。通过乡村整体规划和建设,结合旅游和产业规划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社区的人居环境得以提升,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带动文化、旅游和民俗等产业发展,使社区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居民增收。

4.3 文化提炼

根据董炳村房屋特点做文化长廊和观景台,将董炳村或者玉溪江川的文化以墙绘的形式来体现。一是可以将文化进行展示,二是可以对一些不美观的墙面进行修饰。有了文化、有了故事,加上产品质量的加持、组织管理的严谨、农村电商的发展,相信董炳村的经济会越来越好,乡村美了、环境好了、更多的年轻人有事做了、农民的钱包鼓了,乡村就在可持续的发展中逐步兴旺了。待设计实景图如图5 所示,墙绘意向设计图如图6 所示。

图5 待设计实景图

图6 墙绘意向设计图

5 实践路径

5.1 成立乡村振兴服务团,推行刚性和柔性组织并行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势是明显的,成立乡村振兴服务团,刚性和柔性的团队相结合,既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工作。每一个村镇实际情况不一样,优势和弱项不一样,需要的帮扶和支持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乡村根据实际需要定制化成立柔性服务团队,高效化、科学化、精准化、专业化地对每一个乡村进行分析和定制化服务,刚性和柔性组织并行是比较好用的一种模式。以固定的管理团队和核心成员作为刚性成员,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中。

5.2 完善工作规章制度,保证可持续的双赢发展路径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做成一头热、一时热,都是不能长久的。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必须是双赢的,参与对象受益、服务对象受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当作是一项荣誉,而不是一项任务,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话,潜移默化中很难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情怀和志向。高职院校要有一套鼓励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实践的制度和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大力提倡,肯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工作,对于村镇来说有技术力量和团队的支持,很多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容易,最终有利于实现双赢的发展路径。

5.3 对预见的问题提前梳理,打通与乡村之间的高效合作路径

对于文化振兴里的商标、包装设计等涉及专利的内容,高职院校设计者可以作为第一作者申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将专利作为教师或者学生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交付使用后,后期的经济活动等可以作为指导,但是今后产生的一切影响力和经济价值归村镇所有,签署书面协议。对此,课题组作了深入探讨,协议在前,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出现因为成果或者工作开展而产生新问题,建议今后在类似问题上,尽量提前谋划,力争参与各方都能顺畅、愉快合作。

5.4 校政企乡四级联动,多方合作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高职院校团队成员、市级乡村振兴工作队、乡政府与村委会人员、相关企业四级联动,资源共享、互相促进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有问题及时讨论和解决,操作下来比较顺畅,很多工作比起单打独斗来效率高很多。董炳村是玉溪市的重点帮扶对象,相关部门都比较重视,联动较好,工作推进较好,问题解决也很快。具有资金的支持,乡村振兴的方案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5 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

通过实际参与和调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结合点,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如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增加乡村文化振兴岗的岗位培养方向,开设乡村壁画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相关的专业课,专业办学更贴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填补了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人才缺口。在平常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活动来开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经过考核后,可以给予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打破课程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办学涵盖专业广、实践能力强、注重技术技能应用,应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以及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要求,明确建设目标,为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将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在建设中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同时也给同类高职院校和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将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出来,让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同时促进高校进一步开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而赋能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工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工作,爽飞了?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选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