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研究*

2024-02-24 06:03:30张宏莉
新疆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国家

张宏莉 刘 奇

内容提要: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全球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留学生对于国家形象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依据国家形象四维模型和跨文化适应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将中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解构为国家责任感、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吸引力、对国家的情感四个维度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教育经历、接触群体、大众传媒、社会支持和文化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在全球传播的语境下,应着力提升中国媒体和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影响力,通过“课程思政”促进中亚留学生的价值认同,加强他们与中国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是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工具。(1)张昆、张铁云:《“共识”与“共识的程度”:国家形象认知的别种维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进程中,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体验者、中国文化的学习者以及中国形象的传播者,对当下中国的理解与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3)习近平:《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4947.htm。在此背景下,研究在华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并通过留学生推进涉华信息的反向流动,不仅有利于在中亚地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民心相通。

一、研究现状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现状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自塑)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他塑)的结合”(4)Boulding K.,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3(2).。由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战略意义,现代国家制定和推进外交政策时越来越将国际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评价视为核心考量因素。(5)张铁云、张昆:《回归理论之维:重新确证国家形象生成中的非理性面向》,《编辑之友》2021年第11期。为此,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这一国际公众群体的中国形象认知展开研究,着重从两方面探讨中国形象的“他塑”:一是从理论上阐明留学生对于中国形象传播的中介作用,认为留学生在华生活的体验能够修正其对中国的认知偏差,他们以“他者”立场讲述的中国故事更能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同,(6)宋海燕:《中国国家形象的“他者”传播:来华留学生的中介机制》,《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8期。并提出借力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7)马春燕:《中国故事的“他方”讲述与传播初探——以来华留学生为视角》,《理论导刊》2017年第8期。二是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对中国形象的实证分析。部分学者以留学生整体为研究对象,从留学生对中国的知识了解、态度评价、社会融入和情感归属等角度衡量他们的“中国观”(8)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并关注其来华前后对中国的“态度转向”(9)任迪、姚君喜:《外籍留学生“中国及中国文化印象”认知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当代传播》2018年第2期。。也有学者以东盟国家、(10)陈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1)牟蕾、吴勇毅、李婷:《“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及传播》,《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等特定来源地区的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特殊性,并分析影响其认知中国形象的主客观因素。对中亚留学生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跨文化适应能力、(12)范祖奎、胡炯梅:《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汉语学习动机、(13)刘运红、陈东芳:《中亚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第4期。学习风格、(14)易红、符冬梅:《中亚留学生感知学习风格调查与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对敏感话题的感知程度(15)范晓玲:《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中亚留学生敏感话题的调查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等内容。

现有研究表明,留学生视角的中国形象研究维度多,实证分析较详实。上述研究基本遵循“认知形象—分析原因—传播提升”的路径,但理论支撑较为薄弱,且对影响中国形象认知的因素分析不够深入。从研究对象而言,参与调研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日韩、欧洲和美国等,中亚留学生鲜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调查地点也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亚既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合作对象。兰州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由于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留学性价比等因素,兰州已成为中亚学生的首选留学地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在兰的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使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尝试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如何?影响他们认知中国形象的因素有哪些?

(二)分析框架

亚历山大·布曼将国家形象“概念化”为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态度,包括对一国不同属性的了解(认知成分)和对该国的总体感觉(情感成分),具体又分为功能维度(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能力、竞争力)、规范维度(国家的完整性、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审美维度(国家的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力、审美特征)和情感维度(国家的魅力和人们对国家的情感)。情感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于国家形象的生成。(16)Buhmann A.,Measuring Country Image:Theory,Method,and Effects,Berlin: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2016.本文借鉴其国家形象分析框架,对中亚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展开讨论(见图1)。

影响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客体因素、主体因素、中介因素和情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主体对一个国家的认知。(17)吴献举:《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机制探究——基于主体认知的分析视角》,《学术论坛》2017年第2期。科琳·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强调,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其文化适应程度与其对客居国的评价具有相关性。(18)Ward C.,Bochner S.,Furnham 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East Sussex:Routledge,2001.本文依据学者们对影响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因素的分类及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将影响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因素分为客居国因素、个人因素、中介因素和情境因素。由于文中留学生的客居国仅为中国,其所面临的国家事实相同,客居国因素并不突出,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个人因素(来源社会和教育经历)、中介因素(接触群体和大众传媒)和情境因素(社会支持和文化接触时间)对留学生认知中国形象的影响(具体分析框架见图2)。

图1 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图2 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根据图1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分析框架,本文将问卷的主体部分设置为涉及中国形象各层面的25个测试项,同时将留学生的国籍、学习专业、攻读学位、在华时间、奖学金类型、了解中国的渠道设置为自变量,考察其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问卷中测试项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分成-3、-2、-1、0、+1、+2、+3七个刻度供留学生选择。经过克朗巴哈α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法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23(N=204),显示其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信度理想。

2.半结构式访谈。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探究中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为确保访谈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回答问卷的留学生中分层抽取15%作为访谈样本,并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使样本最大限度覆盖留学生的国籍、学校、知识水平等。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来中国读书?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认识?你了解哪些中国文化?你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吗?你认为中国人怎么样?来中国之后,你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基本包含了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来源、认知内容以及认知效果。根据受访者的回答,采访者会继续发散问题,拓宽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阐述。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于8所兰州高校,共收集到204份有效问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0位留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样本详情见表1)。

表1 样本统计描述

三、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较高,25个测试项在七级量表上的得分均在1分以上。其中,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社会治安、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稍显不足,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偏低(见表2)。

表2 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

在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PSS 22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此来划分中国形象的认知维度。KMO检验结果为0.921,Bartlett检验显著度P<0.01,说明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参与因子提取的测试项有25个,选取前4个解释力度较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进行分析,解释度为74.038%。根据国家形象四维模型中的维度划分,本文将四个因子命名为国家责任感、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吸引力和对国家的情感归属,各测试项及其与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见表3。

结合各测试项得分和访谈内容,本文认为,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家责任感:以民为本,勇担重任

中国的社会治安得到了中亚留学生的盛赞,“中国的社会治安良好”一题得分均值达1.814,在所有测试项中位列第三。很多受访者表示在中国生活很有安全感,“在中国凌晨出门也很安全,不像我们国家有宵禁,凌晨出门会有遭到抢劫的危险。”(19)2022年3月2日笔者与兰州大学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中亚留学生对中国的民生保障认可度较高,78%的留学生认为在中国就医方便,办理签证、银行卡等流程简约,城市中各类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得到中亚留学生的高度评价。测试项“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得分均值为1.784,在问卷中处于高位。一位哈萨克斯坦籍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仅对本国公民负责,也会帮助其他弱小、贫穷的国家,而不是像有些国家一样“只会侵略其他国家”(20)2022年4月15日笔者与兰州交通大学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访谈中,90%的留学生认为中国一直在走和平发展之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同时,受访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知晓度达到100%,他们认为此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商品流通和民心相通。一位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称“中国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国家”,在吉国有很多中国援建的道路和建筑,也有很多中国人开的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21)2022年6月4日笔者与西北师范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

表3 中国形象认知维度

(二)国家综合实力:物质与精神并重

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令中亚留学生非常向往,76.7%的受访者称经济因素是他们来华留学的重要吸引力。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赞誉度高,测试项“中国经济发达”得分均值高达2.005,位列所有测试项第一。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得到了中亚留学生的认同,得分均值为1.716,在问卷中处于高位。一位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认为中国的脱贫政策成效好,“甘肃农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虽然人均工资不是很高,但是政府会通过补贴来帮助农民发展。”(22)2022年7月17日笔者与西北师范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除此之外,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较高,测试项“中国的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得分1.77,位列所有测试项第七。受访者普遍认为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具有国际知名度,他们熟知李宁、361度、安踏等服装品牌,但对其他领域的品牌几乎不了解。

中亚留学生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评分均值为1.789,且具有很强的一致性。7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交通便捷,乘坐过高铁的留学生更是赞不绝口,称这是“中国速度”。一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了解许多中国的先进技术,大到北斗卫星系统、海底隧道,小到淘宝网购、送餐机器人、太阳能路灯,他认为这些技术使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现代化。(23)2022年8月8日笔者与兰州交通大学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令留学生最为惊叹的应用软件是微信,大部分受访者指出:“微信不仅是一款社交软件,还可以付款、定位、买票等等,十分全能”。

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教育水平的评分均值为1.922,位列所有测试项第二。80%的受访者表示中国老师对待留学生十分耐心,大部分老师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授课水平高。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认为,中国老师教学认真,给学生打分公平公正,不像后苏联国家的学校普遍存在收受贿赂的现象。(24)2022年1月8日笔者与兰州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籍、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但也有留学生表示,个别老师授课时使用方言会影响其学习质量,“别说我们听不懂方言,中国学生也不太听得懂”(25)2022年1月8日笔者与兰州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籍、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

(三)国家吸引力:文化吸引较强,审美吸引较弱

中国文化对留学生吸引力强,43.3%的受访者表示,来中国读书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或希望学习汉语,他们熟知孔子、京剧、中医、长城、兵马俑等文化符号。中国的影视文化在中亚国家也拥有一定市场:所有男性受访者都表示从小对武术着迷,经常看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片;50%的女性受访者喜欢看中国的爱情影视剧。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发达的经济是吸引留学生来华的主要原因,但对文化的热爱则是留学生愿意留在中国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国是发达国家”和“我喜欢中国文化”两题的得分作为自变量,“毕业后我愿意留在中国工作生活”一题的得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调整后R2=0.206),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性(D-W=1.865)且显著性强(P<0.001),因此模型有效。数据显示,喜爱中国文化对留华意愿的影响(Beta=0.361)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对留华意愿的影响(Beta=0.27)。由此可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中亚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对其了解比较有限。测试项“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分均值为1.162,位于所有测试项的末位。访谈中发现,曾在孔子学院学习过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明显高于其他留学生,他们知道“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等历史典故,并能熟练运用一些成语,而其他留学生则仅停留在对长城、京剧和功夫等文化符号的认知上。总体来看,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范围较窄,除孔子学院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比较有限。

国家形象的审美维度除了文化吸引力外,还包括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26)Buhmann A.,Measuring Country Image:Theory,Method,and Effects,Berlin: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2016.中亚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自然人文景观都较为丰富,既存在风光秀丽的伊塞克湖,也孕育了古老而辉煌的草原-绿洲文明。因此,中亚留学生对中国的自然风光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去欣赏历史文化遗迹也只是走马观花地“打卡式”参观。值得一提的是,留学生对中国生态环境的评分均值仅为1.074,是问卷中得分最低的测试项。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并表达了对空气、饮用水以及食品质量的担忧,认为中国的大城市普遍污染严重。

(四)对国家的情感归属:情感认同较高,留华意愿较低

测试项“我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得分均值为1.583,高于所有测试项得分的平均水平。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有魅力的国家”,美食、功夫、儒家文化使中国显示出东方大国独有的神秘与魅力。然而,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获得学位后会回国或去俄罗斯务工。他们坦言,中国的生活成本高,留在中国会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因此,中亚留学生虽然对中国的情感认同较高,但留华意愿较低。

中亚留学生对在华的留学生活普遍较为满意,并且乐于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见闻。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各个城市都有特色菜,尤其是中国西北的饮食结构与中亚国家较为相近,因此对中国的饮食适应较快。“热情”和“乐于助人”是中亚留学生对中国人最大的印象,9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人平等对待中亚留学生,并经常给予自己帮助。不过也有留学生认为中国人“区别对待”留学生。一位塔吉克斯坦籍受访者称:“看到长得像俄罗斯人、美国人的外国人,中国人会更热情;但看到和中国人长得很像的中亚人,中国人会稍显冷漠。”(27)2022年2月18日笔者与甘肃政法大学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部分留学生认为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46.7%的受访者指出,中国人说话声音大、爱随地吐痰、吃饭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并且有时会盯着外国人看,即使在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也时有发生。

四、影响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因素

由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并且两国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中亚留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对客居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留学中国的经历是否会消除隔膜,改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根据图2影响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因素的分析框架,本文将留学生的国籍、攻读学位、专业、了解中国的渠道、奖学金类型和来华时间等设置为自变量,某类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评价总分的均值设为因变量,逐一分析个人因素、中介因素和情境因素对中亚留学生认知中国形象的影响。

(一)个人因素:来源社会和教育经历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明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对于中国形象的评分不具有显著差异(见表4)。这是因为,中亚五国在历史上都曾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加入苏联,其在苏联时期的社会发展路径、在联盟内的分工以及与联盟中央的关系大抵相同,拥有相近的历史渊源和认知模式;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经历着相似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转型,同时中亚五国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有频繁来往。因此,不同来源国的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趋同。

表4 不同国籍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评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表5 不同学历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评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教育经历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否相同?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学历对于中国形象评分的影响表明(见表5),不同学历层次的留学生对于中国形象的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本科生和交换生的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生。究其原因,中国高校在培养本科阶段的留学生和交换生时,普遍注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和对中国社会的融入;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则侧重专业培养和个性发展,群体形式的社会接触比较缺乏,这导致留学生与客居国社会的疏离,因而降低对中国形象的评价。

调研发现,中亚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计算机、中医和土木工程等。经过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明不同专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存在差异(见图3)。学习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和国际关系的中亚留学生数量最多,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人数位列第二,这两类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处于均值附近(40.95)。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均值为57.09,在所有专业中评分最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在中亚国家已是如雷贯耳。几位该专业的受访者直言,中国在中亚国家援建了很多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他们希望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相比土木工程专业的留学生,计算机和中医专业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最低,仅为28.09。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汉语表达比较吃力。同时,计算机和中医专业术语多、操作性强,语言水平不达标的留学生很可能因为学习效果不佳而对客居国产生抵触心理,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也因此较低。

图3 专业背景、人数与中国形象评分

(二)中介因素:接触群体与大众传媒

留学生在来源国获取与中国相关信息的途径十分丰富(见图4)。(28)图中的“外国”是指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其中包括留学生的来源国。对于中亚留学生来说,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渠道是亲友和老师。26%的留学生受访者是亲友推荐来中国读书的,12%的学生是在课堂上老师的介绍中了解到中国的。大众传媒也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借助外国官方媒体、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多于通过中国官方媒体、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同时,通过阅读中国书籍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又多于通过阅读外国书籍了解中国的留学生。仅有3%的留学生通过与华人接触了解中国。

通过分析获取信息途径与中国形象评分之间的关系,发现除通过外国书籍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略高外,通过外国渠道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均低于通过中国渠道了解中国的留学生(见图5)。其中通过外媒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最低,说明不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价值观念引导下的媒体叙事方式有明显差异,报道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大相径庭。通过中国社交媒体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均值高达49.14,印证了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主的中国社交媒体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外影视综艺节目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基本持平,说明影视作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通过华人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高于通过亲友了解中国的留学生,表明海外华人在塑造良好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4 中亚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渠道及占比

图5 中外信息获取渠道与中国形象评分均值

(三)情境因素:社会支持和文化接触时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汉语全球推广也在不断加大力度,丰厚的奖学金作为强有力的客观社会支持成为中亚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原因之一。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奖学金类型的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图6)。首先,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高于平均水平。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扶持力度最大,对成绩要求较高;学校奖学金的扶持力度次之,要求每门课程必须及格。由此可见,对中亚留学生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有利于提升其对中国的评价。其次,获得其他奖学金和自费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低于均值。其他奖学金包括城市、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奖学金,相较而言资金支持不够稳定且金额较少,生活上的拮据会导致留学生生活体验感变差。与此同时,这类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没有与中国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华留学期间获得的主观社会支持也相对较少。一位自费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表示,她在中国读了三年预科,还是没有达到入系要求,只能申请去别的大学继续学习。日常生活中,由于担心自己汉语水平不好、怕上当受骗等,她不太愿意与中国人交流,导致她来华三年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29)2022年8月28日笔者与兰州理工大学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的访谈记录。综上所述,获得客观与主观社会支持较少的留学生对在华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也低于平均水平。

留学生与中国的文化接触时间主要是其在华生活的时间,这也是他们对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观光者阶段、深入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通常情况下,四个阶段依据留学生从高到低再到高的满意度变化呈现为U型曲线。(30)Danckwortt D.,Probleme Der Anpassung An Eine Fremde Kultur:Eine Sozialpsychologische Analyse Der Auslandsbildung,Köln:Carl-Duisberg-Ges,für Nachwuchsförderung,1959.本文将横轴设为留学生来华时间,纵轴设为相同来华时间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评分的均值(见图7)发现,随着在华时间的增加,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分表现为“高—低—回升”趋势,大体符合U型曲线。来华时间两年以下的留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在心态上类似于“游客”,并且预科阶段课业压力较小,总体上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较高。随着在华时间的延长,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具体的文化适应问题,加之思念家人朋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随之下降,甚至对客居国产生厌倦情绪。来华三年以上的留学生逐渐在自身期望和客居国现实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随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语言水平的提高,留学生重新适应周遭环境。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不再像当初那么高,对周围环境也不再一味批评,因此对客居国的满意程度又开始回升。(31)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图6 奖学金类型和中国形象评分

图7 中亚留学生来华时间与中国形象评分均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可以分为国家责任感、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吸引力和对国家的情感归属四个层面。在国家责任感上,中国是以民为本、勇担重任的负责大国;在国家综合实力上,中国物质丰盈、科技发达,安全、现代化是留学生来华的主要动力;在国家吸引力上,中华文化吸引力强,成为留学生愿意留在中国的精神基础,但文化传播力度稍弱,且景观审美价值较低;在对国家的情感归属层面,中国已成为大部分留学生的第二故乡,但出于经济负担、个人规划等原因,留学生的留华意愿较低。

上述研究表明,影响中亚留学生认知中国形象的因素是多层面的:一是个人因素层面。不同国籍的中亚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不具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教育经历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明显不同;二是中介因素层面。亲友老师和大众传媒是中亚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对其中国形象认知影响显著;三是情境因素层面。留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数量与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成正比,跨文化适应期使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呈高—低—回升趋势。

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时期要注重塑造我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32)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对于中国形象传播而言,留学生不仅是受众,更是传播媒介,其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因此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提升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并通过其促进中国形象传播的建议:

第一,提升中国媒体和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影响力。调研结果显示,通过中国媒体和中国人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显著高于通过外国渠道了解中国的留学生。因此,我们应提升“中国渠道”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一方面,中国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入中亚国家媒体市场,制作符合受众习惯的宣介产品,用中亚国家民众容易接受的话语和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应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作用,并着力提升学院教师的文化传播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理解。在大众传媒和教育机构层面形成中国形象传播的多点共振,提高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水平。

第二,以“课程思政”促进留学生的价值认同。在与留学生的访谈交流中发现,他们的课程内容大多与汉语、中华文化以及所学专业相关,而缺乏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方针政策、社会治理体系的讲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充分挖掘留学生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讲授与价值认同有机结合,加深其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而贫困问题是中亚国家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向留学生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传授摆脱贫困的经验,有利于留学生认可“中国方案”,提升对中国的价值认同,自发成为中国形象的宣传员。

第三,加强留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参与调研的中亚留学生中,95%的留学生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体验感强,但他们与社会互动较少,甚至有2%的留学生表示没有中国朋友。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留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带领他们参观校外企业、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态环保基地等,使其深刻体会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和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为留学生创造更多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其与中国人的接触互动。通过实地参观和增加与中国人的交流,加深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还应积极发掘留学生中的知华者、友华者,引导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中亚留学生国家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10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中亚速览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2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