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承
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环链,主要包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发展逻辑与实践逻辑,它们以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逻辑主线,构成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有机统一体。就理论逻辑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就历史逻辑而言,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托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来推进伟大斗争的内涵与时俱进,从而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百年辉煌史。就发展逻辑而言,需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以阐明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创新意蕴。就实践逻辑而言,缘于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在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中呈现的创新意蕴内含了其守正意蕴,由此需有针对性地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其涵括的不同创新意蕴。
党的二十大不仅首次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会报告主题中的关键词,而且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纳入“三个务必”,(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7页。号召全体党员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7页。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已作过明确定义,即“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也蕴含着鲜明的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之意。两种就概念定义而言不能完全等同的实践活动,最终能成功互促互进,必然有其深刻的多维根据。因此,迈向强国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要发挥资政功能,从学理上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对此,可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发展逻辑与实践逻辑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需秉持依次进阶的“何以必需→何以阐明→何以作用”这一致思路向。“何以必需”是问题缘起环节,旨在明确匡正关于伟大斗争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误读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何以阐明”是研读文本环节,旨在厘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何以作用”是把准进路环节,旨在揭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其根本进路为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方面,为了避免误读新时代伟大斗争,需厘准《共产党宣言》乃至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1版。。因此,相关研究在阐述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大都将文本视域聚焦在《共产党宣言》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研究仅根据《共产党宣言》提到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14页。,就将其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误解为阶级斗争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阶级斗争的相关问题作了权威的科学说明,这对党在新时代把握阶级斗争的价值地位、适用领域,仍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因此,诚然新时代伟大斗争不能排斥作为马克思主义精神灵魂的阶级斗争的成分存在,但其主要内涵决不是阶级斗争。于是,厘准《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以避免误读新时代伟大斗争,就具有了必要性。
另一方面,为了抵制借现代化史范式来否定狭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警惕运用革命史范式来否定广义的伟大建党精神,也需厘准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有狭义内涵与广义内涵之分,前者是指先进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1921年建党前后领导工人运动中形成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的总和,后者不仅包括前者,还包括在之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的内蕴强大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精神风貌。对于如何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当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只需运用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革命史范式;二是认为只需运用以经济上的工业化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意识形态理性化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史范式。然而,仅凭革命史范式,既无法诠释广义的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多年的守正创新史,也无法阐明在改革开放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系列伟大精神的生成逻辑。同时,单靠现代化史范式,不仅会遮蔽狭义的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争品格,而且无法阐明其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生成逻辑。于是,厘准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以避免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史范式的局限性,对于阐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狭义与广义内涵的辩证统一具有必要性。
匡正关于伟大斗争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误读,需厘准《共产党宣言》及至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14页。通过研读文本与深入历史纵深分析此段话可知,“因此”前的文字为形成包括阶级斗争史在内的人类史的基本前提,即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紧随“因此”之后的文字则为结论,即阶级斗争受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制约。正是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需以“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这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阶级斗争。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不仅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的基本思想”,而且其对于马克思毕生研究事业具有的重大意义被他在1859年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述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32页。。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唯物史观基础,这一“总的结果”其实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被初步披露过,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568、567页。,而且认为在通过革命手段来化解这一矛盾的同时,还需“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其中就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568、567页。。
总之,《共产党宣言》及至马克思主义内蕴的核心思想理论资源为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它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都能采取正确的斗争方式,其根本进路在于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要分别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它们的矛盾运动不仅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横跨世界上各民族、纵跨人类史全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现为资本家高度垄断,所有权、经营权合为一体且均归资本家掌控。此外,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等呈现高度异化的特征,资本家穷奢极欲是基于无产阶级痛苦不堪的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据此认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32页。。由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马克思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表现,则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极端对立。唯有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无产阶级发动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缘于此,可将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主张的“伟大斗争”的核心意涵概括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大无畏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以置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欧国家为考察对象而揭示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具体展开,具备时空上的特殊适用性。恩格斯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既然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所倡导的斗争话语,并非放之四海、纵贯历史而全盘适用,那么就不可被教条式照搬照用。于是,确保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伟大斗争,其根本进路为既要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更要适应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特殊规律。
另一方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狭义内涵与广义内涵的统一性,以及把准其守正创新的机理,这从根本上来说也要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狭义的社会革命(即政治革命)是指先进的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腐朽落后阶级的政权。广义的社会革命不仅是动态发展的,而且更具有兼容性,其涵括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前者,还包括生产关系革命、生产动力革命、产业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科技革命、价值革命等。广义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包括在狭义的社会革命中孕育与发展的狭义的伟大建党精神,其涵括的内容还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广义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要进行社会革命,既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缘于要使其具有适应性。这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即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592页。。至于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阶段进行的社会革命的性质及具体手段,需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规律来判断。正如列宁指出,“至于变革的形式、方法和手段,马克思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15)《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3页。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狭义的社会革命(即政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不等于革命任务的结束,故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不能被限制在狭义层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还要利用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领导广泛的社会革命中实现对狭义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创新,不断为其增添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鲜内容。由此可见,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守正创新,虽然需要准确区分社会革命的性质,但其根本要求是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综上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伟大斗争与伟大建党精神共同依附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理论资源,这就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充分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
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此厘准伟大斗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内涵,最终成功创造了以伟大斗争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辉煌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争取民族独立与实现人民解放作为以伟大斗争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目标,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使得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精神被动、民族备受欺凌、内部一盘散沙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毛泽东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同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斗争”主要是指反帝的民族革命斗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这两大革命斗争任务,首先需要明确斗争的对象和可依托的斗争力量。毛泽东未将马克思基于“阶级对立简单化”而生成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思想原样舶来,而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普遍适用的内容后,正确判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当时中国的特殊表现,即“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格局。由此,毛泽东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内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而认为经济地位决定政治态度,从而将斗争的主客体三分为“敌、我、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向真正的敌人作斗争,形成了以加强党的建设、建立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独立自主原则、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斗争部署,该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鲜明特色得以开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以正确的斗争方式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军队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存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和潜伏在大中城市的特务,展开了大规模剿匪作战,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取缔旧社会遗留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斗争,彻底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同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各种打压斗争到底,捍卫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的手段同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推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经过这一系列镇压反革命的伟大斗争,不仅使得伟大建党精神映射出更为耀眼的真理光芒,而且使得地方各级人民政权迅速建立起来,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全国说来,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已经肃清”(1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215、267—268、204页。。革命斗争形势的持续向好,促使毛泽东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考,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明确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215、267—268、204页。。同时,毛泽东还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虽然不具有对抗性,但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为“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1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215、267—268、204页。。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相适应,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20)《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例如,进行变革和完善上层建筑的伟大斗争。正如毛泽东指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2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215、267—268、204页。此外,毛泽东不仅注重生产力因素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作用,还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2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214、215、267—268、204页。。在毛泽东看来,向前者作斗争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法,而向后者作斗争则需要采用民主、讨论、批评、团结、说服教育、细致的讲理等方法。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指导,从而准确作出了以变革与完善生产关系、发展人民民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为基本内核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斗争部署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取得了各种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遗憾的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伟大建党精神曾一度在偏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错误斗争策略下未得到很好地赓续。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在于凭借自我纠偏的政治优势而能及时校准斗争方式,以及始终坚持真理、忠诚于人民、敢于承认并自觉修正错误。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基于此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邓小平认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构成作出普遍适用的科学判断后,虽需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党和国家的错误指导,但“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4页。。由于改革造成的利益分化,使得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展开而形成的我国社会矛盾比以往复杂,所以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准确定义伟大斗争的内涵。可见,邓小平准确作出包括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营造争先创效和敢闯敢冒的社会氛围等在内的伟大斗争部署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是以把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当时中国的特殊表现为前提。
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重视完善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适应性,敢于且善于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在世纪之交的严峻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落实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斗争部署,排除各类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凝聚广泛的发展共识,保持改革的战略定力,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私情怀。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慎研判国内外变革趋向,科学定位国家创新前沿领域,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并以协调发展思维为指导持续发力补齐,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改善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斗争部署,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人为本的厚重底蕴。
正是通过一系列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伟大斗争部署来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才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执行到位、涌溢实效,由此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并因使之内蕴了改革创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而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守正创新,由此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部署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在此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其涵括领域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刻、造福人群之庞大,都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首先,习近平提出了“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的思想,致力于增强改革的协同性、关联性与耦合性,这就明确了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其次,习近平重视发挥上层建筑的功能,注重推动制度的立改废释并举,由此不断发展与完善了“中国之制”以筑牢“中国之治”,确保了在制度框架内进行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制度化思维与斗争实践相结合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效能。最后,习近平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来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将对其化解作为伟大斗争的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了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着重发力点。同时,通过抓准主要矛盾,以及践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以持之以恒的顽强斗争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最终不仅赢得了民意支持,而且实现了向其他矛盾作斗争的迎刃而解,由此彰显了以伟大斗争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人民性底蕴以及实践效能。
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守正创新,成功地在各类伟大斗争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在推动伟大精神实现增量发展的同时,还推动既有的塞罕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实现了守正创新,最终不仅极大丰赡与完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且助力国家完成了艰巨的治乱祛邪任务,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新时代的特殊表现,而通过守正创新的伟大斗争以赓续伟大建党精神得到的许多原创性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依托其进行符合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逻辑就是一部依托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不断推进其内涵的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理论创造史。
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意蕴之正,其核心要求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预见。”(27)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意蕴之正,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的宝贵思想——“两个必然”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真理,深刻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由对抗性转向非对抗性,坚持好、运用好贯穿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新时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创新意蕴为,致力于彰显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贡献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的两种性质迥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博弈持具如下特点,前者在总体上无涉对抗性,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且又合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充分彰显了真理性与道义性的辩证统一,从而最终必将战胜后者。为了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博弈的国际变化态势,唯有赋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向世界贡献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的创新意蕴,才能从软实力角度加快“东进西退”的趋势。可见,赓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经历了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中汲取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使得中华民族站起来与富起来,到转向在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向世界贡献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的历史巨变,最终使得中华民族强起来并创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资广大渴望发展起来而又保持独立的国家借鉴。
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意蕴之正,其根本要求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30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虽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既不是无主体能动性介入的抽象存在,更不能在自发自为中线性演绎人类社会形态,只能在人民群众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7页。因此,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就具备了共性内容,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致力于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具体到当代中国则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时代“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创新意蕴为,致力于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与使命的确立,还要结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其所属国的特殊呈现,从而在不同阶段制定契合本国变化着的具体实际的革命纲领。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32)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2版。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直面的难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66页。,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更具复杂性表现,这造成了“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21页。。由此,需在守正中赋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创新意蕴,即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其具体要求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与主轴性作用,在重点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中牵引出其它领域的改革,并增强对它们进行改革的联动性、集成性与正向溢出性,稳步对束缚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蕴之正,其基本要求是守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为全人类谋解放这一无畏无私的斗争品格之正。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3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21页。马克思在同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积极推动作为唯物史观“硬核”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活动。马克思认为,在一个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首先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适应性。马克思为了实现他的这一思想,始终不畏惧反动势力,亲自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为推翻旧世界、摆脱“物役性”,从而最终建立人人自由而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斗争品格,始终将为人民谋解放与创幸福这一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视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蕴之正,团结带领人民通过阶级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高扬着捍卫民族尊严与增进人民福祉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在各类斗争中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不断创造人类发展的奇迹。
新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创新意蕴为,致力于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革创新的斗争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科学把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创新意蕴,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内蕴的如下思想,即在通过政治革命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了总体适应性后,还要赓续改革创新的大无畏斗争精神,着力于进行意涵更为丰富的广义社会革命,向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作斗争,进一步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适应性。因此,新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创新意蕴为,中国共产党人要赓续无私无畏、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即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正视复杂的发展问题,以非凡的改革智慧向顽瘴痼疾开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同自身不同程度存在的改革倦怠与精神懈怠等消极问题作斗争,以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更好地“涉险滩”、“啃硬骨头”、“过深水区”。由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
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意蕴之正,其本质要求是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之正。对此予以透彻理解,需深刻体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宝贵思想——“两个决不会”,从而明确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来实现。”(36)田鹏颖、崔菁颖:《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与时代启示》,《学习论坛》2020年第8期。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作用的实现主体及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就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的历史创造活动。可见,人民群众及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历史的活动,就被统一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性作用机制中,这也就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因。
新时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创新意蕴为,致力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主义矛盾体系中,社会主要矛盾在党的建设领域有可能表现的比较激烈,包括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与部分党员干部不讲政治、对党阳奉阴违、腐化堕落之间的矛盾。缘于党深刻认识到了完善上层建筑对促进社会基本矛盾内在适应性的积极作用,所以强调必须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员、干部在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中提升对党的绝对忠诚意识,从而更好地谋划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党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来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实然状况,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权与自由发展权,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不负人民。可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创新意蕴主要体现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促使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永葆对党的政治忠诚中心怀“国之大者”,做到心底无私、坦荡磊落,及时掌握与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新时代具体化了,更好地展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政治优势。
在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以“守什么正,创什么新”的逻辑导向阐明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意蕴后,需明确其意蕴的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守正意蕴不仅规定了意蕴创新的方向,更是界划了意蕴创新的边界,而意蕴创新既内含了守正意蕴,也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拓展了守正意蕴的广度和深度。既然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意蕴实质上内含于创新意蕴中,那么就需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伟大斗争以赓续具有不同创新意蕴的伟大建党精神。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避免“挨骂”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更好适应“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创新意蕴。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挨打”、“挨饿”与“挨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避免“挨骂”的伟大斗争,是要避免“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内含的创新意蕴在国际社会陷入“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3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6页。的困境。为此,需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提升与表达中国软实力蕴含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努力增加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社会传得开、立得住。
第一,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尽管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但西方从未放弃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在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场,中国不能输,也输不起,这决定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信与思想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向世界贡献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因此,要重视建设学习强国与学习型政党,推动党员不仅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在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确保党员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自觉同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
第二,必须提升优质理论供给力。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7页。的时代之问,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加大优质理论供给的力度,发展有效解释各种社会矛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充分彰显真理性与道义性的中国方案。
第三,必须重视提升思想对外传播力。西方国家宣介的政治话语在本质上具有虚伪性,但当前全球“西强东弱”的意识形态领域整体斗争态势,仍会在一定时期存在。因此,新时代要大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情理交融与义利兼容的标志性范畴与普适性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从解读世界向引领世界解读中国的转变,从而不仅彰显中国创造的“两个奇迹”对世界的可视性贡献,而且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含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无形中对世界贡献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完善“中国之制”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更好适应“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创新意蕴。虽然新时代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因具体制度建设存具短板而尚未完全显露治理效能,由此需在树立牢固的制度自信中将制度优势实化为治理效能。
一方面,必须树立牢固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主体在理性确证制度优越性后获拥的完满心理状态,主体由此基于强烈的制度认同感而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制度自信源于制度在执行中可实化为高效的治理效能。频频失灵或执行低效的制度是“西方之乱”的表层原因,而不管如何调节也无法消除对抗性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才是根源。“中国之治”成功开创,源于中国的根本制度设计确保了社会基本矛盾在总体上无涉对抗性。由此,“中国之制”不仅在治理效能实然化的过程中“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而且在应然性治理效能展望上,“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4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1页。。明确“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差距根源,旨在培厚对“中国之制”的自信力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更好释放伟大社会革命的效能。
另一方面,必须将制度优势实化为治理效能。“中国之制”中的根本制度通过规约具体制度的安排框架、划定具体制度的改革阀限、导引具体制度的逻辑重组,确保具体制度足以高效服务根本制度的运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制度优势充分实化为治理效能,需完善立足根本制度设计的无法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部分具体制度。中国的根本制度敷设的高效率、讲大局、重道义等鲜明优势,为完善具体制度并将其实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对接标准。新时代要在党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制度改革,注重制度的立改废释并举,促进国家制度系统各要素的紧密衔接与同向发力,以及将制度思维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底蕴,从而充分将制度优势实化为治理效能。这既有利于在坚持自主、循序与增量赋能的原则下攻克制度定型难题,也有利于从总体角度切入,不断筑牢“中国之治”以助力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更好适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创新意蕴。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41)《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4月28日第1版。其中蕴含的战略布局是,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切入,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党员干部的权力在党纪和国法规定的范围内运用,同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终打开改革创新的新局面。由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以自我革命的伟大斗争赓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进而落实改革创新的战略布局。
一方面,必须把反腐败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改革创新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释放社会活力,助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与效率双重变革。同时,由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滋生的腐败,则对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构成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市场经济中生发出的“糖衣炮弹”,比革命战争年代的真枪实弹更具危害性、更难抵御。为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由此更好地领导改革创新,党明确了“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9页。这一重大战略原则。为了更好坚持和全面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原则,就要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为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在严管中破除部分党员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以及在厚爱中提升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的主动性;要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中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并以廉洁文化涵养党员干部的政德;要在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并严格执法以确保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自我革命的战略定力。党勇于自我革命不仅要刀刃向内、从严治党、自剜腐肉,也要善于向外,即基于问题导向找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并予以革除。可见,自我革命内蕴了鲜明的改革诉求。新时代的改革不是改向,由此需在自我革命中保持“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的战略定力,坚持道不改、志不变,确保改革创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同时,新时代自我革命是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而绝不是对已有利益格局做颠覆性重塑。因此,党员干部在自我革命中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将战略思维、底线思维与创新思维相协调,把握好改革创新的度与效,并科学统筹其同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增强改革创新的全面性、系统性与协同性,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从而真正保持战略定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精准发力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更好适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创新意蕴。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断擦亮两者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需着力解决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与社会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精确制导、精准发力,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4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47页。可见,精准发力是一种问题导向鲜明的斗争方法,能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确保党员、干部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进行精准发力的伟大斗争,就“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14页。,以此根治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歪风乱象,从而切实提升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起步一公里”,精准定向是要保证党的政治建设方向绝对正确,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深刻体悟“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同政治虚无主义作斗争,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都能在精准衔接后同向发力,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思想建党、问题导向与制度治党,在具体落实中分别同理论强党、使命引领与依规治党实现精准衔接,确保党员、干部能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经受严格的政治历练。
确保党员、干部做到不负人民,在社会民生领域进行精准发力的伟大斗争,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精准发力的伟大斗争的具体形态,精准扶贫注重精准切入,主张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以及要将扶贫与扶智精准结合,找准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模式,旨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想动力,在精准扶贫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其中有1800多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历史性解决了中华民族存在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基础的产业仍然是农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依然是农民。今后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战略目标牵引,利用平台经济赋能乡村跨越式发展,利用大数据所具有的精准优化产销环节能力和精准测算市场规模能力,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农贸大市场,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衔接,把精准发力思维更好地用于社会民生领域的伟大斗争以赓续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同时,要把准与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善于运用精准发力思维不断拓展其广度和深度,以此助力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进行精准发力的伟大斗争以赓续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还“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4页。。精准发力不能笼而统之地审视各类矛盾,必须精准研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发力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避免搞均衡用力,必须在形成改革“最大公约数”下,注重区分不同群体向往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差异性而精准施策。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在局部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劳资关系紧张、贫富矛盾激化、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4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17页。新时代要把共建发展作为精准发力的关键环节,紧扣攸关民生的重要领域,不断提升我国供给高品质的物质产品与积极丰盈的价值产品的能力,为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道义感召力提供牢固的基础。共建无疑是精准发力以不负人民的战略手段,而使全体人民共享高品质美好生活,则是其战略目的,这就要着重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